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中医黄衍寿教授跟师学习心得】
黄衍寿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黄老临证近五十年,对临床内科杂病有较深的个人见地。笔者有幸跟师黄老,亲历治愈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百余人,受益匪浅,现将黄老治疗本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典型病例
患者方某,男,61岁。因心悸、胸闷3年,加重2 周于2018年12月9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胸闷,曾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分,并建议安装起搏器,患者拒绝安装,要求采取保守治疗,曾间断口服阿托品, 近1个月未服用药物,病程中未发生晕厥。2周前因劳 累心悸、胸闷加重,为求中医药治疗来诊。现症:心悸、胸闷、畏寒、气短、乏力、头晕、夜间甚,舌淡 黯苔白,脉沉迟。
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 42次/分,H、HI、avF导联T波倒置,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总心搏数52350次,平均心率43次/分,最慢心 率38次/分,最快心率92次/分。
中医诊断:心悸,心 肾阳虚;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
治则:补肾益心,温阳通脉。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保苓丹加减。
处方:炙麻黄7.5g ,制附子15g (先煎), 细辛5g ,干姜10g ,仙灵脾15g ,补骨脂15g ,桂枝 7.5g ,人参15g ,黄芪30g ,茯苓15g ,炙甘草10g ,大枣8枚,当归15g ,水煎取汁,日2次口服。
服6剂后二诊,心悸、胸闷明显减轻,气短、乏力、头晕、畏寒 改善,心率50次/分,效不更方,将制附子加至20g先煎40分钟,余药不变,水煎取汁,日2次口服。
服6剂 后三诊,心悸、胸闷消失,畏寒、头晕、乏力明显改善,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3次/分, H、HI、avF导联T波低平,24小时动态心电示:总心搏数73128次,平均心率51次/分,最慢心率43次/分, 最快心率99次/分。继服6剂,随访1年,未再复发。
2讨论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上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之 一,它以成人心室率低于60次/分为特征。临床表现为 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晕,可伴有 畏寒肢冷,严重者出现反复晕厥史,心源性休克、猝 死等。本病常见于健康的成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 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的钙通道阻滞剂或洋地黄等药物。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研究较明确,但治疗上无显著突破,仍然依靠阿托品、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等,能提升心室率,但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这些药物在纠正原有心律失常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心律失常,不能长期服用。安装起搏器作为 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消除症状、预防心源性猝死、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需长期服用抗栓药物以及远期疗效尚存在疑虑,同时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按语 本病中医属“迟脉证”、“心悸”、“寒厥”等范畴。黄老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先天稟赋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感邪毒、年老体弱、劳逸失度等,致脾肾阳虚,命火不足,相火不发,心脉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心血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而成。若心阳失于温养,则下焦阴水上逆,可见心悸。病久因气虚血行不畅而致瘀,阳虚津不正化而成痰,故病人在脾肾阳虚的基础上,可出现挟痰挟瘀之象。方中以制附子为君,温少阴之经,内固元阳以解 里寒,使命门火旺,则五脏六腑得到温煦推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有兴奋窦房结增加心率的作用,仙灵脾、补骨脂助君药补养脾肾之阳;细辛辛温香窜,助附子、麻黄解里寒散外寒;茯苓补脾益胃,利水渗湿,宁心安神;桂枝行里达表,温胸阳,通血脉,共为臣药。且桂枝合甘草温养心阳,心阳振奋, 水气得利,心悸自止,即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人参、黄芪、甘草补益中气;当归性温, 能养血活血以袪瘀,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共为佐药。使以大枣调和诸药,且与茯苓合用安肾气,培中土。诸药合和,共达补肾益心,温阳通脉之功,使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而诸症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