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临床医案参考范例
患者姓名:刘某 性别: 女 出生日期:1967-09-19
就诊日期:2020-07-13 初诊、复诊:初诊 发病节气:小暑
病人一般情况和诊疗过程: 刘某,女,53岁,因“心慌、心悸2年余”就诊。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心悸、伴有失眠、久坐久卧后起身困难,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稍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现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症状基本同前,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恶寒。纳可,睡眠差,常有失眠,小便调,大便干结,时有便秘。既往血压升高病史,最高血压155/95 mmHg,未服药控制血压,否认其他基础病。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 血压158/95 mmHg,心率69次/分钟,舌脉:舌红,苔薄,脉弦稍缓。
中医诊断:心悸 肝肾不足、心肾不交;西医诊断:心悸查因
辨证分析与立法:患者年过五十,加之生活劳累,耗伤阴津,肝肾之血渐亏,津液逐渐减少,故月经逐渐停止,大便干结,时有便秘。血亏不能养心,故心动悸,心慌而不能安。肾水亏竭,不能上资心火,心火旺而致心神不宁,夜间失眠不能入睡。在中医属不寐、心悸范畴,四诊合参证属肝肾不足、心肾不交,舌红,苔薄,脉弦稍缓皆为肝肾不足、心肾不交的表现。治疗以补肾、养心、安神为法。
处方:干地黄15克,山萸肉15克,淮山15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云苓15克,酸枣仁3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夜交藤15克,7剂。
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07-20二诊:患者服药后心慌心悸明显好转,睡眠可,现无明显不适。24小时动态血压检出2级高血压。体查:血压133/86 mmHg,心率64次/分钟,舌偏红,苔薄,脉弦缓。
处方:守方再服7剂。另予氢氯噻嗪缬沙坦片1片 qd控制血压。
11-09复诊:患者无心慌心悸等不适。现左腿痹痛,晚上睡觉时明显左腿不适,遇冷加重。查体未见左下肢肤温肤色正常,未水肿等。时有胃脘部不适,饮食生冷后明显。泌尿系彩超提示:左肾有积水、结石。
处方:予济生肾气丸口服,并建议泌尿外科就诊。
体会:女子以7岁为一周期,《黄帝内经》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到了绝经期后,因先天肾气逐渐亏虚,从而导致月经减少。肾水匮竭,心火则缺乏制约,故心火相对旺盛,出现心慌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治疗此种病症当以补肾、养心、安神为法,方以六味地黄汤、二仙丸、二至丸等加减。六味地黄汤三补三泄,资肾阴而不助湿邪,是治疗肾阴亏虚的经典方。六味地黄汤加仙茅、仙灵脾补肾益气,加女贞子、旱莲草清热滋阴,加酸枣仁、夜交藤养血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