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伤辨惑论》
罗曼
跟师陈志雄教授学习中医将近一年,每每在临证之时更感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讲究整体研究、病证合一、辩证论治,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陈教授的严格要求,我也由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如今越发痴迷于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近来读李东垣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对东垣名方补中益气汤感触颇深。
补中益气汤,功用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 “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多用于脾虚气陷和气虚发热等证。《素问·病能论》曰 : “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补中益气汤配伍之法深契此语。此中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水谷入于胃,须得脾胃运化,方能成精微; 二是所成之精微,又须得中上二焦之宣发,方能化为气血,而荣养全身。补中益气汤 虽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主,但“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 荣卫”,故又能兼补上焦心肺之气虚。所以补中益气汤之治 在中上二焦,功能健脾胃、开上焦、宣营卫。
临床应用:李东垣将劳伤脾胃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脾胃论》罗 天益所云 : “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来侮土,乃立初中末三治。” 而补中益气汤立方本旨是治疗饮食劳倦初伤脾胃,中气不足,气虚发热之证。其主治所言之劳倦亦非虚劳,这一点须引起重视。《内外伤辨惑论》 曰:“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 人,而又调治失宜……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 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 也。”由此可知,补中益气汤主治中所言“劳倦”是指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损伤脾胃,和“虚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病程短,病变在脾胃; 后者病程长,多传变至肾。后世多有混为一谈者,致有误用补中益气汤。故《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 始为热中论》中论补中益气汤云 : “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脾胃之病日久不愈,势必发生传变,至此则非补中益气汤所能治, 如不得已而用之,自当随证加减。李东垣亦虑及于此,并为之立加减之法,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论补中益气汤后加减法云 : “如烦犹不止,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 火自降。” 此即是权变之法,于补中益气汤中加生地黄填补肾水,以免耗竭阴精。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 “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 待其来复。”补中益气汤开发上焦,助谷气走于上焦,暂用以除热中、散外邪自可,过用则揠苗助长,反致阴血受损,而受其祸。如久病或年老之人多有阴血不足之象,血虚久而气 亦虚,此时不可因有脾胃气虚症状,而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患者本下元不固,复用补中益气汤升其中气,有余于上,必不足于下,扰动其肝肾之相火,久之必拔其肾根,而致夭亡。故 柯琴在《名医方论》中论补中益气汤云 : “惟肾阴虚于下者不 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此处阴虚、阳虚即为肾中 真阴真阳之不足。然此之误用,为阴精暗耗,最难察觉,短期之内人多不自知,久之其害方显,而病已深,不可不慎。故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 久,夭之由也”之戒!
李东垣以脾胃为本,创补中益气汤以俾脾胃健旺,化谷以滋养元气,元气充盛,邪气自不能入。东垣所处年代战乱 连年、疫病流行,百姓内伤饮食饥饱、外感寒温戾气,所患之病,病程短、病势急,急则治其标,邪祛乃养其正,故制方亦随之。然其病虽急,多未伤及先天本元,仅谷气不足,不能续其 日用而已,故治之之法,但调脾胃,使水谷得化,精微得运,即 可获全功。对于久病、年老之人属阴血不足者,则不可便与 补中益气汤,以免重伤其阴精。临证之际,应圆机活法,不可胶柱鼓瑟,执一而治。
临证之中,补中益气汤的功效多次在临床重症、难病中效如桴鼓,血液科病人化疗后体质虚弱,常会出现发热等症,发热多分外感、内伤,补中益气汤对于化疗后气血亏虚、阴火下流至内伤发热所致高热难退尤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