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政,男,生于1951年,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中医学教育事业43年,致力于中医教育学术体制改革和探索。1988年8月积极参与彭胜权教授等倡导“温病学回归临床”的改革,在一附院开设并独立管理的病区,属于全国首创。1993年以“温病学回归临床”的改革理念为先导,创立“温病学科教学、医疗、科研三位一体新体制”,该改革经验在全国同行中产生较大影响;2002年至2015年担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率领学科与团队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重点学科、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成果“重经典、强临床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2005至2014年主持“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创新与实践”系列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次。出版专著《岭南温病学研究与临床》、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主编“十五”至“十二五”全国中医药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温病学》。1996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医院领导较好推进了医院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在2002年至2003年间,作为党委书记兼院长带领医院职工积极抗击 “非典”取得了“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零转院”骄人成绩。
林培政教授为岭南温病学派第二代传人,在继承了刘赤选、刘仕昌和彭胜权岭南温病学派创立者,规范了学术体系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林培政教授继承先贤经验、开拓创新,对古代岭南医家学术思想和文献进行总结,对岭南温病的特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根据岭南地区气候高温多湿、人体体质阴虚夹湿的特点,以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的发病率最高,并且其发病有不拘四时的特点。在用药上喜用花、叶类药物和岭南草药。
1. 幼年经历
小的时候生病,爸爸是西医医生,见到发热腹泻,遂采用抗生素等注射,但疗效反复,一直持续,遂去找了另一位中医看看,只见他通过把脉、看舌和询问一些常规的病史和生活方式,然后就开药了,林培政教授心想是这么简单的操作能治好病吗?结果吃了药第二天就止住了,真是让人惊喜,他也暗自想要学习中医,后面高考的时候就报考的中医学院。本科实习,拉肚子,用的土霉素,效果很好胆副作用也有,因为本身也是学中医的,所以想采用中医药疗法,翻了很多医书,看到陈修园的“逆流挽舟”法治疗腹泻,经思考后和他自己的病情很相似,遂采用了这种方式,吃了中药后得到了改善,不禁感叹中医真是一个宝库。在那时起更加坚定了他学中医的信心,并且在叔伯的教导下认真学习古代著作等打好古文化基础,为后续的学习作铺垫。
2.大学经历(热病、感染病)
林培政教授20世纪70年代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学习,在大学里,他思想活跃,对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不盲目迷信,常常在反复思考后得出一些新的见解并记录在笔记本上,课后与老师讨论。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研究方向为温病学,师承许多著名的温病学家,在热病和感染病的领域研究很深。
2. 培养人才
林培政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科建设优秀人才之一,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林培政教授医教研严谨,擅于将中医理论自我消化并用之临床,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循循善诱,要求弟子和学生们熟背经典如伤寒和温病,对于叶天士等医家思想要反复研读,理解其医案中透露的种种思想。在诊治病人时强调四诊合参,对于温病等外感性疾病,辨舌验齿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要求学生记录,辨舌质主要从舌体的色泽、胖瘦等方面着眼;察舌苔当从色泽、润燥及厚薄等方面入手,尽可能细致而完整搜集关于病邪性质、病位的深浅、病情轻重等相关信息。同时,验齿查龈也是温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温热之病,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揭示出验齿查龈可以测知胃津与肾液之存亡。
林培政教授迄今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生28名,指导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1名,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生1名。林培政教授培养的学生分布于广州、贵州、深圳、佛山、澳大利亚等地,许多学生成为大学教师并在自己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