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周年庆

邓中光 | 追忆父亲邓老的铁杆中医思想

人物介绍

邓中光,广东省名中医,国医大师邓铁涛之子,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邓铁涛学术继承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 究所名誉所长。临床擅长辨治内科杂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皮肌炎、 硬皮病、带状疱疹、顽咳、内伤发热、手足筋络病等疑难杂症经验丰 富。曾参与“脾虚型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与实验研究”“邓铁涛中医 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研究”“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10年至2014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 医大师邓铁涛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医著10 余部;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07年获得“全国首届中医药传 承高徒奖”。

邓老有一张特殊的处方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 医”是邓中光的父亲、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以下简称邓老)号脉近现代 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开具的处方。人才是学术传承、学科发展之根本。受民 族虚无主义、西方科学主义的影响,近现代中医学传承发展后继乏人乏术 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邓老切脉遣方,吹响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培养 优秀人才的冲锋号,并提倡以“铁杆中医”作为人才培养的标杆。


▲ 1986 年秋邓中光 ( 后排左一 ) 师从李仲愚 ( 前右一 ),拜见海登法师 ( 前右二 ),朱良春(前排左二)

那么,何谓“铁杆中医”?

“铁杆中医”首先强 调一个“铁”字,要求对 中医理论体系,对中医药 事业有钢铁一般坚定不移 的信念。多年来,中医经 历的风风雨雨历程告诉人 们,中医发展存在着“自 我从属”“泡沫中医”的危 机,解决好“中医是否科 学”的认识问题,“铁杆中 医”的“铁”的信念才能树立起来!

中医学的科学性要用“疗效”来说话。“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中医学理论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中 医药学科建设、中医药学的科学属性都是建立在坚实有效的临床实践基础 之上的。有过硬的诊疗技能,善于、敢于治疗疑难危重病症,才有硬朗的 腰杆子,也就有对中医理论坚定不移的信念。在这方面,邓老是后辈中医 师的表率。2003年,面对汹涌而至的非典疫情,他积极参与临床会诊,指 导中医辨证诊治,特别是积极向党中央及卫生部建言:全国中医药应尽早 介入,参与地方疫情的诊治。最终,中医中药不负众望,以其实际应用价 值展示出崭新的生命活力,在21世纪之初让世人刮目相看!所以,邓老对 “铁杆中医”的定义是:

“立足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之上,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 的人才。他们是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熟练掌握辨证论治,能运用 中医各种治疗方法为患者解除疾苦的医生;他们是有科学的头脑, 有广博的知识,能与21世纪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创新发展中 医药学的优秀人才。”

邓老视中医药学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中医药学不但要在新中国绽放, 还会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这 一追求任重道远,中医药学的振兴需要百万、千万铁杆中医一代代薪火传 承。传承的关键就是要培根铸魂,“根”在临床,“魂”就是对中医药文化 有自觉自信的热爱、坚定不移的思想信念和坚韧不屈的抗争精神,要成为 以传承创新为己任的“铁杆中医”。

真信才敢在关键时刻真用

邓老在很多场合强调要巩固中医专业思想,他常常会向弟子们、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当你们自己的子女发热高烧的时候,你首先考虑用中医 中药治疗还是用西医西药?用中医的办法退烧还是用西药,打针、输液、 抗菌消炎呢?”


▲ 1992 年与父亲邓铁涛(右一)、兄长邓中炎(左一)在家中读书研讨

邓中光年轻时真就遇到这个问题。当时他儿子半岁大,第一次发高烧, 他准备用中药治疗,但是他的爱人却主张抱孩子去急诊室打针,俩人相持 不下,最终折中选择了使用中药针剂。邓中光到医院开了一支柴胡注射液, 亲自为儿子打,用了半支,后续其他治疗全部“纯中医”,包括灌中药、开 天门手法外治等等,结果药到病除,皆大欢喜。之后,邓中光和爱人再也 没有为“是否打吊针”这类问题争论了。一直到他们的儿子长大成年,除 了法定疫苗,那半支柴胡针就是孩子打过的全部针剂。

邓中光的儿子常常在考试前夕发烧,有几回高烧、双侧扁桃体广泛化 脓,他都是用中医的方法,三五天就将其治愈。他常常开玩笑说,学校对 孩子进行考试,而孩子则对他进行考试。这种时候就是对中医工作者的考 验,因为家人的紧急情况和不同的意见会左右决策,坚持中医药诊治并不 那么容易取得家人的一致支持。所以确立中医的专业思想不是简单的事, 尤其是在西医学占据强势主导地位的背景下。邓中光对中医的热爱,是在父亲邓老的引领指导下逐步认识、逐步内化树牢的。

父亲邓老的言传身教

邓中光自己幼年患病,也是父亲用中医药的方法治愈的。他记得自己 小时候去郊游,大概8岁年纪,因为吃了油腻不洁的食物,加上风吹日晒, 回到家里后便上吐下泻、发高烧。邓老马上给他开了中药方,亲自熬煎汤 药,喂他服食。经过一昼夜的治疗,他出了一身汗,当夜止吐止泻。第二 天早上已退烧,人也精神了,可以回学校上课。邓中光记忆深处,父亲邓 老包办了全家,甚至亲戚好友的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治疗。他亲眼看到父 亲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的“神奇”效果,对父亲的敬佩、对中医的信念与日 俱增,从小对中医可以治好病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

邓老总是教导弟子们,学习中医要相信它,相信它才能读进去,读进 去后,记熟、记牢的理论才能运用,读进去后,记熟、记牢的成功案例才 能借鉴。中医师在临床上运用理论指导治疗取得疗效,才能更深入地理解 和掌握中医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实践逐步加深,中医师在临床上 取得了进展和成果,自然更热爱中医!只有这样,中医师才能不断地深化自己、丰富自己,才会在内心深处体会到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祖先 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中医药需要立足于临床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和评 价。邓老常说,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是了解中医, 运用中医取得了疗效,就会越爱中医,亦只有热爱,才会视中医为生命, 为中医去努力,去奋斗,去为之献身!


▲ 1994 年为《邓氏八段锦》录制动作示范


▲ 2005 年 9 月 24 日,邓中光在广中医一院出门诊

后来全国停课,邓中光在家埋头苦读中医理论、针灸知识,除了受到 父亲的教诲,哥哥邓中炎也给了他精心指导,当时哥哥邓中炎已经是中医 学院全科的毕业生。后来邓中光被分配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场。他 带着针灸的器具,利用工余时间为大家义务针灸。

当时,邓中光的患者包括从广州一起来到农场的同学、外地来的农友、 当地的职工以及他们的子弟……在缺医少药的广阔天地里,他的小小的银 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邓中光所在的农垦兵团连队有一个完全不能走路的 小儿麻痹症的患儿。他利用工余时间,每天晚上坚持为患儿针灸治疗。经 过一年多的治疗,患儿能够自主行走了,尽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但已 不需要别人搀扶。家人非常感激。当时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风湿、腰腿 痛、头痛、胃病、妇科病、扭伤、劳损。一般的小病小痛运用针灸都可以 帮助解决痛楚,迅速取得疗效。这些经历让他终生难忘,所获得的诊疗经验和随访观察结论都是极其宝贵的。邓中光也切身认识到了中医的疗效, 以及广大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这些成了他从事中医的出发点,更加坚定 了他追随父亲传承中医事业的决心。

早跟师 知行并进

师带徒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的教育与传统的跟师教育相 结合,是早出人才的一个好方法。父亲邓老倡导“早跟师”,并提出“学我 者必超过我”严格要求。邓中光学习中医走的路主要就是师承之路。

1973年从农场回城后,邓中光进入某企业的医疗机构,以当中医学徒 的形式跟师学习。最初跟诊的是杨全瑞老中医师。同时,他跟随父亲出诊 一直没有间断。经过5年的跟师学习和多次进修,至1979年,他被推荐参 加全省统考,考取了中医师资格,正式走上了中医职业道路。

1990年底,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继承工作启动,邓中光成为 父亲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的培养对象,在广州中医学院边临床工作边跟 师学习,3年后通过考核,取得学术继承人出师证书。


▲ 2007 年 11 月 26 日在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大会上获“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 2009 年 7 月 1 日邓中光陈安琳伉俪庆贺邓铁涛教授入选首届国医大师(李荣摄)

邓中光的从医之路得益于前辈老中医的教诲。在家里,他一直得到父亲 的带教,也得到哥哥邓中炎的指导。入行初期,邓中光学习“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感到疑惑,肺与大肠是 两个功能完全不同的独立的器官, 如何相表里?怎样运用这个理论指 导临床呢?父亲告诉他,这一理论 的产生恰恰是来自临床,肺炎的病 人往往伴随腹泻。这就是中医的精 妙之处——源于临床。又如便秘, 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大 多会出现肺气虚弱的症状,根据这 一理论,中医师可以运用补气的方 法去解决。而实症、热症患者的便 秘症状,根据运用这一理论,中医 师可以采用清肺热的方法消除。后 来,邓中光遇到一位患者整个星期 拉不出大便,便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选择了“肺腧穴”,并在穴 位附近找到了几个反应点进行挑治。次日,患者大便通畅,最终痊愈。


▲ 2009 年 7 月 4 日,邓中光在广州大学城(摄影陈安琳)

邓中光在跟师临床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他最早跟随的杨全瑞 老师是父亲的同学,接着是广州市名老中医、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冯枫、梁婉明,后来是四川成都中医学院李仲儒名老中医。李仲儒教授是 全国名老中医,邓中光在成都跟诊学习半年多,掌握了“紫河车针”“五 针”“六针”等诊疗法。

名师带徒是促进中医学传承、加快后备传承人才成长的“高速公路”。 导师将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深化,经过理论凝练和 升华,再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传授给徒弟。弟子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必 然看得更远,视野更阔,辨析更清楚,成才更快。1990年,在全国继承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上,邓老代表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发言,对弟子提出了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学我者必须超过我!”寥寥数字真切地 表达了老一辈中医对学术继承人的厚重期望,也表达了他们必将毫无保留、 尽己所有、倾囊相授的无私决心。

热爱中医的简验便廉

邓老心里装着十几亿百姓。他常常讲,中医之所以有生命力,原因在于 中医有临床疗效,在于中医的治疗成本低,即简、验、便、廉。中医如果没 有疗效,治不好病,很快就会自我衰亡。发展中医药,必须把十几亿中华儿 女的健康长寿放在心上,不能没有自主精神,不能“自我从属”于西方所谓 “科学”标准。邓老生前看到新闻上有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报道都非常 担心,认为百姓需要效高价廉的中医药,医改的重点之一就是推广中医药。

邓老要求弟子,不管是从事中医理论研究还是其他学科都不能脱离临 床,强调只有在临床第一线、在疗效中体会中医理论,中医师才能对中医 加深认识,悟出其中精妙之处,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强调实践出真知。 带教邓中光,邓老处处提醒他要以临床带基础,回到基础理论去思考。邓 中光常常陪同父亲外出会诊,先学习父亲的治疗措施、处方用药,后来, 父亲与他商讨病情,或共同处方,或让他先拟方再进行加减。在这个过程 中,他获益不少,理论和临床经验都得到了提升。

早在20世纪70年代,邓中光在协助父亲函诊过程中发现,全国各地 寄来的信函中有不少是重症肌无力患者求诊。这引起了他们父子二人的高 度注意,开启了对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的研究。重症肌无力是西医的病名, 西药治疗此病的花费昂贵,疗效却不显著。而中医对此病尚未有完整的研 究,当时关于这个病的中医文献几乎空白。经过多年的治疗实践,中医文 献挖掘和理论梳理,邓老争取成立了“重症肌无力”科研小组,指导博士 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邓中光也是该课题组的成员,经过近30年“临床—总结—临床—总结”不断循环,完整的一套中医辨证论治重症肌无力的理 法方药体系形成了,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近两年,广中医一院“肌病科”专科专病病区也建设起来了。邓中光 也深感欣慰,因为传承就是对邓老的最好纪念,他相信邓老的弟子们一定 会当好合格的铁杆中医,一定会以实际行动告慰邓老的。

精勤不倦,全面锤炼仁心仁术

邓老的名气令各地的医学杂志都不断来约稿,邓老工作繁忙,常常把 这些任务交给邓中光来完成。写作实际是与同行交流,锻炼临床总结,理 论深化研究能力。动手动脑,20多年间,邓中光先后写下的医学论文有30 多篇。写作过程得到父亲的直接指导,成稿后由父亲亲自修改,对其中的 重点晓之以理。在1991年至1994年全国名老中医继承学习过程中,邓中光 在第一年论文考核中获全国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二年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 奖第一名,第三年他受邀前往北京进行继承工作学术交流。

义务函诊也是父亲直接交由邓中光承担的一项特殊工作任务。广东省 汕头市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张某患病多年,病情令她高度紧张,每次信诊收到药方后,她都还要打电话来,一定要听听邓老的声音才肯吃药。而且 每隔几天,就要从汕头市打电话来向邓老诉说病情,不管几点钟,一定要 请邓老亲自接电话。考虑到邓老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邓中光在回信时语气 婉转地批评了这位患者,向她说明重症肌无力是慢性病,对付这个病要打 持久战,请她注意不要频繁影响老人家。但是邓老却始终站在这位患者的 立场,每每有问必答,处处多加安慰,从未拒绝过她的要求。经过一段时 间的信诊,张某的病情好转,并且找到了工作。她用第一个月领到的工资 买了一包茶叶寄给邓老,感谢邓老从未放弃对她的救治。


▲ 2009 年 9 月 16 日与周欣欣(左三)师生团队研讨重症肌无力患者信函整理和《函诊实录》编写事宜

邓中光由衷敬佩父亲邓老,因为他总能设身处地替患者考虑,对患者 恫瘝在抱,甚至自掏腰包为患者买药、支付住院费用。

邓中光敬佩父亲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笃定,他始终把振兴中医作为复 兴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坚定不移地奋斗终生。

邓老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医如何更好地为十几亿百姓服务,作为一个 “铁杆中医”传承人,邓中光要将铁涛精神继承发扬。


采访:陈坚雄、方一静
整理:陈坚雄、陈安琳
审阅:邓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