
人物简介
张玉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罗元恺学术继承人,岭南罗氏妇科 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中医妇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 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月经病、反复自然流 产、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等疑难病症,充分发挥中医 药在调经、种子、安胎的特色与优势;主编《卵巢早衰的中医药防治》 《张玉珍女科辑要》等专著8部及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3部; 主持研发滋肾育胎丸与田七痛经胶囊,创制本院制剂盆炎康合剂、舒乐 宁洗剂。
中医为本,融汇中西
张玉珍的家乡兴宁属于山区,比较贫穷,过去交通不便,就医也不是 那么方便。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小时候家人病了,张玉珍常常见父母到田 间地头抓一把药草回来煮水,喝完病就好了。张玉珍也因此从小对中医药 产生了兴趣,读大学的时候就很自然地选了中医,家里也很支持她。
1969年大学毕业后,张玉珍被分配到广中医一院。在工作时,她遇到 了良师罗元恺教授与很好的同事。罗元恺教授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对张玉 珍影响颇深。罗老曾经和张玉珍讲过中医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地位、受到 排斥的事,也谈过自己在抗战时期颠沛流离、辗转各地行医的同时坚持开 展中医教育的事。罗老在谈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复办并 成为政府认可的高等院校感到十分振奋,他感到中医事业呈现前所未有的 光明前景。在罗老和张玉珍讲这些故事时,张玉珍也学习到了罗老坚韧不 拔、不畏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罗老对学习西医知识和现代医学技 术持开放态度,认为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主张学生们学好西医知识和 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他的影响下,张玉珍所在的学科形成了 中医为本、融汇中西的特色:一方面,科室在临床上坚持发挥中医优势和 特色;另一方面,针对疑难疾病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疗效,针 对复杂、危险的病症,也能应用西医医疗技术进行抢救。罗老为人宽和, 在他的熏陶下,团队形成了互相帮助、相互包容的良好传统及文化氛围, 延续至今。
张玉珍说自己在成长过程得到了不少同事的帮助,例如老大哥刘宇权主 任,他毕业于中山医学院,西医基础扎实,教起来毫不藏私,手把手地教手 术技巧。在他身上,张玉珍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打下了较为扎 实的西医知识基础。1971年,张玉珍被学院分派和另外3位老师一起到海南 建设教学基地半年并学习西医妇产科知识和技术。在下乡行医的这段时间, 张玉珍体会到中医技术和西医技术在临床上使用可相互促进。学好西医可以 帮助中医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 地认识疾病、预测发展趋势,把握治疗机会,截断并扭转病势。适当地使用 西医治疗手段,有助于中医师在不损害患者利益的前提下扩大中医疗法的使 用范围,为中医疗法赢得更大的应用空间。现代的仪器设备、诊断指标可以 为中医所用。但无论如何,提高中医疗效只有靠中医师不断精研医术,提升 自身医术水平。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医人不可或缺的。张玉珍认为自己在日后能从事并带领学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攻克疑难病症(如复发性流产、 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开展中医药防治妇科疑 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
▲ 2017年9月,张玉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立,张玉珍、赵颖、廖慧慧于医院华佗塑像前合影
矢志不渝 攻坚克难
张玉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卵巢早衰”这个病是在1971年。 那一年,张玉珍在海南建设教学基地并学习西医妇产科疾病的治疗。当时 的妇产科主任自身就患有卵巢早衰。张玉珍一到那里,妇产科主任就要求 张玉珍给她开中药治疗,并鼓励张玉珍:“西医只能用激素治疗卵巢早衰, 疗效不好,副作用大,希望中医能有更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方法。”她的话深 深地触动了张玉珍。后来,张玉珍给她用中药辨证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 果,这极大地鼓舞了张玉珍。自此以后,中医药防治卵巢早衰成为张玉珍 为之奋斗的中医梦,至今不曾懈怠。
1976年9月16日,张玉珍被罗元恺教授选为助手,后被确定为罗元恺 学术继承人。在跟随恩师学习的18年中,张玉珍获得了很多向恩师及全国 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请教的机会。 尤其在学习、总结、传承罗元恺教 授对中医妇科理论的研究及其在调 经、助孕、安胎等方面的临床治疗 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张玉珍 逐渐掌握了恩师首先提出的“肾- 天癸-冲任-子宫”女性生殖轴。 她深刻地认识到这是打开中医药防 治妇科疑难病症的金钥匙。1991 年,张玉珍收集了恩师罗元恺用中 医药治愈的卵巢早衰病例,虽仅一 例验案,却凝聚了恩师罗元恺教授 治愈卵巢早衰的宝贵经验,反映了 他治疗卵巢早衰时重视调整肾阴阳,重视肾脾、气血,以中药配合使用他所创具有调经、助孕、安胎等多 重疗效的滋肾育胎丸的思路和方法。
▲ 2020 年 11 月,张玉珍、赵颖于拍摄《岭南罗氏妇科理论与临床》慕课期间合照
近20多年来,张玉珍发现卵巢早衰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和年轻化趋 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她先 后治愈了上百例卵巢早衰案例,其中部分患者陆续怀孕了,甚至还有自 然怀孕并生育2次的案例。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张玉珍下定决心去攻克这个 疑难病症。从2003年起,她带领她的博士研究生开始了卵巢早衰的临床 和实验研究,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汤剂、膏方进 行个体化治疗。张玉珍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各自的岗位工作后也同心协力 继续研究,她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极大的鼓舞和安慰。在2014年全国中医 妇科学术年会上,张玉珍也呼吁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组织专题研究。 2016年,张玉珍带领学生主编并出版了国内首部中医药防治卵巢早衰的专 著——《卵巢早衰的中医药防治》。这本书出版后广获好评,2019 年再版。 2020 年,《卵巢早衰的中医药防治》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 著作奖三等奖。这是对张玉珍的一种肯定。
继承创新 锐意进取
张玉珍跟随罗老18年,深受罗老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张玉珍反复 研读古籍,注重学习,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实事求是,兼收并蓄,把西医妇 产科学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发展自己的学术观点并验之于临床,再升华为 理论。通过整理和思考,张玉珍从经验中找出规律,使之上升为理论,并 通过编著教材与专著将活态个人知识转化为课程知识。
1982年,罗老创立了女性生殖轴理论,提出“肾气、天癸、冲任、子 宫构成了生殖轴,为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的核心”。这一中医女性生殖轴理 论是在继承《内经》《难经》等经典传统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实际上中医“肾主生殖”也包含了性腺卵巢的功能。 罗老提出的女性生殖轴中的“子宫”是解剖实体子宫,而最重要的卵巢却 无相应的中医名称。中医传统认为“子宫”即“胞宫”,但结合临床深化对 生殖轴的认识,可见胞宫和子宫又不完全相同,所以张玉珍在自己主编的 教材中对“胞宫”和“子宫”的概念做了修订,将两者进行了区分,在阐 释妇女生理、疾病机制,对妇科疾病进行诊断、辨证、确定病位和治法时, 胞宫、子宫各有其含义,互为补充。罗老提出的女性生殖轴理论认为月经 产生的主要环节是肾、天癸、冲任、子宫,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是中医妇科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的新理论。在其基础上, 张玉珍加以完善并应用,以女性生殖轴理论为核心解决妇科疑难杂症,对 中医调经、种子、安胎的特色与优势进行继承、创新。
罗老曾经说过“从事中医教育老师及年轻医学生,要有社会担当责任 与勇气,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信心与毅力”,于是张玉珍以补肾法为主,进 行了调经、助孕、安胎的系列研究,主持研发了罗老经验方“滋肾育胎丸” 与“田七痛经胶囊”,取得了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她还创制了 2 个本院制剂,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指导学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药防治 妇科疑难病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张玉珍希望把恩师教给她的和她会的中 医知识都教给学生,帮助后一代人不断成长。
▲ 2024 年 7 月,张玉珍、赵颖、刘思诗在撰写《名医访谈录》时采访张玉珍教授期间合影
“从事医学的人有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振兴中医事业,必须从中医教 育事业着手。从事中医教学,是一项光荣的任务”,这是罗老对中医教学的 深刻认识。深受恩师影响的张玉珍认为中医妇科学教育应以中医理论为主, 兼顾西医理论知识,将两者融合在现代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 中。而中医学教材的编写应该汇聚英才之力,发挥大家的才思与能力,传 承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并将中医精神贯串教材始终,体现中医教材姓 “中”的特性。基于此,张玉珍主编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 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其中既突出了中医优势,强调了中医学在调经、 助孕、安胎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又努力融合中西医精髓,体现现代诊疗技 术的发展,以期培养出既有牢固的中医专业思想、扎实的中医根基又熟悉 西医妇产科学理论、技能的学生,使学生既能够使用中西医两种手段处理 常见病,敢于接诊急危急重病,又能够在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病。《中医妇科学》于2009年被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评为“新世纪全 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
▲ 2015 年 6 月,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期间,张玉珍、赵颖、廖慧慧、桑霞于医院花园合影
唯真唯实,济世救人
治学应求真务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唯实,把是否有利于临床 实践和教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探索,小心验证,干出实实 在在的事业。张玉珍是这样认为的,也这样做了一辈子。
在她看来,想要学好中医,首先要有济世救人的善念和爱心,其次要 有坚定的专业思想,相信中医,热爱中医。学生想提高专业技能,必须沉 下心来钻研中医理论,理解老师的理法方药,才能有真正提高,而不仅仅 是用跟诊学来的经验方,以某方治某病,流于表面。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医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张玉珍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及培养中 医人才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医历代经典著作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 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医的医疗水平。中医人才要成长必须从临床的实践需要 出发,从老一辈经验和历代文献中寻求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反复 实践,经过“理论—临床—理论”的循环往复,才能逐渐走向成熟。
今年正值广中医一院建院60年,张玉珍是和医院一起成长起来的。广 中医一院自办院伊始,就确立了“坚持突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必要时结 合西医的‘洋为中用’”的办院方向。60 年来,医院坚持这一方针,不断 提升医疗水平,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也打造了不 少全国知名的学科和专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