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20日

股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下肢骨折,尤其多见于青壮年。其固定方法选择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目前对股骨干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各家意见不一。本院在1997~1998年间采用闭合复位或半开放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分型辨证使用中药治疗股骨干骨折,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中,男25例,女5例;20岁以上2例,20~50岁26例,50岁以上2例;均为新鲜骨折。交通事故20例,直接打击伤2例,堕跌伤8例。股骨上段10例,股骨中段5例,股骨下段15例。开放性6例,闭合性22例;短斜型7例,长斜型10例,横断型7型,粉碎型6例 (严重者4例)。

2、治疗方法

2.1 分组方法 按术后是否进行中医辨证用药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其中中药组19例,对照组11例。

2.2 手术治疗 术前均予骨牵引。术中于C 臂电视X光机透视下,结合专用的骨折复位牵引床将骨折手法复位 (其中8例采用半开放复位),扩髓后将合适长度的髓内钉击入,通过远端瞄准器进行锁钉,根据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采用静力型或动力型方法锁钉。

2.3 术后处理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后,不再作任何的外固定;术后2~3d 逐步开始肌肉收缩锻炼,建立肌肉的自主收缩功能,并行主动和被动的膝关节伸屈活动。

2.4 中药治疗 术后中药组使用本科协作方:

早期 (2~3周) 应用理伤消肿口服液 (由三七、沉香、桃仁、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延胡索、桑枝、生地、茅根、防风组成),每次10~20mL ,每天2~3次;中后期 (4周以后) 使用补肾接骨口服液 (由杜仲、龟版、黄芪、党参、骨碎补、土鳖虫、鹿筋、熟地、茯苓、川续断、桑寄生、何首乌、海龙组成),每次10~20mL,每天2~3次;两种口服液均为本院制剂。对照组不用中药治疗。

2.5 观察方法 术后开始,每2~4周作1次X 线片检查,以确定骨性愈合时间。

3、疗效标准和观察结果

3.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2 观察结果 表1显示术后配合协定方辨证用药的患者,其骨性愈合时间明显比不使用中药者短 ( P<0.01)。术后30例患者经8~24个月的 随访,24例 骨 折3~5个月 愈合,6例5~7个月愈合。12例于6个月拔除内固定,6例骨折于8个月拔除内固定,6例骨折于10个月拔除内固定,6例骨折于12个月拔除内固定,全部骨折均已骨性愈合,无一内固定断裂,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率100%。

4、讨论

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治疗方法甚多,疗效不一,出现骨不愈合和迟缓愈合者屡有报道,笔者在使用交锁髓内钉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股骨干骨折取得满意疗效,有以下体会:

4.1 重视骨折整复手法  由于大腿部肌肉丰富,伸、屈、内收肌群紧紧包围着股骨干,肌肉强大有力。因此,我们在术前采用足够重量的骨牵引和充分分析骨折的移位机制,制定整复方案,术中利用骨科牵引床进行顺势拔伸法纠正重叠移位;运用回旋手法纠正斜形、螺旋形及背向移位;运用提按、捺正手法纠正侧方移位等。在本组30例患者中有22例获闭合复位后均呈解剖或近解剖对位,但有8例由于呈开放性骨折或骨折粉碎折块呈横置移位,我们采用半开放手术复位,切开不剥离骨膜,创伤小,出血少。由于我们重视对骨折整复,因此对骨折处干扰少,保护了骨折处的血循环及骨折愈合的生长因素,为重建髓内血循环提供了条件,避免由于破坏骨折处血供引起的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4.2 选择合理牢靠的内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体现动静结合的原则  目前在该部位骨折的内固定方法甚多,特别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应用及研究日渐增多。由于交锁髓内钉对骨折的固定是对称的中央型内夹板固定,属应力分享式固定,同时通过其近远端的锁钉的选择应用,产生静力型及动力型内固定,因此体现其优良的稳定性、牢靠性和临床应用广泛等优势。在本组的临床观察中也体会到,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能使患者术后早日下地行走,进行功能锻炼,避免患者患肢固定时间过长或卧床时间过长而造成关节僵硬、褥疮、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等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特别是粉碎性骨折等不稳定性的骨折尤为明显地体现其牢靠、稳固的优点,避免以往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难以监控稳定骨折端而造成骨折移位、畸形愈合、骨不愈合、迟缓愈合等局部并发症的出现。本研究观察30例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治愈率100%,说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不失为一种合理牢靠的内固定器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4.3 辨证使用中药促使患者肢体肿胀迅速消退和加快骨折愈合 由于股骨干本身的生理弧度存在,一旦骨折后交锁髓内钉的应用必须扩大髓腔,使髓腔内径更加一致,增加了骨与髓内钉的接触面积,起稳定骨折端的作用。但扩大髓腔必然对骨内膜产生一定的破坏,加重骨内哈佛氏管系统的损伤,显然骨折生长因素受影响。祖国医学认为,骨折早期及手术的加重创伤机制主要是局部经脉受损,血溢脉外,积于肌肤腠理,形成局部气滞血瘀,瘀阻经脉,故早期治以活血祛瘀,消肿行气止痛,方选用本科协定方理伤消肿口服液;中后期由于骨折及手术损伤气血,气血失和,元气虚弱,肝肾亏虚,故治以壮筋骨、补气血、补肝肾,方选用本科协定方补肾接骨口服液。观察结果显示,中药组与非中药组在骨性愈合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中药组对骨痂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本科协定方对骨折术后的应用,可能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重建、骨内膜的生长和哈佛氏管系统的再塑形,最终缩短骨折的愈合期。其药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配合中医辨证用药作为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一种治疗方法,优点多,并发症少,是单纯外固定及其他内固定所无法比拟的,不失为一种中西结合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黄枫,原文载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02期)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