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临床医案
患者姓名:程某 性别: 男 年龄:64岁
就诊日期:2019-12-12 初诊 发病节气:大雪
病例资料:程某,男,64 岁,诉“心慌胸闷反复发作3年余”。患者自2017年始反复发作心慌胸闷,每次持续数分钟,含服或不含复方丹参滴丸症状均可缓解。于2018年体检时心电图发现ST-T改变,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肠溶阿司匹林”、“消心痛”等药物。自2018年8月至今,症状发作频繁。症见阵发性心慌、胸闷憋气, 偶有心前区疼痛,症状持续约1-2分钟。每于紧张、劳累后及夜间发作,心慌时自测脉率增快,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 纳佳,二便调,眠差梦多。舌淡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既往有高脂血症、前列腺增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体格检查:P:80次/分,BP :120/70mmhg,无颈动脉异常搏动及颈静脉怒张,心界叩诊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2019年2月12日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可见单发及成对。超声心动示:主动脉硬化,左房轻度增大,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阵发性心房颤动,室上性期前收缩,单发室性期前收缩, 可见ST 段压低,T 波倒置。
2019年 12月12初诊:以归脾汤为主方进行治疗:党参 15g、白术12g、黄芪15g、龙眼肉15g、茯苓 20g、木香 6g、远志6g、当归9g、酸枣仁15g,栀子10g,炙甘草10g、珍珠母20g(先煎),生麦芽20g、 生姜 3片、 大枣3枚。7剂,水煎服,日1剂。
2019年12月19复诊:心慌、胸闷憋气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未述心前区疼痛, 睡眠较前好转,纳可,二便调。守前方加量白术为 15g、茯苓为 20g以加强健脾作用。继服 7 剂。
2019年12月26日三诊:心慌、胸闷憋气症状已不明显,心前区疼痛未再发作, 睡眠较前明显好转。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室上性期前收缩较前明显减少,仍可见ST 段压低,T 波倒置。遂停服汤药,予归脾丸继续调理1周,诸症皆愈。
黄教授点评: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常有心悸症状,常以减慢心率、扩冠、强心等方法治疗。
在中医学中“心悸”是指由于气血阴阳亏虚, 或痰饮瘀血阻滞, 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而引起的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证有虚有实。在治疗上,黄教授指出此心脏病非治心也,而应寻根求源,辨证施治。本例患者常年从事脑力劳动,思虑劳心,其表现出的症状如心悸怔忡、精神差、眠差梦多、易惊、心里有事放不下、形体瘦削、精神不振、舌淡苔薄白,属典型的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象。脾主思,久思伤脾而致脾气不足,生化乏源;思虑劳心,暗耗心血,气血愈发不足,以致心失所养。心藏神,神属阳,需赖阴血的滋养制约,一旦失去阴血的滋养制约,心神无所依附而浮于外,则表现为心神不宁、易惊易恐、心中悸动不安;夜晚阳不交阴,神游于外,可见多梦、失眠。综观之,本例证属心脾两虚,而以脾虚为核心,以气血虚为基础。抓住了此证的主要矛盾后, 予以补益心脾的归脾汤, 患者多年痼疾迎刃而解。此证治疗中,黄教授提醒尤其不能过多使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之类辛香走窜之品,以防其更加耗气伤血,于事无补。
归脾汤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甘温之品补脾益气; 茯神、酸枣仁、龙眼肉甘平之品养心神;佐以木香辛温行气散滞,以解郁结之气而理气醒脾, 防止补益之品滋腻滞气。明·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于原方增加当归、远志两味,意在取当归甘辛温而补血,且引血归其所归之经,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医方考》指出:五味入口,甘先入脾, 参、芪、术、草皆甘物,故用以补脾; 虚则补其母,故用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而补其母;脾气喜快,故用木香理气; 脾苦亡血,故用当归补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归脾汤及单味药分别具有抗休克、激活胆碱能神经功能、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增强免疫、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进造血功能等作用。
从古至今,记载归脾汤治疗心悸怔忡的文献数不胜数, 但目前在临床中, 心悸怔忡若无心电图的改变,多称为功能性改变,或许还考虑中医药治疗;而对于有心电图改变者,多称为器质性改变,使用较多的方法是纠正心律失常、扩冠、抗凝等,以一味地治疗心脏本身为主;即使应用中医药治疗,大量活血化瘀药也是主导,往往忽视了辨证施治。黄教授治疗此证,并未着眼于心脏本身,也没有以心电图的变化为指导,而是进行整体辨证,抓住脾气虚而致心血不足的主要矛盾所在,主要治脾,以补益气血、健脾养心而治心悸。此病例的治疗提示我们,在临床中不要过度地一味地依赖于各种理化检查,辨证施治才是关键。
何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