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授治疗发热性疾病勘称一绝,其运用温病理论,力挽沉疴.温病是指由温邪外袭,引起发热较高,伤阴化燥明显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理论完善在明清时代。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治疗外感热病的实践。
自从廿世纪四十年代抗生素的普遍应用,有不少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有了可靠的治疗方法,使温病学应用范围逐渐缩小,逼入危险的境地。不少人认为中医只能治慢性病,西药抗生素治急性发热病疗效好,取效快,方便快捷。这是社会比较普遍的看法。但中医治疗发热病一点都不慢,而且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林教授善用蒿芩清胆汤、青蒿鳖甲汤、三甲复脉汤等治疗诸多顽固性发热疗效甚佳。此不赘述。
这里想写写体会的是,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病,经曰:“先夏至日病温,后夏至日病暑”,故夏至日后发病者多为暑温,或暑湿。而另一种情况常被疏忽的就是暑湿兼寒症,特别是岭南地区,湿气重,暑病每多夹湿,又人们贪凉饮冷,整天处于空调房,遂多有此证,常常见发高热,汗出不畅,或汗后热不退,纳差,稍恶寒,甚至无汗,头身酸痛等症,治以清热祛暑解表,方用新加香薷饮。此方出自《温病条辨》,方为: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主治感受暑邪,发热微恶寒,无汗头痛,心烦口渴,舌红、苔薄白,脉洪大者。清·薛生白评论:用其香薷辛温以散阴邪而发越阳气,厚朴之苦温以除湿邪,而通行滞气,扁豆甘淡,利水和中,倘无寒热之表证,即无取香薷之辛温走窜矣。无腹痛吐利之里证,亦无取厚朴、扁豆之疏滞和中矣(《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而吴鞠通本人认为: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泻实满,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系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银花、连翘,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温病条辨》)。
近期,我遇10几例发热患者,大部分为1至3岁患儿,多不能言表,症见:反复高热或低热,少汗或无汗,少许咳嗽、流涕、纳差,嘴唇鲜红,舌红苔白厚,大便秘结,指纹紫色,重者过气关。甚至部分患儿家属电话求医,望诊切诊无法完成,唯有类似上症,均统一处方为:香薷9、苍术9、葛根15、茅根12、芦根12、板蓝根9、布渣叶12、灯心草3、连翘6蝉蜕6柴胡6。快者一剂愈,慢者三剂愈,虽方与新加香薷饮的组成出入较大,但不离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