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雄教授诊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贫血的临床经验研究
胡沛
在陈老师的门诊中,有许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患者,这些患者多数为慢性ITP患者(病程超过12个月)或难治性ITP患者,病情反复,如遇外感、疲劳等外因或内因侵袭人体,血小板水平易下降及波动。这部分患者服用西医疗效欠佳,中医讲求辨证论治,从整体平调人体阴阳,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效对慢性或难治性ITP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ITP临床症状以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为主,发病机制主要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严重者甚至也可发生危及生命的脑出血、内脏出血。该病属于中医学“血证”“肌衄”“葡萄疫”“紫癜”等范畴,是多种原因导致血不循经,血溢脉外而成。总体而言,ITP中医病机可归结为虚、热、瘀。虚即为气虚或阳虚所致气不摄血或气不生血,热为实热或虚热煎熬津液,迫血妄行,瘀为经络或脉道不通,瘀血阻络而出现离经之血。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黄帝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充盈,则能统摄全身血液而不妄动。肝主藏血,助运生化气血,《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
王冰明确指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有贮存血液与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通过肝的藏血功能,在肝内贮存一定的血量,从而制约了肝的阳气升腾,不致于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这对于防止出血具有重要作用。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而藏精,精可生血,如《诸病源候论》云:“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灵枢·本神》言:“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脾肾之气充沛,则精可化血,气血旺盛。
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治疗上既需要改善出血的症状,也需要补血生血。目前临床上多以补益脾肾、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治法为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出了治血证四原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在此基础上,陈老师提出了对ITP应着重行补肾祛风凉血法。陈老师认为,ITP的急性发作与风邪相关,外感病史为ITP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
热迫血行也是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外感风热毒邪,热伤脉络,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发紫癜。血随热伤皮肤则见肌衄,少则成点,多则成片;血随热伤于上则鼻衄、齿衄,甚至咯血、吐血;血随热伤于下则便血、尿血。外感热毒,热入营血,血热妄行是本病急性期的最重要病因病机。治当凉血祛风。
而慢性ITP则以疏风凉血、益气补肾为主,补益可细分脏腑,扶正勿忘祛邪。陈老师认为慢性及难治性ITP患者体内存在“伏风”致病因素,这些患者有肝脾肾亏虚之本,风邪乘虚侵袭,或是急性期余邪未清,风邪蕴伏于肌肤经隧之中,日久难以清疏,郁而化火,耗气动血,或时由外邪情志引发,内外风火相合,扰血妄行,致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针对慢性ITP易反复出血,血小板水平偏低或血小板波动程度较大者,陈老师使用过敏煎和治疗ITP的专药进行治疗。过敏煎始载于《祝谌予经验集》,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甘草组成。方中银柴胡甘凉苦,清热凉血;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胜湿止痒;乌梅酸平,五味子酸温,均能敛肺、涩肠、固肾,组方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有补有泻,共奏祛风解表,扶正祛邪之功,使邪去而病愈。祝老用过敏煎治疗荨麻疹或过敏性鼻炎,效如桴鼓。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大多数医家亦将其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等。
过敏性疾病发生与风邪相关,临床上多用祛风法治疗过敏性疾病,ITP的发病同样与风邪关系密切。在一篇文献中,戴媺主任指出,ITP患者其紫斑发于脉络、现于皮毛,多出现在四肢末端,病位在肌表,风邪易袭;而且ITP患者血小板不稳定,出血表现反复无常,符合风邪致病善行数变的特点。再者,ITP患者每逢外感邪毒多有血小板下降的表现,可见病程中也有反映与风邪致病相关的特点。既然ITP中有风邪致病的特点,而疏风解表药入肺表,能祛散肌表之风邪,因而在凉血补肾法基础上加用祛风药,疗效更明显。
过敏煎中银柴胡清热凉血,退虚热;防风祛风解表,乌梅和五味子味酸,起收敛固肾之功,与陈老师对于ITP以祛风凉血补肾为治法的观点不谋而合,实验研究表明,过敏煎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拮抗IGE,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等药理作用,但目前仍未有过敏煎复方或单药对ITP的研究,但其确有临床疗效,或许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过敏煎对ITP的药理作用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