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骨伤科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樊粤光教授的学术渊源与传承
岭南骨伤科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岭南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临床治验。岭南骨伤科学术流派深受岭南地区环境、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及有效伤科药剂著称。近现代以来, 岭南骨伤科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交融南北、汇通中西, 持续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在保障民众健康及推动祖国医学的发展方面, 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樊粤光教授深受广州岭南骨伤科学浓厚的传统学术氛围熏陶,在一代代骨伤名家的孜孜不倦的教育中不断求学,钻研,从医,成才,逐渐形成了自己既传承岭南骨伤学术特色,又有独立创新发展的鲜明学术观点与理论,成为一代中医骨伤科学名家。
一、岭南医学形成的历史渊源
岭南医学是植根于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体系, 研究岭南特定地域人群的特定体质、卫生习俗与常见病的诊治规律, 并广泛应用岭南地区中药资源进行治疗和保健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它是中医学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具体医疗实践结合的产物, 是中医学因地制宜原则的体现。
岭南, 在传统上泛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唐贞观年间, 唐分天下十道, 岭南即为其中之一, 其所辖范围包括广东和广西大部分、海南、港澳等地区, 地域较为广阔。岭南医学,溯本求源,发自于中原。魏晋以来, 三次以逃避战乱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人口南迁; 明清以来, 以增强经济为主要目的的海上对外贸易港口乃至海关的设立; 民国建立以后, 政治中心的一度南移; 改革开放至今,特区的建设、经济的飞跃等等。这些重大事件大大促进了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大量人口以及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这其中, 也包括了先进的中医药文化。随着岭南文明的发展、岭南医学的进步,也促进了岭南骨伤科等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据历史记载, 岭南地区为人所熟知的典型中医药活动可追溯至晋代, 当时已经有葛洪、鲍姑、支法存、仰道人等知名医药学家活跃于广东。岭南医学发端于晋代, 在唐代开始进步, 至宋代已出现了大量的医学优秀人才, 及至明清, 进入了岭南中医药学的大发展年代。清末民初以来, 西风东渐, 岭南又开汇通中西之先河, 吸收了大量的西洋医学知识, 充实、开拓了自己的内涵与视野,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广州岭南骨伤科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岭南骨伤科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骨伤科的形成源于著名医家葛洪,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在广泛吸收、继承中原各流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它不墨守陈规, 勇于弘扬发展, 及至明清业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清末民初,广东对外开放较早,中西医的融会贯通,不断充实、发展岭南骨伤科的内涵。至此,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中由一辈辈的名医大家、一代代的学术继承者薪火传承、实践探索、总结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广州岭南正骨是岭南中医伤科流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正骨流派,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经过世代相传,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从秦汉开始,岭南广州便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对外通商口岸,到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在较长时间内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广州西关(即今广州市荔湾区)毗邻珠江,是沟通内外的重要口岸,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和外贸中心,以至各行各业云集于此,而各类跌扑损伤、骨折脱位、枪火刀伤时有发生。在经济和人口的影响下西关曾是医馆林立,名医荟萃,客观上促进了西关正骨的不断发展,当时闻名省港澳的众多正骨名家(何竹林,蔡荣,黄飞鸿,李佩弦,李广海,管霈民,黄耀燊,霍耀池,廖凌云,岑能,李家裕,何应华)均在广州西关设馆行医。他们通过传嗣授徒拥有了大批的传人,形成了绵延不断的广州岭南正骨学术流派。另一个方面,广佛之地是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像黄飞鸿、王飞龙、苏黑虎、梁坤等武术大家便主要活跃于广佛地区,武术的盛行也使伤筋断骨的情况时有发生,直接推动了伤科正骨的发展,很多武师更是自己掌握了一套疗伤治病的方法,形成另一个促进广州岭南正骨发展的有利条件。
广州岭南正骨在经济发展和浓厚的武术氛围中逐步形成体系, “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岭南骨伤科流派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岭南骨伤科流派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行伍兵家派、南少林伤科派、南海医家派等分支,其中又以何(何竹林)、蔡(蔡忠)、管(管镇乾)、林(林荫堂)、李(李才干)、梁(梁财信)为众多流派分支的主要代表。这些名医, 多以精确的理伤手法和独特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 在民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在中国骨伤科界亦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对于岭南骨伤科的形成,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医德高尚, 技艺精湛,广受群众信赖。同时, 他们的临床实践深受岭南的人文地理环境影响, 富有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 其学术思想成熟, 遣方用药, 别具特色。
三、广州岭南骨伤科的学术特色
民国时期以后, 在岭南骨伤科名家涌现的这个阶段, 岭南地区的骨伤科学有了系统的理念、成熟的技艺、普遍的用药、经典的专著, 还有了大师的出现。岭南骨伤科的基础自此已然奠定, 岭南骨伤科这一学术流派也自此形成。
广州岭南正骨流派临证从诊治到康复各具特色,与其他地方相比,传统气息浓厚,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广州岭南骨伤科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吸收民间用药经验, 广泛地、大量地应用岭南中药材, 重视岭南地区特产药材在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症中的辨证应用, 是为岭南骨伤科有别于国内中医骨伤科其他流派的特色。
岭南骨伤科的名家非常喜爱应用而且善于应用岭南中药材。药物使用符合岭南温热潮湿气候,多采用本地区生长的中草药,以辛凉化湿、祛痰为主。遵从骨伤三期辨证,早期用药注重气通血活、消肿定痛(消法),常用泽兰汤、消肿散、桃仁承气汤合过江龙、田七诸药;中期和营通脉、舒筋活络(和法),以生化汤、复原活血汤并宽筋藤等;晚期接续筋骨、补益肝肾(补法),以驳骨散、四物汤、补中益气汤或加用杜仲、鸡血藤、怀牛膝、何首乌等等。如何竹林先生, 往往在选用药物时挑选岭南本土中药材和生草药施治, 诸如两面针、路路通、透骨消、毛麝香、过江龙等属,其用药精专、疗效显著。又如广东省名老中医, 原广州中医学院伤科教研室主任蔡荣先生(广东骨伤科五大名家蔡忠之孙), 善于辨证施治骨伤科疾病, 善用岭南中药材藤属药物组成外洗方剂, 治验无数。又如广东省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基长教授, 善用草药犁头草内服外洗治疗急性化脓性骨关节感染等。如此遣方用药, 药似浅陋, 但其功不轻, 盖追求其取材方便、随手可得、价廉物美之意, 尽显岭南中药材在岭南骨伤科应用中“简、廉、验、便” 的特点。
广州岭南骨伤科的特色验方享誉海内外,蔡荣先生的“跌打万花油”验方,由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根据黄耀燊先生经验制成的“骨仙片”、“双柏散”成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骨伤科名药;何竹林先生验方“田七跌打风湿药酒”由广州白云山外用药厂研制成“田七跌打风湿软膏”;这些药物都在临床上发挥着高效的作用,甚至远销国外。
四、广州岭南骨伤科的传承与发展
解放后,多名广州岭南正骨名家除了收徒带教,也供职于中医院校,为祖国骨伤人才的培养做贡献。这些名医,思想超然,勇于摒弃旧时代的门户偏见,为了中医骨伤科学的学术发展, 不遗余力地将他们的临床治验, 无所保留地传授于众。
较有代表性的如何竹林先生,岭南骨伤科学派声名居首的何竹林先生(1892-1982), 精于正骨,善于用药,勤于治学,解放前其盛名已大噪于粤港澳,解放后,何竹林先生参加筹建广州中医学院,并担任广州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广州市中医学会正骨委员会主任,以孜孜不倦的态度服务于临床及教学。更是历任广州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1956年全国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老四所之一)骨伤科教研室主任。在广州中医学院任教期间,亲自主编授课教材《中医外伤科学》,培养了大量的正骨人才,为现代中医骨伤科的创建打下了基础,其研制的治疗骨折的经验方“驳骨散”已被编入全国中医学院统一教材《中医伤科学》。门下弟子、再传弟子及受其影响者难以胜数。其声誉甚隆, 享誉海内外, 位列“现代全国骨伤科十大名家” 之列, 堪称中医骨伤界的一代宗师。
岭南骨伤名家:
何竹林 |
蔡荣 |
其次,管季耀及管霈民父子,同任教于广州中医药专科学校,父著有《伤科学讲义》6册,子也有《外科学讲义》、《救护学讲义》传世。再者,黄耀燊先生,主编《外伤科学》、《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外科学分卷》、《中医临床诊断常规》,参编《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医外科学》等著作。
蔡荣,清末广东五大伤科名家蔡忠之孙。1958年受聘任教于广州中医学院,历任广州中医学院外伤科教研室副主任、伤科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疾予他“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他在广州中医学院执教20多年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下一代人才呕心沥血;他还主办了全国中医学院外伤科师资班,多次主办广东省中医正骨进修班,堪称桃李满园。
岑泽波,中医世家,七代行医。1956年于广州中医学院求学,1962年留校任教,经广东省政府认定,师从骨伤名家何竹林。1981年,卫生部委托广州中医学院主办全国中医骨伤科师资进修班,由他主持教学工作。历任广州中医学院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系主任、教务处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中国骨伤科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部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科技成果评审专家。主编出版中国中医高等院校统一教材《中医伤科学》、《中医正骨学》等五本书共计170万字。其中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医伤科学》教材重印24次,在全国及海内外影响极大。
1978年,樊粤光进入广州中医学院求学,师从蔡荣,岑泽波等岭南骨伤名家学习。1983年留校任教从医,并跟随全国名老中医陈基长教授及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股骨头坏死专家袁浩教授一起学习工作。在这些著名医学家、教育学家的倾心努力影响下,樊粤光教授不断学习,吸取这些岭南骨伤科大家的学术思想、理念、技艺、方药等学术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既具岭南骨伤学术特色,又有独立创新发展的学术观点与理论,在全国骨伤学界影响巨大,成果丰硕,成为一代中医骨伤科学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