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周年庆

刘小斌 | 大者不吝 德必有邻

人物简介

刘小斌,1951年5月出生,广东台山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 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广东省名中医。1979年起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1999年起享受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副所长,广东 省中医药学会岭南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委会 委员,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委会委员。参加国家“七五”科技攻关 项目“脾虚重症肌无力临床与实验研究”,获 1992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奖二等奖。从事肌病科临床工作,对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肌无力、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肌营养不良、慢性多发性肌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视神经脊髓炎、腓骨肌萎缩症、糖元累积病等疾病,及抢救重症肌无 力危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编撰著作多部, 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共30多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学术继承 人2人。

学问之道 求其认真

1972年9月,刘小斌经文化课考试后入读广州中医学院医疗专业,经 过3年半的专业学习,1975年12月31日毕业,证书上写着“坚定地走与工 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同历史时期会塑造不同的 事件与人物。1976年1月,刘小斌被分配到粤北英德茶场医院工作,有不 少省级医院的专家在这里,如广中医 一院的皮肤科余杏琼、眼科李云鸾等, 专家们的学术风骨使刘小斌受益匪浅。 当时刘小斌主要在急诊工作,上班第 一天就值班,危重患者很多,大都是 用牛车或手扶拖拉机送到急诊室来抢 救的。粤北山区农民很贫困,刘小斌 记得自己抢救过一位中毒型痢疾感染 性休克患者,19元的费用家属都无法 付出来。

1979年9月,刘小斌考进了广州 中医学院研究生班,有幸成了广东省 名老中医邓铁涛的硕士研究生。在恩师的指引下,刘小斌开始中医医史文 献研究。中医医史文献是中医的“传 家宝”。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邓老给刘小斌提供的研究方向是关于近代广东的中医教育研究,这让刘小斌 很意外,但这个研究方向的确立为刘小斌打开了一扇研究岭南医学的大门。 邓老让刘小斌不仅要随师临床,更要做好医史文献的研究,两手抓,两手 都要硬。确定了方向,在邓老的悉心指导下,刘小斌一步一个脚印地查文献、查资料,踏踏实实地做调研访谈。毕业论文定稿时,刘小斌的论文厚 厚的,如同一本书一样,引起了当时广东省卫生厅相关人员的注意,他们 认为刘小斌的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于是将刘小斌的毕业论文刊印发 行,供大家参考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 骄傲,邓老感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为刘小斌的硕士毕业论 文题名为《广东中医育英才》并为其作序。


▲ 1988 年冬月,邓铁涛书赠弟子刘小斌

1982年9月,刘小斌硕士毕业后,留在了广州中医学院医史各家学说 教研室工作。做医史文献工作几十年,刘小斌的感触很深。他认为可以用6 个字精辟地概括医史文献研究的一些体会——存史、评述、彰显。修史立 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存史并不是简单地买书,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发掘有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如古籍 等,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整理。存史并不是医史文献学科研究的全部, 收集的文献资料如果束之高阁,其价值容易被忽视。评述是对文献资料进 行学术源流梳理,也就是“古说参证”,将古方经方灵活化裁运用进行实践 总结,让更多的人受益。彰显是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百年校庆缘起 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刘小斌感慨:邓老真是世事洞穿,所见未来。


▲ 2006 年 11 月 26 日,在邓铁涛生日会上与邓老合影

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组成部分,岭南医学史则是构成中国医学史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老首先开拓岭南医 学领域的研究,指导组织研究生进行岭南医学史研究,20多年间进展重 大。刘小斌跟随邓老的步伐,多年来深耕岭南医学领域研究,经常为学生 讲授岭南医学史、岭南医家学说的内容。2009 年,《岭南医学史》研究获准 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规划立项。刘小斌主持编 写《岭南医学史》,记述从远古至公元2000年岭南地区的医学历史大事。他 深信“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伟大的医学人物和医 学事件需要被记录,那些重要的医学突破需要被总结和反思。医学是多学, 是人学。医学史是医学与史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正如医学史学家程之范 先生所言,医学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回顾,更应着眼于服务现实,预判医学未来。

择一事 倾一生之韶华

1983年1月,邓老派刘小斌去附院急诊留观室参与“五灵止痛散”的 临床研究。在2年的急诊留观病房工作中,得到陈镜合教授、周智深教授 等老前辈的指导,刘小斌深感基础得益于临床。重症肌无力是典型的神经 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无力及易疲劳。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已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患者可表现为四肢无力、吞咽 困难、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重症肌无力最严重的一个症状,在短时间内 可导致患者死亡,故又称其为重症肌无力危象,在21世纪初的病死率高达 18%。患者一旦呼吸肌受累,即表现为呼吸困难。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目前 仍是世界难题。


▲ 2009 年 12 月,北京,在 973 计划项目总结汇报会上代表五脏相关课题组作结题报告

邓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他从“脾胃虚 损,五脏相关”入手辨治本病,采用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治 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1983年5月,广州中医学院人事处师培科的安排 下,刘小斌跟师邓老在广中医一院中医内科学习。1986年,刘小斌协助邓 老承担完成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 对重症肌无力进行研究,该研究获 1992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 邓老在广中医一院开设重症肌无力专科门诊,刘小斌一边在门诊跟师学习, 一边跟师查房,收集重症肌无力临床病例。1993年,他协助邓老主持完成 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强肌健力饮治疗痿证开发应用研究”。自2001年 起,由邓老安排、经医院领导同意,刘小斌开始在广中医一院脾胃病科工作,开展脾胃肌肉病专科建设。2010年,他参与的国家科技部“973计划” 中医专项以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 通过验收。刘小斌不仅传承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也创新了中医对以重症 肌无力为主要病种的其他肌肉疾病理论认识与临证治验。

自从邓老提出“发掘宝库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的中医发展观点,至 今30多年,刘小斌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教学中都坚持探索实践邓老 这一观点。广东医学界称邓铁涛是“开明中医”,刘小斌深有同感,他在 临床学习新知,寻找科学证据诠释痿病中医机理与疗效依据。例如,检测 一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乙酰胆碱自身抗体阳性57.80 nmol/L(参考 值 <0.45),中药治疗后检测结果滴度数值明显下降 24.84 nmol/L,中医 药的治疗降低患者乙酰胆碱自身抗体滴度可能是临床疗效好转的机理。又 如,将42例(含16例危象)患者的血清样本送往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血清蛋 白质组学测试,实验研究发现有19条变化异常的肽及分属6种不同的蛋白,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发现有7条肽的表达量在治疗后发生了变化。 其中,a- 纤维蛋白原前体蛋白的片段 m/z1020.516 和补体 C3f 的片段 m/z1865.019、2021.128在治疗后表达升高,可能是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装置胃管鼻饲,中医辨证为肺脾肾虚型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 有效的微观物质基础之一。当前,随着科技发展,基因检测技术不断应用 于临床,刘小斌指导学生进行临床研究时,亦力求临床诊断与基因检测结果一致。


▲ 2009 年 1 月 20 日在邓铁涛家中汇报 973 计划课题工作

2024年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实施,重症肌无力新增艾加莫德α 注射液、依库珠单抗注射液两种生物靶向药。这些被称为“神药”的西药 进入医保后,医生在治疗方案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刘小斌认为中医药 价格低廉、综合效应好等优势仍不可替代:一方面,大部分重症肌无力儿 童、青少年患者及早发的单纯眼肌型与轻度全身型的成人患者,可以不需 要使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另一方面,对长期使用上述西药的患者, 中医药可以起到增效减毒作用。而对中度全身型、重度全身型与危象的重 症肌无力患者,提倡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对于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 的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缩短了危象持续的时间,减轻或避免了患者气管切开、插管的痛苦,大幅度减少了抢救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2017 年 12 月 20 日,受邓铁涛委托,刘小斌到北京领取岐黄奖

中西医结合实践中,刘小斌常采取“西药中用”的方法。他曾用该方 法成功抢救一例 MGFA Ⅴ型(气管插管)、Musk-Ab(人抗骨骼肌受体酪 氨酸激酶抗体)阳性的33岁女性危象患者。该患者在外院(某三甲医院) 使用了新指南规定的治疗方法,但气管插管第12天仍无法脱机,家属担心 气管切开不能好转,要求转院到广中医一院 ICU 治疗。ICU 主任照例邀请 刘小斌参与会诊。从陪同邓老到 ICU 会诊,到独立参与会诊,不知不觉, 刘小斌参与 ICU 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已经 20 年了。刘小斌谨记邓老的 嘱咐:急病人所急,解病人所需,争取让病人花最少的钱看好疾病。他再 次选择了“西药中用”,选择用邓老留下的中西医协同的“过时”老方法。 8天后,患者顺利拔气管插管,10天后拔胃管,住院26天,花费7.5万元。 有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长期在刘小斌的门诊随诊,时间较长的已经有20多 年,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刘小斌每次都开具中药和极少量西药,患者病情稳 定,月平均费用在700元左右,患者真切体会到中药简便价廉的优势。

林巧稚医生有一句话使刘小斌非常受益:永远走到患者床边去做面对 面的工作,单纯依赖检验报告做医生是危险的。疗效是患者反馈的,而不 是靠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如果患者在手术中去世了,那么这台手术无论 怎么讲都是失败的。患者是医生的好老师。多听听患者用药后的感受和反 馈,多听听患者的心声,才是对患者最大的尊重。疑难杂症看多了,医生 在不知不觉中会积累很多经验,有的时候不一定是给患者开方开药,选择 合适的时机给患者指一条路或者是让患者少走些弯路,能给患者量身定制 的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康复方案,或许才是最好的方案,才是对患者莫大 的帮助。

重症肌无力中医专科的建立就是邓老的遗愿之一,为此邓老捐出首届 “岐黄奖”100万元用于重症肌无力与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治研究。经过多 年沉淀发展与专科分化,广中医一院肌病科在2023年10月正式成立,通过几十年来的对重症肌无力治疗的研究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 的治疗体系,通过重症肌无力患者口口相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就诊, 门诊外地患者占80%以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截至目前,刘小斌接触过 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过万,参与抢救的危象患者超500人次。在他的心中,一 名合格的医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专业技术精益求精,正如 同门邱仕君教授勉励他的一句话: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 2020 年 12 月 5 日,北京·刘小斌获中华中医药学会 2020 年度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一等奖

大者不吝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刘小斌留校工作后,始终以弟子身份跟师邓老,数十年如一日,邓老 对他的影响深入骨髓。邓老常说人生有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育人 为乐。对刘小斌而言,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亦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因 为,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良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 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才能真正做到“中医为人民服务”。

邓老曾言:“书本知识毕竟是死的,临床不少疑难问题,只有法传,难 以书传,需要老师在身边心传口授,方能领悟。”师承能够让学生更早地进 入实践,能够弥补传统院校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不足。在学生 的培养过程中,刘小斌一直比较认可师承教育,指导学生采用观诊、助诊、 习诊等多种跟师学习模式。学生刚入学前两年,以“观”为主,熟悉临床 环境、医患交流、典型症状;第二阶段,以“助”为主,开始抄方、写病 历,锻炼辨证能力;到了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开展相对独立的诊疗。中医 药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 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对发挥中医药特色 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 要意义,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之举。


▲ 2024 年 9 月 25 日刘小斌教授(中),左起晏显妮、陈凯佳、陈坚雄、江其龙

自2010年起,刘小斌担任广中医一院消化科临床导师,2011年又应广 中医一院医务处继续教育科邀请,开始对年轻医师进行中医带教;2019年 开始担任广中医一院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属于“稀缺资源”,刘小斌收学生,除了考量学生们的考试 成绩,还会主要看他们的工作经历,如招收第一个全日制的博士研究生陈 凯佳,该学生硕士毕业后曾在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临床工作2年,参与抗 击“非典”,并获得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这些经历让她脱颖而出。完成 博士学位后,她又成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刘小斌的学术继承人,现 已是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 作教授,是刘小斌省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刘小斌要求她的研究方向仍然 是邓老的学术经验。又如江其龙,刘小斌另一位第七批学术继承人,原为 急症医学科硕士生,对重症肌无力危象抢救研究获得科技部60万科研经费, 已被破格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录取在职博士生时,刘小斌注重他们对中医 各家学说医史文献的了解水平,如香港注册中医师陈永光,爱国爱港,他 作为香港中医学会的会长,了解香港的中医历史和学术流派,对以后香港 中医的发展有更大的帮助。在2022年底举行的香港特区立法会选委会界别 补选中,香港注册中医师陈永光以最高票数当选,成为香港回归后首位晋 身立法会的中医药界代表。陈永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会用立法会议员的身份推动香港中医药进一步发展,并为香港社会发展“号脉”。注重临床实践与医史各家学说文献结合,是刘小斌招收学生的期盼。


▲ 在广中医一院脾胃病科陪同邓铁涛查房(左一站立者)

跟师邓老时的获得感、存在感、责任感,是刘小斌自己成为邓老传承 人后的深刻感觉。没有名师带领哪里有机会见识诊治疑难病危重病罕见病, 更何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获得感”是指被邓老培养成为“一号难求” 的广东省名中医;“存在感”是指邓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宝贵的学术经验传 授给刘小斌,用对患者恫瘝在抱的人文精神影响刘小斌,润物细无声,使 他在学术界有安身立命之地;“责任感”是指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小斌深感责任重大。邓老晚年书写自己的铁涛理 想,其中第四点就是有一支可以持续发展的队伍。现在,刘小斌与自己的 学生都是其中的队员,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学好做人方做医,勤学莫负少 年时;通今博古穷格知,学会为人方为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至,然心向往之。吾辈学生弟子,虽然不能达到像邓老那样至高至上的思 想境界,但内心仍然努力向往,薪火相传,生生不已。



采访:陈凯佳、江其龙、陈坚雄、梁翘楚
整理:梁翘楚、陈坚雄
审阅:刘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