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斌教授先后师承著名儿科专家卓权教授、中西医结合学家王建华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邓铁涛教授入室师承弟子。曾于1992年拜师施今墨弟子河南省名中医孙一民教授、2008年跟师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2个月。通过跟名师、研经典,吸收老一辈专家教授经验,博采众长,在多年临证中,刘凤斌教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诊疗思维及遣方用药规则,在中医辨证论治脾胃肝胆系疾病及肌肉病方面,均取得卓越的成就。
(一)五脏相关,脾胃为本
“五脏相关”学说由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他认为藏象学说源于中医五行学说,是五行学说的重要体现。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对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骨、肉、五官等器官组织分别组成5个脏腑系统,人体的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系统有关。各脏腑在生理上紧察联系,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相互协调,发挥各种不同的功能,在病理上各脏腑系统间又互影响,一脏有病,迁延他脏。五脏相关学说涵了五脏功能结构系统、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五大系统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等三个层次: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质量、预防都蕴含在其中,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刘凤斌教授跟随邓铁涛教授学习多年,是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维承人,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脾胃肝胆疾病的临床诊疗,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提出“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脾与胃,同居于中焦,互为表里。脾属土,土能生化万物,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长夏,处一年之中,旺四季。脾胃居五脏中央,有协调其他脏腑的作用,为五脏之本。其他脏腑的疾病,或补或泻,均须通过“脾胃”这一核心以达治疗目的。
(二)调理脾胃,顺势而治
刘凤斌教授认为,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及支配整个消化系统的。其临床诊疗应以脾胃生理为核心,紧紧围绕“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喜燥恶湿”和“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的生理功能,调理脾胃,顺势面治,恢复其功能,调理脾胃不仅能恢复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其他系统的脾胃病证类疾病也可通过调理起效。
脾胃病的发生在于外感六淫之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禀赋不足、病后体虚、生活调养失宜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脾胃本病证或与脾胃相关的他病证的发生。脾胃本病证以消化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的症状为主,包括口腔异味、口腔溃疡、食欲不振、胃痛、胃痞、呕吐、反酸、嘈杂、嗳气、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脾胃病相关的其他病证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多个学科领域,病种广泛。以脾胃为本,其他脏腑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并存。
治疗予以“调理脾胃”,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其治疗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胃肠消化与吸收功能、协调胃肠运动与排泄功能,从而达到整体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和增强免疫功能的目的。而且,机体的整体改善有利于促进其他脏腑系统的功能恢复,真正实现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理念。
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对临床诊疗脾胃病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弥补脾胃病科在诊断及治疗中的不足。如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称为“胃脘痛”,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少,或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中医证型分为胃气壅滞证、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脾虚湿热证,病位主要在脾胃,但五脏相关,与肝联系密切,最后久病难愈合可损伤肝肾。刘凤斌教授在治疗胃脘痛时,脾胃为本,不忘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滋阴等,临床中灵活运用,效如桴鼓。刘凤斌教授秉持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发扬传承,重症肌无力为脾胃病科的优势病种,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脾主四肢肌肉,中医称重症肌无力为痿病,即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刘凤斌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因地制宜,结合岭南区域气候特征——湿热居多,认为痿病有脾胃虚损证、脾肾亏虚证、脾虚湿热证和大气下陷证,这些证型都在指导着临床辨证论治,遣方用药。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刘教授继承邓老观点,认为重症肌无力“脾胃虚损,五脏相关”,临床上用强肌健力饮为底方,擅用黄芪、白术、人参、太子参、升麻、柴胡等补中益气升清,亦常用五指毛桃、千斤拔、牛大力等岭南特色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