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以“阴竭”、“阴凝”论燥
作者:陈银环 指导老师:林培政教授
石寿棠从整体观出发结合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之气,燥湿之气也。”、“故燥湿为先天之体,水火为后天之用,水火即燥湿所变,而燥湿又因寒热而化也。水气寒,火气热。寒搏则燥生,热烁则燥成;热蒸则湿动,寒郁则湿凝,是寒热皆能化为燥湿也。”,燥湿可由寒热化裁而来,而寒热位列八纲,还有石氏也提出“燥热为本,寒燥为变”、“寒湿为本,湿热为变”,最后石氏认为“人能体察燥湿二气之因寒因热所由生之为纲;再察其化热未化热之变,与夫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之理,而以之为目,纲举目张,一任病情万状,而权衡在握矣。”,燥湿作为百病提纲,可羽翼阴阳寒热。
石寿棠提出燥湿伤人因体质之不同而不同,他提出“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体质,最易化燥,燥固为燥,即湿亦化为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湿固为湿,即燥亦必夹湿。燥也,湿也,固外感百病所莫能外者也。”,可见燥湿在阴虚和阳虚的化邪均不同,需辨证施治。
石寿棠提出燥湿从外而得,应从外而出,使邪有出路,可从汗和二便而出,而邪气出路的门户为肺、胃、大肠、膀胱,对于具体用药,石寿棠还提出“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之大法,并根据夹杂寒热等邪气辨证施治,轻开肺气所阻之邪,流利胃肠气机。另外对于内伤燥湿,石寿棠提出“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荣养无资而成内燥;”是内伤燥湿形成的机理,同时往往会出现内湿化燥,内燥夹湿等燥湿互存互化的情况。对于治疗大法,石寿棠提出“故因燥化湿者,仍当以治湿为本,而治燥兼之;由湿化燥者,即当以治湿为本,而治燥兼之。”,并指出燥湿内伤脏腑的轻重不同,他认为“故内燥起于肺、胃、肾,胃为重,肾为尤重,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为尤重”,需明辨其轻重缓急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