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古展群,1952年12月生。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广州中 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主要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兼顾临床。 1976年9月起任校团委副书记、书记,1984年6月起任人事处副处长, 1986年3月起历任学生处长、总务处长、校产处长、三院党总支书记、 副院长、学校党委组织部长,2009年1月起任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 医学院党委书记。自1986年1月起,连任大学第五、六、七届党委委 员,七届党委常委。2019年评为“杰出中医一院人”。
引领风尚 牵头文化建设
2009年2月,古展群调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党委书记。同年6月,医院领导班子在松园宾馆召开民主生活会, 时任医院院长樊粤光对他说:“书记,我们与兄弟医院最大的差距在文化建 设方面。”后来在一次办公会议上,樊院长提议由古展群负责牵头医院的 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党委书记,古展群责无旁贷,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一 任务。
当时,作为一家已有45年历史的大学附属医院,其文化建设略显单薄, 仅有一面文化墙、门诊大厅地面的银杏叶图案,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雕刻 的华佗像。古展群认为,医院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造雕塑、悬挂标语,或者喊出口号,而是要将良好的行为规范、传统习俗和共同价值观,逐步 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认知与自觉行动。
▲ 国医大师亭
▲ 1984 年出自雕刻名家曹崇恩、书法家商承祚之手的华佗像
当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了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建设年(三年)规 划和要求。在建设指标体系中,对三级甲等中医院提出了六项指标,文化 建设单列其中,权重占比十分之一。这份国家局文件为医院文化建设指明 了方向与具体要求,包括制定医院文化建设规划、院歌和院训,明确医院 精神理念,规范科室命名,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环境文化建设,以及大力 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等。
在数十年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几年时间打造,广州中医 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其独特的中医文化底蕴,向社会和公众展示了“一 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精神风貌,最终被确立为全国、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宣 传教育基地。
凝聚精神 推动院歌诞生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每家中医院都要有自己的院歌。然而, 起初大家的积极性并不高。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来院检查时,院方 提出身为大学附属医院是否可用校歌作为院歌,但检查组不同意,并因此 扣了分。无奈之下,决定一定要创作一首院歌。
医院向全院职工征集院歌歌词,要求体现中医文化、院训和办院宗旨, 并成立了评审组。最终收到十余份投稿,但没有一篇令人满意,于是邀请 了几位有一定基础的员工重新创作。影像科的王芳军主任文字功底较好, 但他写的七律歌词难以记忆和演唱。古展群找他商量,希望歌词能易记易 懂、朗朗上口,且包含院训,并建议参考歌曲《小白杨》的写法。很快, 王芳军提交了新稿,几乎未改动便获得通过。王芳军让古展群为这首歌起 个名字,古展群从歌词中的一句“心中满怀着理想”得到了灵感,最终将其命名为“心中的理想”,充分体现了院歌的精神。定稿后,请来了作曲 家马国华谱曲,试唱效果获得认可,院歌就此诞生。
为普及院歌,让院歌深入人心,医院还专门组织了院歌比赛,如此一 来,全院职工几乎人人会唱。有一次,麻醉科举办困难气道管理学习班, 在东方宾馆举行开幕仪式,马主任临时提议让员工上台唱院歌,20多位师 生当即上台激情演唱,赢得了国内外来宾的热烈赞扬。
流芳万古 建邓老纪念亭
2009年4月中旬的一天,时任副院长边喊古展群的名字,边走向他 的办公室门口:“书记,邓老评国医大师的事已经公示了,看我们能做些 什么?”古展群起身相迎,“马上请严晋副书记、办公室方宁主任来商量 一下。”
会上,古展群提议开展两项活动:一是为邓老建立纪念亭,二是举办 邓老的学术成就展。会议结束后,严晋副书记负责国医大师亭的建设,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于五月上旬为国医大师开会颁证,医院必须力争半月 内完成建设。同时,方宁主任负责编辑学术成就展的相关事宜。院方计划 需报请邓老、大学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同意。
经过大家的努力,国医大师亭顺利落成,邓老学术成就展也如期举行。
7月1日下午,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 副省长雷于蓝来到医院,为邓老颁发国医大师证书。
当晚,古展群与方宁主任前往王国强副部长的住所。王国强副部长 带他们落座客厅,满脸不解地问:“邓老的会议怎么在你们医院开?” 古展群耐心解释:“邓老是大学的教授。1984 年,实行院(医院)系合 一,邓老所在的内科教研室以及所有临床教研室全部与一院合并。自 此,邓老的临床教学科研和党组织关系都在广中医一院。”听完解释,王国强副部长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润物无声 感恩文化根植
按照规划,医院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地下三层停车场,以解决停车困难 的问题,而地面则用于建设文化休闲广场。为了将这小小的几千平方米地 块建设成为浓郁中医文化的精品,广场的布局设计面临多重考虑:一是展 示中医典故、人物与器具;二是融入岭南园林元素,如小桥流水、亭台楼 阁;三是利用中药标本进行药化美化;四是设立感恩文化板块。
在众多构思中,感恩文化板块一时无从下手。感恩什么?感恩谁?思 考良久后,古展群在感恩亭后面的一幅照壁上写下了一段话:感恩党和政 府把阳光雨露沐洒给医院,感恩患者把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院,感恩历代中医人把年华和智慧奉献给医院。经过院办小张对头尾两段的增补后,将 这段话提交办公会议最终审议,并一致通过,未作任何改动。 此外,古展群还提议将医院几十年来最具文化标志性的三件事——救 治军嫂、袁浩与李敬斋、蛇伤患者感恩医务人员等故事刻在石碑上,置于 感恩亭周边。后来,这里成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医院传统教育的基地,也 为外来客人和住院病友提供了了解医院的一扇窗口。
▲ 国医大师题写的“杏林苑”
▲ 感恩亭
▲ 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的院训
▲ 杏林苑
此外,古展群还提议将医院几十年来最具文化标志性的三件事——救 治军嫂、袁浩与李敬斋、蛇伤患者感恩医务人员等故事刻在石碑上,置于 感恩亭周边。后来,这里成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医院传统教育的基地,也 为外来客人和住院病友提供了了解医院的一扇窗口。
传承中医 育英才续薪火
一天,罗颂平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重点 学科带头人,珠江学者,我院大妇科主任,亦是著名妇科专家罗元恺教授 的女儿),与古展群谈到医院众多老中医药专家,却发现他们的贡献未被 医院记录下来,有的甚至一家几代人在医院工作。罗主任指出,宣传和弘 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对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人才、 凝心聚力办好医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考虑到中医世家逐渐减少,单纯宣传老中医药专家和世代医家 不足以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古展群提出,将研究生毕业且有副高以上 职称的中青年专家连同他们的导师一起推广,形成更大的阵容,并提议 增加四个字——师徒传承。于是,百余幅介绍中医世家和师徒专家成就 的挂图悬挂在医院的诊室和病区门口,有力地展示了医院深厚的学术底 蕴和雄厚的人才队伍。
门诊综合楼与北楼之间的连廊建成后,古展群建议利用墙面空间悬挂 专家的肖像,以宣传表彰他们的业绩。为确定悬挂对象,办公会议设定了 标准:国家级和省级名老中医、大学首席教授和主任导师、国家级重点学 科及重点专科带头人,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其 中,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的带头人主要为中青年专家。
落成地标 内科大楼启用
2009年3月,门诊综合楼落成投入使用。不久,古展群与院长商议, 尽快启动内科大楼的建设程序。据主管后勤的张副院长报告,医院早已做 过规划,在门诊楼东侧拟建一座28层高楼,面积4万余平方米,预算约2.4 亿元。内科大楼的规划用地北邻教工15幢,东连大学校园,南接制剂楼, 与门诊楼东西平行。
抓紧启动该工程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新门诊楼启用后,8~13层安排住院病房,全院仅有1420张床 位,这在广东中医系统中仅处于中等规模,将落后于省内的佛山、中山、 深圳等地。医院发展速度一直较慢,1997年住院中心楼建成后仅有床位970 张,12年后增至1420床。内科楼建成后,全院床位将增至2200张,作为单 体医院,规模可进入全国中医系统前列。
其次,2009年前后,国家己在各种场合表示,将严格控制大城市医院 的建设规模,重点放在县级医院的投入与能力水平建设。
最后,古展群与院长都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希望在任期内为 内科大楼的建设做出贡献,让医院在历代中医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跨越式 发展。
然而,当建设项目公示后,引起了居住在15幢职工的强烈反对。他 们中的一部分人联合起来,向大学、市规划局、市政府、省教育厅写信, 要求停止该项目建设。院长担心项目就此搁置,古展群为院长鼓劲、做 工作。
于是,古展群邀请15幢的职工代表到办公室座谈,阐明内科大楼建设 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并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职工们主要担心楼 距过近影响居住环境、地质基础不佳流沙多会影响15幢的安全,以及为何 不在杏林苑地块上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古展群请总 务处梁志锋副处长做好充分准备工 作:以建筑规划要求,计算出为什 么不能在杏林苑地块上盖大楼,并 考察其他医院的医疗用房与民居的 距离。同时,确保15幢的安全。
在此基础上,古展群与樊院长、张院长以及职工举行了三场平等对话,于情于理于法交换意 见。他着重讲了两点:一是依法 依规办事,建议大家查阅规划法 规,看是否有关于民居与医疗用 房的距离规定;二是承诺医院将 加大基础投入,确保安全,如因 内科大楼建设影响15幢安全,医 院将承担全责。
▲ 新落成的内科大楼(现为门诊 2 号楼)
同时,尽量釆纳职工的意见,最大限度减少对15幢的影响,包括拆除 制剂楼,将内科大楼向南移30米,使其与15幢的对角距离达到40米;在 楼层布局上,靠近15幢的侧主要安排医疗办公用房,而肿瘤和传染病区不 进內科楼。最终,在15幢职工的理解与配合下,内科大楼建设项目顺利推 进,并于2016年春季顺利竣工。
合作双赢 制剂中心扩建
医院制剂中心共向省主管部门申报批准院内制剂230多种,实际生产 供临床使用的品种130多个,使用广泛、疗效确切。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制剂需求量增加,原有的3000多平方米的制剂楼亟需扩大,生产设备也 需要更新换代。然而,拆除制剂楼后,如何保证院内制剂的供应,成了一 个难题。
张伟程副院长是位头脑灵活且善于沟通的人。他曾设想与饮片供应商 合作,医院可以让出一定的饮片供应额度,由供应商出地出资金建楼,并 无偿捐赠给医院,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古展群认为这一想法 很好,属于双赢合作,医院拿出25% ~30%的饮片比例,与其他供应商同 质同价管理,医院没有损失,反而能收益。
他想起了在过去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广州某L公司,该公司具备合作 条件并有合作意向,但领导班子对此有不同意见,担心合约一旦签定会限 制医院的发展。古展群坚持认为这是一个有利的方案,并表示如有人能提 供具备合作条件的伙伴,他将服从其他意见。也有其他班子成员提出并联 系各种合作方式,最终并没有可行性。经过办公会议讨论,古展群的提议 最终获得通过。
樊院长认为古展群对这项工作较为熟悉,委托他主持合同谈判。实际 上,合同的起草、测算和谈判是由药学部唐洪梅主任、总务处梁志锋处长 和审计科科长陈雪芬负责。经过约半年的努力,双方终于达成一致。
合同的约定和实施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实现了制剂中心规模扩大、 设备更新和产能质量提高;二是为医院增加了六亩用地和6000平方米用房; 更重要的是,为内科大楼的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捕捉焦点 医患情深意切
1995年1月26日,医院因无偿救助好军嫂韩素云,时任院长刘震东受 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2001年,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 死的研究》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领导人为项目负责人袁浩教授颁奖并亲切握手。
以上两件大事不仅是医院的荣誉,更是医院数十年精神文明建设与业 务发展成果的体现。罗日永教授曾拉着古展群的手,来到照片前说:“老古, 这是我们医院的宝贝啊!”于是古展群要求院办将当时的现场照片放大, 悬挂在门诊大厅最显眼的位置和办公室门口的走廊上。
2009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前夕,“建国以来感动中国 的100位新闻人物”名单公布,其中一位当选者是曾获袁浩教授救治的好 军嫂韩素云。
古展群来到袁浩教授住院的针灸推拿科病房,商议邀请韩素云回来开 个座谈会。然而,国庆前夕,广西方面不同意韩素云外出,要求她参加当 地的庆祝活动,导致计划未能落实。古展群再次来到袁老床前,将这一消 息告诉他。
此时,袁老床前的一名“男护理”引起了古展群的注意。经了解,他 叫李敬斋,河南农民,19年前患有股骨头坏死症。袁浩教授亲自为他手术, 并垫付了住院费用。李敬斋出院时,袁浩教授还特意买了车票送他回家。 十多年来,李敬斋始终铭记这份恩情。
19年后,袁老夫妇因病卧床,李敬斋夫妇获知后,辞去工作双双南下, 悉心照料他们。他们表示:“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感恩方式。”
听毕,古展群深受感动,直接来到院办,与方宁主任商讨组织宣传报 道。方宁是宣传方面的老手,一听即刻反应,这个故事值得报道。次日, 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便派人进行采访,第三天两家报纸均以大篇幅进行了 报道。2009年11月3日,中宣部发文要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台等六家媒体组织宣传报道。自此,袁浩教授与李敬斋的故事传遍了大江 南北。2010年2月9日,袁浩与李敬斋被评选为2009年度“广东十大新闻 人物”。
古展群在医院建设方面展现了深厚的责任感与远见。他不仅推动了硬件设施的提升,更重视医院的文化建设,致力于将中医传统精神融入日常 工作。他认为,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建筑和装饰,更应是医院全体 人员行为准则与价值观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