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典型临床医案参考范例
患者姓名:李*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0年
就诊日期:2021-07-06 初诊、复诊:复诊 发病节气:小暑
病人一般情况和诊疗过程: 李慧虹,女性,41岁。因“反复腹痛数月余”入院。过敏性鼻炎史,2018年行射频消融术(具体不详)。近几月出现多次反复腹痛,常于夜间9点左右发作,并于腹痛后出现排便感,日行1-2次,便质偏软。无口干口苦。自觉影响工作,每周需休息1-2天。查体:患者形消瘦、面白,中气不足。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辅助检查:无。中医诊断:胃脘痛 脾胃虚衰证 西医诊断:1.腹痛
辨证分析与立法:辨证分析:患者摄生失宜,劳逸失常,脾胃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正气亏虚,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则面色泛白,中气不足。舌淡,苔白腻,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之候。四诊合参辨病为胃脘痛,证属脾胃虚弱证。
病性病位:综上所述,病位在脾胃,病性属本虚标实。类证鉴别:常与痢疾鉴别。痢疾多为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不难鉴别。中医辨证施治,治以补气健脾为主。方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扁豆健脾化湿;乌贼骨制酸;淮山补脾肺肾、涩精止泻。
处方:
党参30g 炒白术15g 云苓15g 炙甘草6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5g 大枣15g 炒扁豆30g 乌贼骨15g 干姜10g 淮山15g
医嘱 慎起居;畅情志;避风寒,防感冒;饮食宜软忌辛辣。
7月15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肠蠕动增加、失气增多。后再吃6月24日开的剩下的药2次,肠蠕动恢复正常。但昨天开始有低热37.5℃。自觉气虚,时感呼吸困难,常心悸、胃痛。二便可。患者以腹痛、低热、时呼吸困难为主症,四诊合参证属湿浊中阻证,治以芳香化浊、健脾祛湿为法:
藿香10g 厚朴10g 法半夏10g 云苓15g 薏苡仁30g 草果10g 黄连6g 广木香10g后下 佩兰10g 北杏仁10g 神曲10g 橘红10g
(黄老按: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健胃,神曲健脾消食、理气化湿;厚朴燥湿行气,法半夏、橘红燥湿化痰降气,草果燥湿温中;云苓、薏苡仁健脾泻湿;黄连清热燥湿;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杏仁平喘润肠。黄老本意用白豆蔻,因药房无药,改用草果。)
7月22日三诊:患者长期胃脘痛,之前常晚上9时发作,服药后现为下午4-5时发作,进食后无缓解,胃部无胀感、无反酸、无嗳气,无发热。服药后,大便从日行1次逐渐变成3日1行。现处经期,体温37-37.2℃(平时体温36.7℃左右)。舌尖红,苔黄厚腻,脉细数,有早搏。患者以胃痛为主症,在中医属胃脘痛范畴,四诊合参证属肝胃气滞化热,治疗以清热、疏肝、化痰为法,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
枳实15g 竹茹10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云苓15g 甘草6g 黄连6g 郁金10g 苍术10g 白术10g 葛根30g 甘松15g 并附温胆片1瓶,3# tid。
(黄老按:黄连温胆汤去生姜,以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郁金疏肝解郁止痛;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葛根升阳生津;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建议去西医院血液科就诊,不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
7月29日四诊:患者服药后胃痛减轻,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缓解。肩胛间有牵拉痛,头痛不适。便溏,日行1-2次。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数(早搏,脉律不齐)。治疗以健脾祛湿为法,方以六君子汤+痛泻要方加减:
陈皮10g 法半夏10g 党参15g 白术15g 云苓15g 甘草6g 砂仁6g后下 姜黄10g 防风10g 神曲10g 白芍10g 麦芽30g 并附温胆片1瓶,3# tid。
(黄老按:六君子汤,加砂仁、神曲、麦芽;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防风祛风止泻,白芍柔筋缓急止痛)。
8月5日五诊:患者服药后感觉好转,大便时烂、时成形,间有腹痛、牵引痛,无胃胀,但觉心跳,胃纳可。现见伤风鼻塞。舌尖红、有剥苔,苔微黄腻,脉细结(有早搏)。治疗以清热燥湿、理气化痰为法,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g 竹茹10g 枳实10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云苓15g 甘草6g 甘松15g 元胡15g 神曲10g 郁金10g 鸡内金10g 并附稳心颗粒2盒,
(黄老按:黄连温胆汤去生姜,以清热燥湿、理气化痰;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元胡行气活血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神曲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鸡内金消食运脾)。
8月12日六诊:患者上腹部疼痛已缓解,现下腹部疼痛明显,无胃胀,大便成形偏软。自觉最近3天有低热37.3℃,正常时体温为36.8℃。苔白腻,舌淡红略暗,脉弦细略数。治疗继续上次处方:
黄连6g 竹茹10g 枳实10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云苓15g 甘草6g 甘松15g 元胡15g 神曲10g 郁金10g 鸡内金10g 并附稳心颗粒2盒,
(黄老按:黄连温胆汤去生姜,以清热燥湿、理气化痰;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元胡行气活血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神曲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鸡内金消食运脾)。
8月19日七诊:患者确诊原发性血小板性增多症,平素腹痛或胃脘痛。最近一周觉心慌、心悸,经期症状加重,睡觉时感胸闷、呼吸困难,坐位可缓解。舌淡暗,苔白厚腻,脉细结(脉律不齐,有早搏)。主症心悸,证属气血不足、痰瘀内阻,治以补中气、健脾胃、活血化瘀,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15g 党参15g 白术10g 云苓15g 炙甘草6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丹参15g 三七末3g冲服 当归10g 川芎10g 丹皮10g
(黄老按:六君子汤加黄芪,补中气、健脾胃、理气化痰;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三七散瘀止血,当归养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茜草根凉血止血,(丹皮凉血活血散瘀)。黄老本意用茜草根15g,因药方缺药,改为丹皮10g。经期可用三七,活血止血。)
8月26日八诊:患者上周日下午5点突发头晕1小时,当时自测血压80+/30+ mmHg,神志清醒,因患者以前没有服用过三七,疑是三七消耗气血,故自行将上次药方中的三七粉去掉。血压95/63mmHg,心率98次/分钟,舌淡暗,苔白厚,脉细结(早搏、脉律不齐)。主症是突发头晕,属虚劳,证属气血不足、痰湿内阻。治以补中益气、理气化痰、养血活血,兼健脾消食。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30g 党参15g 炒白术15g 云苓15g 炙甘草6g 陈皮10g 法半夏15g 石菖蒲15g 熟地黄15g 当归10g 川芎10g 神曲10g
(黄老按:六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石菖蒲开窍豁痰、化湿和胃;四物汤去芍药(怕芍药引起腹泻),以养血活血;神曲健脾消食、理气化湿。)
9月2日九诊:患者自觉心悸不适,服药后恶心欲吐,有饥饿感,不欲饮食,胃纳差。服补铁剂后,腹痛。吃面时如沾一点点浙醋,亦会出现便溏。血压78/59mmHg,心率105次/分钟,舌淡红,苔白厚腻,脉细数。患者以心悸不适为主症,在中医属心悸范畴,四诊合参证属气血亏虚,治疗以气血双补为法。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30g 党参30g 白术15g 云苓15g 炙甘草6g 陈皮6g 法半夏10g 熟地黄15g 当归10g 川芎10g 白芍10g 淮山15g 砂仁6g后下
(黄老按:六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健脾、理气化痰;四物汤养血活血;淮山补脾肺肾、涩精止泻;砂仁芳香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泻。)
9月14日十诊:患者现症见腹痛,恶心呕吐,伴心慌(今天是月经来潮第一天,前天晚上心悸甚,整夜不得眠)。舌淡暗,苔白厚,脉弦细。患者以腹痛、心慌为主症,在中医属腹痛、心悸范畴,四诊合参证属重症气虚,治疗以补气健脾为法。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30g 党参30g 白术15g 云苓15g 炙甘草6g 陈皮10g 法半夏15g 枳壳10g 柴胡15g 白芍10g 丹参15g 元胡15g
(黄老按:六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健脾、理气化痰、降逆;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丹参活血化瘀;元胡行气活血止痛。患者的腹痛部位每次都有所变化,虽然没有腹泻,但也可能是胃肠易激惹综合征)
9月23日十一诊:患者服药后,腹痛减少。出现但头汗多、伴恶心呕吐(呕吐症状见于服药后2h),汗后或疲倦时全身颤抖。近日过敏性鼻炎。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患者以头汗多、腹痛为主症,在中医属汗证、腹痛范畴,四诊合参证属脾虚痰湿内阻,治疗以益气、健脾、化痰、固表为法。方以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加减:
黄芪30g 党参30g 白术15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云苓15g 炙甘草6g 浮小麦30g 防风10g 大枣15g
(黄老按: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11月4日十二诊:患者左下腹疼痛时发,时有肠鸣,昨日下午至晚上腹痛难忍。大便通畅、便软,时有痔疮出血。有痛经史,最近月经周期21天。体瘦弱,舌淡暗,苔微黄腻,脉细数。患者以腹痛为主症,四诊合参证属脾胃虚衰,治疗以补气健脾为法。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15g 党参15g 白术15g 云苓15g 炙甘草6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广木香10g后下 干姜10g 桂枝10g 白芍15g 大枣15g
(黄老按: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加黄芪补脾肺气,加木香行气止痛、健脾、疏理肝胆;干姜温中散寒,桂枝温阳通经,白芍养血柔筋止痛,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11月11日十三诊:患者服药后腹痛缓解,现症见失气多、味臭秽,大便2次/日,质偏硬,已不出血。时有胃痛、欲吐。(自述因肠胃不好,饮食已很清淡、忌口很多)。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数。患者以腹痛为主症,四诊合参证属脾虚湿盛,治疗以补气、健脾、化湿为法。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15g 党参15g 白术15g 云苓15g 炙甘草6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神曲10g 山楂15g 鸡内金10g 麦芽30g 苍术10g
(黄老按: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加黄芪补气;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健脾消食;苍术燥湿健脾。)
11月18日十四诊:患者腹部皮肤触摸疼痛,失气多、臭秽,伴嗳气。自诉服药后胃纳变差。舌淡暗,苔微黄、厚腻,脉细数。治疗以益气、健脾、化痰为法。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15g 党参15g 炒白术15g 云苓15g 炙甘草6g 陈皮10g 法半夏10g 神曲10g 鸡内金10g 山楂15g 苏梗15g 柿蒂10g
(黄老按: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加黄芪补脾肺气;神曲健脾消食、理气化湿,鸡内金消食运脾,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苏梗宽中理气,柿蒂降逆下气、止呃逆。)
体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组相对慢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真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似,此病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倾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缓慢,许多患者长期无症状,自动血细胞检查仪器的使用使诊断无症状病例的机会增多。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出血可为自发性,也可因外伤或手术引起。自发性出血以鼻、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多见。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也可有出血。脑出血偶有发生,可引起死亡。此病出血症状一般不严重,但严重外伤或手术后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阿司匹林或其他抗炎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出血。本例患者以反复腹痛、低热、时心悸为主诉,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单纯凭症状容易出现漏诊,故经验预判和相应检查的重要性在本例中突显。目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中医命名尚未统一。本例黄老根据患者临床主诉为主要依据,将其归入“胃脘痛”、“心悸”、“虚劳”等范畴,并进行相应对症治疗。其中,黄连温胆汤、六君子汤加减是针对本例患者使用的基础方,黄连温胆汤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消痰;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胃,以绝生痰之源。制方精当,药专力宏;六君子汤以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而成,以益气健脾之品配伍燥湿化痰之药,补泻兼施,标本兼治。方中,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气健运则气行湿化,以杜生痰之源;重用白术,较四君子汤燥湿化痰之力益胜;半夏辛温而燥,为化湿痰之要药,并善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既可调理气机以除胸脘痞闷,又能止呕以降胃气还能燥湿化痰以消湿聚之痰,所谓“气顺而痰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多变,曾出现外感风寒等兼证,黄老因病施治,随证加减,予以玉屏风散加减等,疗效无不立竿见影,然不是本患之主要矛盾,在此从略,于其他典型医案在做整理。
签 名: 2021年07月20日
指导老师评语:
签 名: 2021年0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