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周年庆

冯新送 | 大医精诚 从医六十年的信条

人物简介

冯新送,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第一任学科带 头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大学毕业 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历任广州 中医学院助教、讲师,南雄分院(保留历史命名)副院长,广州中医学 院总务处副处长,广东省卫生厅中医处任副处长,兼任广东省中医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广东一方制药厂董事长,广 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校长、学位评审委员会 副主任,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会长等。他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曾师从 国内中医和西医名家李家达、陈渭良、简华穆、魏正怀、朱通伯、李同 生等。在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在骨关节炎、 腰腿痛、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颈椎病、骨折与骨折病、颅脑损伤的中医 治疗上独具特色。在老年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学术上强调补肾壮骨、 活血化瘀,对古方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有特别的研究,能灵活运用 古方治疗骨科疾患,疗效显著。培养研究生26人,主编出版著作9部,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9项,获奖项目1项。

幸运入了骨伤门,一生奋斗兴骨伤

1944年,冯新送出生在广东省惠东县。他回忆,那时候考大学很难, 100个人里只有7个人能考上,所以冯新送觉得自己是比较幸运的。他报考 中医学院是因为当时亲戚在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学习并 推荐给他,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一投身杏林就是数十载。


▲ 冯新送参加骨伤中心 2023 年总结大会

1963年夏,冯新送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学习,本科学制6年,与何振辉、黄志河都是广州中医学院第七届学生。上大学后,冯新送听了 学校的介绍,更感到学校的了不起,觉得自己能在如此高水平的学校学 习非常幸运。学校当时的院长、老师个个都是知名的被群众爱戴的名医, 冯新送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也要成为像教授们一样的“大医”。在读期 间,他学习刻苦认真,跟着老师、教授叩开了中医的大门。在临床工作 看到患者断肢创伤严重,非常痛苦,但经过治疗后都能够安全出院后, 他非常崇拜中医药,觉得中医真的能够治病救人,对自己从事中医药事 业充满信心。

1963年11月,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 院前身)获批建设,同年入学的冯新送就是和广中医一院一起成长起来 的。至今已过去一个甲子,冯新送感慨万千。1964年,广中医一院成立的 时候还没有开设独立的骨伤科病房,和外科在一起,骨伤科有6张病床, 当时的科室负责人是何竹林先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骨伤科才和外科 分开管理,外科由黄耀燊作为负责人,骨伤科由蔡荣担任负责人。那时候 的冯新送就被分配到了骨伤科,他回忆起蔡荣主任,技术高明,对人平和 友好,不愧为名医大家。

冯新送记得自己在刚独立开诊的时候就有了“麻烦”,到自己诊室求诊 的患者非常少,坐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他感到失落,也一度怀疑自 己入错了门,不适合这个行业。后来曾到佛山市中医院跟着李广海、李家 达、陈渭良等骨伤科名医学习,学习回来后还是没有太多患者。就这样过 了五六年,1980年,冯新送第二次外出进修,在武汉医学院同济医院(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跟着全国知名的骨伤名家李同生 学习了一年。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后,求诊患者才慢慢多了起来。

冯新送始终认为医生应以“大医精诚”为准则,团结群众,把患者当 自己的亲人,这是最重要的。心怀精诚之心,不论是工作还是为人,都会 是轻松愉快的。冯新送曾接诊一个8岁的小患者,至今记忆犹深。肱骨骨折的患者在进行了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后,冯新送打算再次进行影像检查看 看复位是否成功。但患者家里经济紧张,没有钱再拍一次片,他就主动提 出帮这位患者出钱,向患者说想确认一下自己复位的效果。影像结果显示 复位效果不错,他心里安定下来,患者也可以安心回家恢复了。这个小举 动花钱不多,但患者对冯新送非常感激,一直记着这件事,到处宣扬冯新 送是个好医生,时不时还会给冯新送带来家乡的农副产品,让他觉得很感 动。这也让冯新送感受到了医患的双向奔赴,他认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患者一定会给出非常积极的反馈。


▲ 骨伤中心 2023 年总结大会,左起:赵京涛、王大伟、冯新送、王海彬


▲ 骨伤中心 2023 年总结大会,左起:吴运泉、冯新送、王海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骨伤科发展在全国都是一流的,大批的岭南中医骨 伤专家、名家参与了骨伤科建设,这些都对冯新送从事中医骨伤科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受到各位专家的影响,冯新送对骨伤科有着非常浓厚的热情。 他心里很不情愿离开临床的工作,但学校党委又希望他能承担起科里的行 政工作,于是冯新送开始行政、临床“双肩挑”。在学校的分配下,冯新送 到了学校的政工组(人事处前身)工作,后又担任中医系办公室主任。

2001年到2005年,冯新送担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长。从此之后, 在冯新送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骨干能够担起重担,为了骨伤科的发展而 不断努力,使得骨伤科发展得越来越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 前浪,广中医一院骨伤科立稳了在全国骨伤科的带头地位。

荣光闪耀的广中医一院

作为大学校长的冯新送到全国各地参加会议,很多同道都好奇广东的 中医药行业为什么能够发展得那么快。冯新送觉得,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 带动作用。广东的经济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就 会谋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是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思想指导下, 全省各地县齐心协力,发展中医药。广州中医药大学强调“中医要一流, 西医要跟上”,这个观点在全国是少有的,加上要求中医药发展实行理论跟 临床紧密结合,这也是当时全国少有的。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指导下,中 医的温病三法理论很早就进入了临床,实现了实践应用。除此之外,冯新 送认为中医药的发展是不能脱离中医药大学的指导的,与中医药大学的人 才培养环环相扣。尤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是省部共建的大学,卫生部和 广东省政府都对中医的发展非常重视,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

现在回头再审视广中医一院的发展,冯新送认为中医药在广东的高水 平发展,除了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支持等原因,岭南大地上的百姓在骨子 里充满了对传统医药的热爱,特别是对中医保健的重视,才让中医药乘着 改革开放的快车赶上了现代化发展的脚步。

甲子风云变幻,从上大学开始就看着广中医一院获批、建成,到参与 医院的工作,再到承担管理学校的行政工作,一路看着医院从小变大,冯 新送对广中医一院的感情十分深厚。在担任大学校长时,冯新送就对广中 医一院的发展速度比不上省中医院感到痛心。当时他在学校工作会议上发 表意见,希望广中医一院扩大医院规模,成立妇产科。当时其他人都不理 解为什么要成立妇产科,虽然很多医院都有妇产科,但广中医一院没有成 熟的技术和相关经验,实践起来存在风险。冯新送坚持认为广中医一院只 要踏实培育技术和适度引进专家,成立一个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妇产科是 完全没有问题的,医院应该内谋发展、外求规模,很多专家都接受不了冯新送的想法,觉得不理解。后来,广中医一院发展得很快,妇产科发展得 也越来越好,但在他心里,最厉害的还是骨伤科,所以冯新送说骨伤科是 广中医一院的骄傲。

冯新送在事业不断发展、独当一面时,也密切关注着广中医一院骨伤 科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浩教授从海南调回来以后,带领着骨伤 科不断发展,特别是针对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当时可以说是全国知名。最 自豪的事件是,1994年1月,袁浩教授通过媒体得知广西边防前线军人倪 效武的妻子、后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好军嫂 韩素云同志,因双侧股骨头严重坏死,正处于行走困难、经济拮据、求医 无门的境地,他怀着对军人、对国家的崇敬,以及对病人的关爱之情,主 动提出救治身患双侧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医 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配合中药治疗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成功,好军嫂 韩素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传遍全国,掀起了 “军爱民,民拥军”的热潮,甚至在海外引起巨大反响,袁教授无偿救治好 军嫂的故事成为爱国拥军、大医精诚的典范。袁教授的精湛医术,医院的大爱援手得到了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与卫生部、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5年1月26日晚,首都举行军民迎新 春文艺晚会前,中央领导亲切接见韩素云、医院领导等人。冯新送为自己 作为广中医一院人、作为骨伤科人而感到非常光荣。


▲ 冯新送(右一)与张恃达教授(中一)

后来,以袁浩教授为主要领头人的中医骨伤科团队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加上此前由蔡荣、岑泽波等名家一直传承下来的骨伤科 是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的主编单位,2002年申报全国重点 学科就相对顺利了。当时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冯新送亲自带队去北 京申报答辩,成为全国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的第一任学科带头人。

慢悟中西医结合,笃信急郎中

现在广中医一院的骨伤科跟现代医学结合得很密切,在全国发展处于领 先地位,出名的已经不仅仅是手法和夹板固定,在治疗中还能够广泛且熟练 地应用手术方法。做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不能说中医好过西医,也不能说学 习西医就不要学习中医,更不能说中医无用或者中医包治百病。冯新送通过 从医60年的经历,慢慢地理解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强调整体观,西医重视局部观,两套理论暂时要结合是存在一些困难,但从各方面来看,两套方法 协同配合为患者治好病,是非常有意义的。


▲ 冯新送接受采访

他举例说,早年有一个非特异性肠粘连的外院患者,做了三次解除粘连 的手术,但粘连依然复发,患者奄奄一息,已经无法再接受手术。黄耀燊教 授会诊后提出以中医的大承气汤为主进行治疗。用了几次以后,患者就被救 回来了,也没有再复发。由此可见,中医也能够抢救危重患者,从事中医药 事业的传承者应该继续努力去挖掘这个伟大的宝库。

拥抱新时代、关爱新中医、寄语新青年

现在一个中医药大学的普通毕业生要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需要一 个相对较长的培养周期,要经历规范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习及临床培训 后才具备进入三甲医院工作的基本素质。医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后,要真正 成为老百姓口中有能力的医生还要在临床至少磨炼七至八年。所以中医师 首先必须具备的素养是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模式中提升自己 的竞争力。现阶段整个医学体系都是这样的竞争模式,中医师没有理由不跟上。

除了终身学习与提升个人竞争力,中医师还需要不断跟师学习,站在 前人的肩膀上总结经验,活用、熟用、精用。走进新时代,中医师依然要 熟练掌握中医著作,更要跟上现代医学的进步,发展中医药的同时也要中 西并重。

学习中医只靠单纯读书是不行的,还要自己摸索、总结经验。中医很 “奇怪”,个人的经验不容易传授给他人,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前 有一个蛇医很厉害,治疗效果非常好,很多医院都会请他会诊,在没有血 清的年代抢救了非常多的危重患者,但他的儿子就没有能够很好地传承他 的经验。冯新送自己做医生的体会也是这样,对疾病的研究时间长了,能够慢慢地感受到治疗对患者的效果,患者反馈效果不错,加上坐下来认真 总结才能够有较好的成系统的诊治思路。经验是慢慢沉淀积累的,这也是 医生在工作中坚持病例讨论总结的原因。


▲ 冯新送参观骨伤中心

今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100周年,也是广中医一院成立60周年, 冯新送最后深情寄语,希望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学、科研、临床和科普宣 传走在全国中医药大学的前列,而且还要走向世界;希望中医青年学子们 要坚信,选择中医是没有错的,要坚持到底,不忘初心,将来一定会成才, 会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希望中医师时刻把“大医 精诚”放在心里面,努力钻研,为群众做好医疗服务,这样不管在什么岗 位都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


采访:胡洁莹
整理:胡洁莹
审阅:王海彬、赵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