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周年庆

朱敏 | 坚持积累 深入反思 临床经验是技能与智慧的结晶

人物简介

朱敏,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中医重点 专科急诊科学术带头人;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大 内科主任、急诊科主任;1999年获评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 者,2003年获评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中 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获评“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参编《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中西医防治流感》等多部教材专著。

与中医的渊源

朱敏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的。1977年,我国高 考制度恢复,那时朱敏作为一名农村插队知青,与众多考生相比,文化知 识基础相对薄弱。经过不懈的努力,朱敏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录取,从此 踏入了中医药的学术殿堂。尽管他的学科背景偏向理科,初入中医药大学 时,面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及方剂、中药等知识,他确实感到了一些不 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融入了这种学习环境,不断加深对中医 的理解与认识,最终体会到了中医药的学习乐趣。特别是开始临床实践工 作时,在掌握了西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他便尝试从中医的角度去审视 和处理临床问题,这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的深厚根基、独特的优势 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经历也让他对中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 入的理解。1987年,朱敏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于1990年毕 业后留校任教。

广中医一院的床位数量从最初的400张扩展到2001年的900张,再到 2009年,门诊楼建成,床位数量进一步增加至1100余张。到2015年,住 院楼(8号楼)投入使用,广中医一院的床位数量基本达到1800张左右。 在这一过程中,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科室设置日益完善,医院硬件环境和 规模变化显著。从最初的只有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到内科、外科、骨科等专科细分,每一个科室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医院的整体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医院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在 规模、人员、设施和诊疗条件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从朱敏来到急诊科工 作,急诊科就加入了广州市的120急救体系。在过去的近30年中,广州的 120急救体系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变迁。在这个体系中,广中医一院作为骨 干医院之一,一直以来都承担着较大的急诊和门诊工作量。这种角色定位 并非偶然,而是由广中医一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广中医一院恰好坐 落在广州市的北部入口地带,这一区域人口密集,交通便捷,患者容易到 达。作为区域内规模较大的医院,广中医一院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和专业 的医疗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紧急医疗服务。

战 SARS 中医急诊显真功

朱敏擅长消化道出血、急性脑梗死、登革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急 性心肌梗死等内科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以下简称非典、SARS)疫情时期任广东省非典攻关专家组成员,参与 制订了中医药清解法为主治疗 SARS 的临床综合方案,治疗 73 例病人全部 痊愈,创造了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病例追踪无后遗症的“三零” 佳绩,受到了国内外中西医同行的普遍认可,所在的急诊科获得广东省委 和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单位”称号。朱敏也荣获广东省“五一”劳 动奖章、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广州市标兵称号。

2003年,SARS疫情爆发。突如其来的情况对朱敏所在的急诊科的医护 人员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这场遭遇战,朱敏和其他急诊科人员一起上 阵。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案例并不多见。而朱敏他们 有幸能够拿出完整的病例组,即73个病例从始至终均在广中医一院进行诊疗,且治疗方案完全基于中医药。


▲ 抗击非典一等功


▲ 防治 SARS 优秀科技工作者


▲ 2003 年 6 月,中山纪念堂,广东省抗击非典表彰大会

事后总结,他们主要关注了两个问题:死亡率与副作用。幸运的是, 在广中医一院,这两个问题均不存在。死亡病例未出现,患者也未出现激 素后遗症。更值得一提的是,73个病例中仅有4例使用了激素,且用量适 宜。这充分证明了广中医一院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疗效显著。

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主要得益于朱敏他们日常工作的积累。在急诊工作中, 广中医一院急诊科遇到了许多急性病毒性疾病,如流感、脑炎等。通过临床 实践,朱敏得以深入认识到当前所使用的抗病毒的西药无一能有效根治病毒感染。若要彻底根除这些病毒,那么细胞也会一同受损,也就意味着器官组 织会受损伤。当器官组织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器官功能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SARS 病毒若感染肺部组织细胞,一旦细胞受损,肺部组织及功能便会受损, 从而引发肺炎、呼吸衰竭等症状。此外,人们会不假思索地使用抗病毒的药 物,不论其是否对 SARS 病毒有效。然而,这种做法产生的副作用是不可避 免的,如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受损等。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在北京举行的一次中西医结合会议上,朱敏曾因此受到质疑。当时一 个西医医生质问朱敏为何认为当时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利巴韦林)无效,却认为鱼腥草注射液有效。朱敏必须澄清,这并非他个 人之见,而是基于临床观察,利巴韦林对 SARS 病毒确实无效,且其副作用 是引起粒细胞减少和肝功能转氨酶升高。随即在旁的两位药理所的专家便 发布了他们的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室的深入研究,鱼腥草注射液对 SARS 冠 状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而利巴韦林则对SARS冠状病毒无显著效果。

对与会者提到的 SARS 患者出现的两个发热高峰的问题,朱敏在会上指 出:根据广中医一院医护人员对急诊病区患者的观察,广中医一院的患者 在经过一个高峰的控制后,并未出现再次发热的情况。而对方提到他们的 患者存在此现象,朱敏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使用了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虽然有效控制了炎症,但同时也抑制了免疫系统,从而可能导致一周后, 当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时,出现第二个发热高峰,这一发热高峰是由细菌感 染引起,而非病毒。至于患者后续又出现霉菌感染的原因,朱敏认为这是 医生为对抗 SARS 病毒感染而使用了大量糖皮质激素,在细菌感染后又使用 了二联或三联的抗菌素,导致了患者体内菌群失调,使得真菌得以生长。

在面对 SARS 患者时,朱敏和其他广中医一院的医师们在治疗上明确区 分了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情况。鉴于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朱敏他们 认为对病毒性感染,患者必须依靠自身的免疫力,特别是淋巴细胞的杀伤 作用和体液免疫的B细胞产生的抗体来对抗病毒。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朱敏他们没有抑制患者的免疫力,而针对炎症进行适当的治疗。抗炎药物的 剂量与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存在显著差异,朱敏教授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进 行了严格掌握。当患者的肺部阴影扩大时,朱敏教授会使用地塞米松,这 是因为地塞米松具有强大的抗炎效果。一旦阴影缩小,朱敏教授会立即停 药,以避免大量、长时间使用激素导致的细菌感染和激素副作用。朱敏教 授的治疗原则就是如此。例如,在 SARS 患者发热时,西医可能使用安乃近 等注射液进行退烧,而朱敏教授则采用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清开 灵注射液等中药制剂,同样可以有效地控制体温。

在当时的情况下,广州市组建了一个专家组以应对医疗问题。当各医院 发现疑似病例时,即便其临床和诊断标准均符合,且鉴别诊断已排除,医院 亦不得擅自确诊,就类似前两年的新冠肺炎,必须等待专家组的五位成员, 全面审查病历资料后,方可做出确诊、疑似或排除的判断。朱敏教授向专家 组提交了病例,专家们逐一审阅,期间并未直接表达意见,朱敏教授亦在旁 观察并询问专家们的判断。专家组成员中,有三位曾因 SARS 住院治疗。这 三位专家表示当时自身发热持续了二十天,而在广中医一院的病例在不到七 天内体温即恢复正常,他们对此表示疑惑。朱敏教授解释了自己所采用的治 疗方案,包括未滥用激素以及使用了具有解表退热、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和 注射剂。专家组审阅后未对广中医一院的病例提出异议。值得一提的是,在 总结中,朱敏教授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使用指征的治疗原则。这 一原则在后续的中西医结合学会会议上得到了中日友好医院专家的认可。

在对抗 SARS 期间,朱敏也有幸与中医界的同人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这些交流主要以会议、讨论、方案制订等形式展开,旨在共同探索与应对 这一严峻挑战。朱敏还记得当时在北京中医药学会召开的中医药治疗 SARS 方案的会议。当时共有九位专家参与,他作为其中较为年轻的一员,在方 案讨论过程中,大家都赞成以麻黄汤为主的初步方案。组长晁恩祥教授问 大家对这个方案有没有意见,其他专家都赞同了。但朱敏对这个方案提出了质疑,认为麻黄汤中的麻黄含有麻黄碱,如果用量稍微过大的话,会加 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患者会更难受,朱敏主张使用银翘散。晁恩祥 教授作为呼吸领域的专家,经过深思熟虑,在短短五六分钟内便做出了决 策。晁恩祥教授明确指出,鉴于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病例情况,他同意首个 治疗方剂不应采用麻黄汤,而应当选择银翘散。这一选择基于他对患者病 因的准确判断,即患者感受的是风邪,无论其表现为风寒、风热或风湿, 均非风寒表实之证。此外,他还指出麻黄汤的主要作用在于发汗,而考虑 到 SARS 病毒是通过呼吸道由口鼻侵入的特点,使用银翘散加减方案旨在帮 助患者体内的邪气排出,从而优化了首个治疗方案,改为银翘散加减。

在对抗SRAS疫情的过程中,朱敏带领急诊科团队通过严谨的科学态 度、细致的临床观察和有效的团队合作,为医院赢得了荣誉。这也再次证 明了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

甲流战役再获胜

2009年,广州遭遇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下简称甲流)的侵袭。 广中医一院急诊科接收了一位感染甲流的男性学生患者。郭文海副书记紧 急向樊粤光院长报告,该患者已在急诊病区接受治疗,并下达了病危通知。 樊院长随即指示朱敏前往查看。抵达病房后,朱敏发现患者处于呼吸衰竭 状态,已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且意识模糊。

朱敏立即赶往急诊办公室,咨询了叶志中老师,并询问了会诊情况。 在得知尚未召集院内会诊后,朱敏即刻通知了医务科,并强调患者的危急 情况,要求立即进行会诊。随后,朱敏召集了呼吸科、温病教研室和 ICU 的专家教授进行紧急讨论。

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该患者出现了肺部的急性间质性肺炎,这是由 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性炎症所致,严重影响了氧的弥散功能,进而导致了呼吸衰竭。针对这一情况,专家们讨论认为需要加强抗生素治疗,并同时 考虑使用激素以抑制肺部炎症的发展。

尽管在场的主任们对激素的使用持谨慎态度,但朱敏认为在病毒感染 以及间质性肺炎的状态下对患者使用激素治疗是必要的。最终,朱敏决定 对患者使用地塞米松10mg/d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并获得了大家的同意。

随后,广东省卫生厅专家组组织进行了会诊,其中包括中山医院的呼 吸科主任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 ICU 主任。他们分析了患者的病情,并预测 患者的肺部在12小时内将完全纤维化。朱敏坚持认为应立即使用地塞米松 以阻断炎症的进一步发展。尽管专家组最初对此持保留意见,但在朱敏教 授的坚持下,他们最终接受了这一治疗方案。

次日早晨,床边胸片显示肺部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肺部透亮清晰。 朱敏仅使用了10毫克的地塞米松便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此次治疗案例再次证明了在特定情况下,合理使用激素对于控制炎症、 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类似疫情时,应保持冷静、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009年至2010年,朱敏所在的急诊团队制订的中医诊疗方案,对急性 传染性疾病(SARS、甲型 HIN1 流感等)的预防、治疗、抢救起到了示范 引领作用。

对年轻医师的嘱托

朱敏在中西结合急救学术上强调实用与创新,理论致力于继承与发展, 侧重临床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及实验研 究,在血证、真心痛、中风病、呼吸道传染病、登革热等方面传染病诊治 上,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既为急诊业务提供了 技术支持,提高了临床疗效,又不断深化了中医急症学理论。他善于总结,担任中医内科急诊学的主讲工作,因讲课生动,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深受学生好评;注重学术传承,已培养多名中医师承学生和研究生,他们 都成了中医药院校和医院临床的中坚力量。

对年轻医师,朱敏也有一些建议和嘱托。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长时间 坚持不懈的经验积累和深入的反思对年轻医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面对 每一位患者,年轻医师都应该深思熟虑,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只有这 样,他们才能逐渐积累起宝贵的临床经验。朱敏坚信临床经验在医疗领域 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知识的实际应用,更是技能和智慧的 结晶。特别是面对急诊科这样高压力、高要求的科室环境,临床经验能在 关键时刻指引医师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避免失治误治的情况发生。


采访:洪森楷
整理、撰写:洪森楷
审阅: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