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友章,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 后合作教授。历任广中医一院大内科主任、国家中管局首批重点学科消 化学科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师徒传承出师考核专家组组长、省高评委 专家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急症协作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评审专家等。多次应邀至中国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越 南等国授课及演讲。现任广东省传统医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 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 员。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脾胃疑难病、痛风、疑难皮肤 病、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评价。
中医渊源
刘友章出生于中医世家,9岁就开始学中医,读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雷公炮制药性解》《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伤寒真方歌括》等,跟随 父亲坐诊、抄药方,耳濡目染。让刘友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咳嗽、气喘 的患者在注射了青霉素、链霉素后,发热退了,咳嗽减轻了,但全身酸 痛,不可触摸,西医介绍患者至刘友章父亲处求诊。刘友章的父亲开了药 方——礞石滚痰丸。三天后,患者来复诊,说用药后吐痰半盅,身痛顿减。 刘友章当时觉得奇怪,暗自思忖为什么身痛不开身痛逐淤汤或者独活寄生 汤?为什么祛痰能止痛?父亲告诉刘友章:“这是痰浊流驻经络肌表而引起 的疼痛,痰祛则痛止。”中医的博大精深让刘友章震撼,他知道不到高等中 医药学府学习,将无法系统地获得中医的知识,所以刘友章当时就在心里 埋下了要进入中医学院深造的种子。
这个宝贵的机会终于到来了。1975年,刘友章被保送入广州中医学院 读本科;1978年,刘友章本科毕业后留校,第一天上班的地方就是急诊室。 1984年,刘友章报名了研究生招生考试。那年,广州中医学院的招生指标 是34个,但当年教育部出台了文件,要求研究生招生宁缺勿滥,且要求中 医研究生要参加西医大综合统考,所以广州中医学院当年仅招收了16名研 究生,而刘友章非常幸运地成了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王建华教授的 研究生。邓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看病时专心致志,对患者一视同仁, 为患者既疗身又疗心,大医精诚的精神在邓老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 老科研思路活跃,治学严谨。刘友章经常跟着邓老查房、学习,在王老的指导下搞科研,两位老师的仁心仁术深深地感动了刘友章。刘友章当时总 是在想,如果自己能学到两位老师的1%,自己就成功了,所以他要不断地 努力,传承两位老师的学术思想,将其发扬广大。二位大师是刘友章从事 医、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
▲ 刘友章教授(时任二内科主任)聆听邓铁涛辨证用药分析
1991年,刘友章应邀赴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健 脾补气中药对化疗药物引起线粒体损害的保护作用研究。日本同事严谨治学的精神、对实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刘友章。做胃黏膜切片时,非得把胃腺体切得垂直,不可以斜切,这个操作的难度不小。但世界上所有事都最怕“认真”二字,磨炼自成钢,后来刘友章也能够把每次切片的胃腺切得如教科书示范图一样整齐。
▲ 京都大学留学生证
临床二三事
1994年的一天,刘友章在急诊室上班,遇到了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 他马上与儿科医生吉训超轮流为患者做持续心脏按压、心肺复苏,120分钟 之后,患者的心脏恢复了跳动,复苏成功。按照当时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流 程,按压心脏10分钟不见心跳,医生就要为患者在心室内注射“新三联” (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但当时刘友章和同事没有往心内注 射,改用了静脉给药,并提出心内注射会加重心肌损害,如今,这一理论 已经得到证明(吉训超,刘友章;中西结合复苏成功心脏骤停1例报告[J];新中医;2002年04期 )。
有一年,邓老带着刘友章救治了一位来自湖南的重症肌无力的孩子。当 时,湖南三甲医院的 ICU 已经告知家长抢救成功的概率很低。家长通过其 他渠道了解到邓老在广中医一院,很擅长治疗重症肌无力且疗效显著,于是 家长带着孩子连夜乘坐火车来到广中医一院。孩子当时已经处于高烧昏迷状态,广中医一院立刻将孩子安排进了ICU抢救。但孩子家长却因为无力承担 后续的治疗费用而选择了不声不响地离开医院。邓老了解了这件事情之后, 立即拿出 5000 元,还炖了参汤带到 ICU。他指导着 ICU 的医生全力抢救这 个孩子,并表示如果资金不足,他还会再补。时任院长林培政教授知道这件 事情之后,也立即通知ICU,请他们全力抢救,不要计较费用。最后,在大 家的努力下,这个孩子抢救成功了。后几经辗转,医院终于寻到了孩子的父 母。孩子的父母跪在邓老的面前,拼命磕头。邓老赶紧把他们扶起来,表示 无法承受。看着这个感人的场景,刘友章的泪水立刻流下来了。孩子脱离生 命危险后,邓老找到了当时在二内科担任主任的刘友章,问他科室能否收 治。刘友章回答说自己一定按照邓老的吩咐完成任务。孩子被收进二内科 后,进食有困难,护士每天都会给他插胃管打营养剂,过了10余天,孩子 可以下床活动了。有一次,邓老来查房,孩子问:“邓爷爷,你为什么要救我?”邓老说:“我救你,是要你认真学习,报效祖国。”后来,孩子康复出院了。刘友章觉得这就是做医生最大的成就了。
▲ 抢救小孩
2002年,刘友章成功抢救了一位广州某著名三甲医院手术后濒危的MG危象病人,抢救成功后,陪同邓老查房时,病人伸出拇指称中医顶呱呱,实 践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可大大提高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
▲ 刘友章教授陪同邓老查房
建设学科:医、教、研缺一不可
作为中医师,医、教、研都 要重视,缺一不可。刘友章先后主 持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 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4项,省 部级科研项目2项。他首先提出了 “脾-线粒体”相关理论,并于2007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与西医院校共同参评,成为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次获得此奖项的专家)。参与王建华教授“七五”攻关项 目(主要成员)、邓铁涛国医大师“973”计划(子课题负责人)及辽宁中医药大学牵头的“973”计划(子课题负责人)等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证书
▲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研究质量培训会
2001年,广中医一院消化科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建设牵头单位(合 作学校为:成都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 院)。当时的学术梯队非常强大,老、中、青结合,朝气蓬勃:刘友章作为 学科带头人,有邓铁涛、王建华、劳绍贤、许鑫梅这几位享誉全国的教授 作为学术带头人,为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还有年富力强的学科 秘书邝卫红副教授和刘友章多次上京汇报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夜以继日地 工作,无私奉献;罗琦副教授为学科申报工作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当时重 点学科建设的重点骨干;病区还有刘凤斌博士后、王昌俊博士后、汴兆祥 博士、熊文生副教授、邱向红副教授、黄绍刚博士、郑学宝博士、曾益宏 博士、金真护士长、张映悦护师等一批病区骨干,当年可谓兵强马壮,人 才济济。且得到脾胃研究所周福生教授等大力支持,病区与脾胃所合作成 立脾胃消化中心,进一步提升了在全国重点学科中的竞争力,成为脾胃消 化病全国的标杆,学科发展,令人振奋。
作为重点学科带头人,刘友章经常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会议,通过会议的交流,了解全国脾胃消化病研究的进展,找出与国内其他医院消化科相比存在的差距,不断学习,取长补短。
在重症肌无力方面,刘友章在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带领下,和 刘小斌等几位教授根据中医脾主肌肉的理论进行了重症肌无力蛋白组学研 究。这也是中医脾胃理论的一大特色,现今已发展为一个科室(肌病科)。 当然在专科技术方面,刘友章他们也遇到了不少瓶颈。当时二内科是主要 面向消化病的,其中包含肌肉病,经常要收重症肌无力患者。这些患者如 果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就要进行气管插管。刚接手的时候,二内科没有 呼吸机,也没有能熟练操作这项技术的人员,这对刘友章他们收治重症肌 无力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危象患者不上呼吸机就会很危险,死亡率会大幅增高。幸亏当时有手术室和 ICU 支持,刘友章他们可以将一些重 病患者转到 ICU 上呼吸机。之后,医院了解到消化科的需求,也支持消化 科的发展,在刘友章的申请下,为消化科购买了两台伽利略呼吸机,小孩 和成人都可以使用(因为有重症肌无力患儿),其中一台呼吸机至今仍在科室使用。
关于未来专科的建设,刘友章认为有三个重点:其一,专科建设离不开 人才,人才是关键,培养中医药专科人才是专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老一辈的 名老中医留下了很多宝贵经验,需要传承与发展;其二,除了有人才,科室 还需要有“地盘”,如研究室、病房等配套硬件;其三,一支团结进取的队 伍也很重要,专科的发展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开拓进取是专科建 设的永恒主题。一代代人的接力和努力,才有了消化科发展的今天和未来。
教学:基础必须打牢
作为一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刘友章始终觉得学生的成长比自己的发展 更为重要。他期待学生都可以青出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
带教过程中,刘友章非常重视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 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打好了基础,到参加临床工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 手。一棵树没有根就无法生长,也无法枝繁叶茂。因此,刘友章在与学生 交流时通常会要求他们复习以前的《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和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西医的生理学、 病理学、解剖学、药理学等课程,每门课程都应该有重点记忆,并结合临 床进行应用,让医学知识成为有根之木和有源之水。
基础打牢了,万丈高楼就能从地起。刘友章非常喜欢在学生临床实践 提出问题时,反过来问学生基础相关的问题,掌握基础问题后,临床问题 将迎刃而解。有一次,刘友章在带教过程中遇到了一位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在临床查房时便询问了一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的住院医生为什么这 位患者会有腹水。这位住院医生回答说患者肝硬化导致肝细胞合成蛋白的 功能下降,再加上门静脉高压导致患者有腹水。这个回答是正确的。之后, 刘友章又问蛋白质由什么细胞器合成,医生说自己不记得了,他表示自己 学习基础知识课程已经过去10多年了,已经忘了。刘友章说:“基础的东西 不能忘记,再好好想想。”后面刘友章又询问了周围的博士,他们也无法回 答,刘友章告诉学生们蛋白质是在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的。稍微点拨一 下,学生们就记起了自己学过的东西,不用再继续深入解说了。再举个例 子,12对颅神经也是学生们必须记住的,当时的解剖老师陶志强传授了一 个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视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 舌下全。
讲课的时候,刘友章通常喜欢在讲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 临床经验,介绍病例,与学生分享互动,因此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最受欢迎任课老师等。
关于中医水平测试的问题,刘友章写过一篇文章《建立中医药水平等 级考试的建议与初步构想》,发表在《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 年 04 期) 上。他提出中医学院的学生都要背英语单词的词性、后缀和搭配、使用场 景等,至少掌握6000个英语单词;然而现在的学生全面掌握的中药却可能 都不到400 味,这说明中医的教学还是有缺失的。刘友章要求学生学习中 药应当像学习英语一样全面,在学习中药时候必须掌握中药的门、纲、科、 属,还有产地、采摘季节、药用部分、炮制方法、用法用量、功能主治以 及临床应用、配伍禁忌等。
从一名中医学生到真正成为有一定水平的中医师至少要20年,有成就、 有名气的中医师需要成长30年以上。想学好中医就要通过熟读历代文献, 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病例讨论、认真学习操作示范、跟师查房时要基础理论 指导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刘友章认为,要成为好的中医师须具备以下素质:第一,高尚的医德, 崇高的理想,热爱中医药,有奋发进取精神;第二,勤学好问,善于在实 践中不断提升水平;第三,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服从领导;第四,善于总 结临床实践的得与失,善于回顾总结从医历程;第五,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第六,学无止境,做到老学到老。
谈中医发展:整合而行
医学应该成为一个整合学科,应该将中医、西医、民间医和民族医全 部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刘友章非常关注中医药的发展,热爱中医的人以及在中医药治疗中获 益的群众也非常关注中医药发展。毛主席在1958年就提出了“中国医药学 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挖掘,加以提高”,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 向。中医药文献汗牛充栋,挖掘精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医就是一门科学,应该不断进步和发展,推陈出新。
关于“回归经典”,刘友章觉得并非死背四大经典,而是要理解四大经 典的精髓。比如《内经》,最根本的精髓就是一个字“平”。“无问其病,以 平为期”就指出了临床治疗疾病要找到平衡点,如阴阳或气血不平衡,治 疗就以平衡为支点,阴阳气血平衡调和了,疾病也就得到了解除。《伤寒 论》也是如此,“阴阳自和者 , 必自愈”,关键要点是“和”字。所以“平、 和”二字就可以高度概括两部经典的中心思想。如何利用中医理论指导达 到“平和”就取决于医生的临床技巧。
在中西医的关系上,中医和西医的共同目标是治愈疾病,中西医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例如对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医辨 证是脾虚,西医治疗时无论是否脾虚或者血虚,都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联 合铋剂,或用H2受体拮抗剂,主要以抑酸为主,对体质调理没有好处。这时候,如果用健脾益气的中药香砂六君子汤,把脾胃调理好,溃疡的复发 概率减少,吃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也提高了。所以说,中西医结合就像走 路,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走路好。
60年风雨,广中医一院发展迅猛,有赖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及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医护人员和职工同心协力、努力奋斗。广中 医一院的医学专家功底深厚,有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如罗元恺、邓铁涛、 李仲守、钟耀奎、何汝湛、黄耀燊、刘仕昌、江世英等,他们学验俱丰, 为广中医一院奠定了深厚的医学文化底蕴。广中医一院毗邻大学,有学校 党委的坚强领导,加上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深厚基础,在现任邝卫红书 记、李俊院长的带领下更是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充满智慧和力量,使医院各项工作突飞猛进。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广中医一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