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凤斌,男,1963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流行病学博士后,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医学领军人才。现任广州中医药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党委书记,国家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 主任、岭南脾胃研究所所长,兼任多个国内外中医及医学学术委员会 要职。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课 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近70篇),参编学术专著8 本,荣获多个科技进步奖项。研究聚焦脾胃肝胆疑难疾病及中医药临床 疗效评价,牵头制定多项临床标准,并创新研发多种中药方剂与评价量 表,为中医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识中医 悟道至真
1979年,刘凤斌顺利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彼时,西医在科学界备受推 崇,而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虽神奇,却令他心生怀疑,然而,之后的亲身 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大二时,刘凤斌脸上长出一个疖子,于医务室使用抗生素后无效,建 议前往西医院切开引流。此举不仅未见好转,反而使化脓加剧,导致半边 脸肿胀。因无发热症状,继续在教室上课。在课堂上,讲授《内经》的张 磊教授注意到他的情况,课间便为其开了三剂中药。令人惊讶的是,服用 第一剂后,刘凤斌次日清晨脸部肿胀完全消退。仅一剂药便解决了困扰多日的问题,这一经历令他对中医的疗效深信不疑,并立志成为像张教授一 样的好医生。
刘凤斌坚定对中医疗效的认可,还有来自其父亲的治疗经历。刘凤斌 父亲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形体消瘦,每逢冬季哮喘发作,数年依赖抗生素 治疗熬过冬天,十分痛苦。然而,抗生素治疗仅仅能够暂时缓解症状,却 始终无法根治。后经石冠卿教授调配药方,缓解期服用六味地黄汤,发作 期使用射干麻黄汤,并在秋冬转季时,服用2~3周缓解期的中药方,未病 先防。刘凤斌父亲遵此药方后,再未因哮喘、慢阻肺等住院或用药治疗。 这一经历再次印证了中医药不仅能够治好病,还能祛除病根、预防病发。
这些经历如同一扇窗,让刘凤斌看到了中医的深厚理论与实践价值,促使其从怀疑者转变为坚定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幸得名师 受益终身
在刘凤斌的医学生涯中,他有幸遇到多位杰出的导师,不仅传授医术, 还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河南中医学院的张磊、石冠卿教授, 河南名老中医、施今墨嫡传弟子孙一民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卓权、王建华、邓铁涛教授和中山大学的方积乾教授,每位导师都以独特的方式教 导他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 刘凤斌与邓铁涛教授合影
卓权教授是刘凤斌的启蒙导师,深谙儿科之道。在条件艰苦的年代, 刘凤斌曾与卓老师一起挤在医院客货两用车的后排出诊,正是那些颠簸的 路途,培养出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卓老师的教导不仅仅局限于医学知识, 通过他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刘凤斌领悟到医者的仁心仁术,理解了行医不仅是治病,更是对患者心灵的抚慰和支持。
王建华教授则教导他做学问前要先学会做人。在成为医生之前,首先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其次要用心,只有认真是不够的,用心才能够真正 学到知识、体会到学问的真谛,并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而体会患者的痛苦, 理解他们的需求。王教授的教导不仅帮助刘凤斌在科研和临床上取得进步, 塑造了他的专业能力,还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 刘凤斌与王建华教授合影
在博士后学习期间,方积乾教授的严谨治学态度令刘凤斌深受启发。 尽管方教授已从事统计教学30余年,依然坚持备课,不愿在课堂上浪费学 生的时间。方教授严谨的教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刘凤斌。
1999年,刘凤斌回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工作,成 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学生和后继者。他见证了邓教授90多岁高龄仍坚 持查房,对每位患者始终充满关怀和鼓励的情景,即使面对疑难杂症的患 者,也总是给予他们信心,使其相信病症是可以被克服的。这种“医者父 母心”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刘凤斌,使其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以最大的耐心和关怀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这些经历和教导构成了刘凤斌行医生涯的核心价值观,每位导师的教诲都 如灯塔一般,为其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如今,作为医生和教师,刘凤斌继承了这些导师的宝贵教诲。他不仅在自己的临床工作中践行这些理念,也将其传授 给学生。每当学生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荣誉,或在医学领域中有所建 树,刘凤斌都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些成就是对其教学方法的最好肯定。
中医实践 勇攻疑难
任何一个医生的行医生涯中都会遇到疑难杂症,刘凤斌也不例外,他凭 借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取得了显著疗效。
曾有一位来自汕头的商人,反酸、烧心、嗳气,吞咽时食道剧烈灼痛, 病情导致他体重骤降十余斤,情绪暴躁,四处求医无果。刘凤斌通过辨证, 确诊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气上逆,遂开具四君子汤、四逆散、旋覆花 代赭石汤加减。两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经过两次复诊,病情痊愈,未再复发。
另一例病案是广东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三年来饱受嗳气困扰,影响了 生活与工作。刘凤斌诊断其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开具四逆散、半夏厚朴 汤、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患者一周后复诊,症状已消除大半,经过再调理 两周,基本治愈。后因惊吓导致病情复发,复用原方后再次获效。
还有一例特别的病案,是医院麻醉科一位老师的舅舅从美国回来,主诉 失眠已10余年。刘凤斌辨证为痰热上扰,采用温胆汤加磁石、夜交藤、合欢 皮等药物,一周后复诊,患者失眠痊愈,再调理一周后完全康复。
另一例病案是食道癌术后两个月的患者,因湿热导致痰湿阻滞,食入即 吐,心情焦虑。刘凤斌使用苏叶黄连温胆汤等方剂,很快改善了患者的进食状况,病情逐渐好转。
在肝硬化及难治性腹水方面,刘凤斌亦有丰富经验,尤其遵循国医大 师邓铁涛的治疗原则,即“急则治其标,衰其大半而止”和“治肝先治脾, 慎护肝阴”,注重健脾益气、柔肝养血、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理气活血和 软坚散结等治疗方法,灵活应用特色药对,权衡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曾有多名肝硬化合并难治性腹水患者,长期依赖腹腔穿刺和 白蛋白输注,转求刘凤斌中医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多半患者半年至一年 内无须再输注白蛋白,腹水也未再复发。
这些案例只是刘凤斌临床实践中的一部分。他通过精准的辨证施治, 帮助众多患者重获健康。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精髓,使他在行医生 涯中收获了无数感动和成就感。
科研创新 推陈出新
刘凤斌虽然以临床工作为主,但对科研创新的热情从未减退。他曾获 得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围绕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合理评价开展了一系列 研究。在导师王建华教授的指导下,他致力于实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定量 和客观评价,研制了多项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量表。
通过团队的努力,刘凤斌先后参与研制了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以及中医脾胃系疾病系列量表,涵盖了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 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这些量表不仅设计了患者报 告的结局量表,还开发了医生报告的结局量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些成果大大提升了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医药诊治脾胃疑难疾病方面,刘凤斌提出了“早期宜四气通降、中 后期宜四气通消”的理论,深化了中医对胃肠疾病病机认识。他认为“脾虚 为本,胃失和降为标”是核心病机,治疗上主张健脾疏肝、和胃降逆,辅以宣降肺气、养心安神、温肾纳气等多种方法,并针对不同阶段运用四气理 论,结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等治法。通过长期的探索,他总结出慢性萎缩 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的核心病机,即“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 毒为变”。他认为,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始动因素,而气滞、 血瘀、湿热交错是其转化为癌症的关键因素。基于此理论,刘凤斌提出了 “证镜结合、分期论治”的临床诊疗思维,并创制了“胃萎清颗粒”“胃炎通 络颗粒”等药物,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上,刘凤斌继承了邓铁涛教授“脾胃虚损、五脏 相关”的理论,提出元气下陷是重症肌无力的核心病机,主张“峻补元气、 升阳举陷、滋补肾气”的治疗治则,进一步丰富了邓老的理论体系。他创制了“升阳举陷颗粒”,并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疗效,深受 患者好评。
展望未来 中医药的腾飞之路
展望中医药的未来,刘凤斌希望将一些寄语送给年轻的中医学子。他 坚信,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对中医的热忱,才能驱动不断学习和进取。 作为医学生,首先必须打下牢固的中医基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这是 成为合格医生的必要条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学的核心技能, 但仅此远远不够。要成长为优秀的中医医生,除了理论上的深厚积累,还 需要持续提升临床和诊疗经验。
每位患者的病情如同一个未知的盲盒,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 悟,才能精准诊断,合理施治。此外,医生还应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加以解决。这种综合能力是 中医医生和中医学子必备的基本素质。
刘凤斌特别强调,人文关怀是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对中医的热爱最能激发医生不断学习和探索,从而将中医理论与思想深入骨髓,进而 运用于临床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他认为医生应深刻理解“大医精诚”的内涵。这一理念出自于 孙思邈,对医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成为真正的大医,不仅要技艺精湛, 还必须怀抱真诚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无论患者的贫富贵贱,医生都应以同样的细心、耐心与关怀来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医生若只追求技术上的精益,却忽视了对患者的关怀,便无法被称为 真正的好医生。作为年轻的医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医生,应当以孙思邈的精 神为指引,时刻保持真诚之心,关爱患者,才能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最终成为“大医”,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刘凤斌引用邓铁涛教授的话说:“21 世纪是中医药腾飞的世纪。”他坚 信,中医药将在这个世纪迎来巨大的发展。中医药的理念不仅先进,而且在 应对新冠和非典等重大疫情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展望未来,中医药将在 医学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西医应当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为患者 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这将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刘凤斌鼓励中医学子坚 定对中医的自信,运用简便、廉价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福祉。
值此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100周年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 60周年之际,作为广中医人,刘凤斌祝愿母校与医院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辉 煌。他相信,中医药的腾飞之路已然铺就,作为中医人,必将坚定不移地 沿着这条光辉道路前行,为中医药的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