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
仁心仁术,精诚至善
罗颂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生殖中心
【作者简介】罗颂平(1957~),医学博士,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的独生女儿,学术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儿中心主任,妇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妇科学》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妇科学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兼妇科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常务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围产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首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中医药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整合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第三、四届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组成员;全国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导师。
从医从教35年,集家传、师承、院校教育和出国留学之优势于一身,既有深厚的中医学术造诣,又学贯中西。主要从事中医药调经、助孕、安胎的研究。是广东省教育厅“中医女性生殖调节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09年成为广东省首位中医学界的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成为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的首位中医学者。近1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7项,科研经费924万。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获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
主编国家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以及首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中医妇科学》,案例式《中医妇科学》教材和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第二版)。还主编了特色教材《中西医妇产科治疗学》、《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等。教学研究成果“《中医妇科学》双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第一完成人)2009年获第六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妇科学课程改革的研究”(第二完成人)2001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编专著《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获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第二完成人)。还主编了《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罗元恺》、《罗元恺妇科经验集》、《中国中医昆仑•罗元恺卷》等。
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获“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金奖”;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 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师”及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6年获广东省第二届高校教学名师;2007年获广东省政府“南粤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3年获“全国医德标兵”;2014年获“广东省杰出女科技工作者”、“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羊城好医生”;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家学渊源】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罗棣华早年是晚清儒生,以儒通医,在家乡行医。晚年从广东的佛山南海西樵山来到广州市的洪德路开设诊所。擅长于温病与妇人病,有妇科验方留存。父亲罗元恺幼承庭训,诵读方书,及长,就读于广东中医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并留校从医任教。抗战期间辗转于香港、韶关、连县等地行医,抗战胜利后,参与广东中医专门学校的复办,并于1950年担任该校校长。其后,还担任广东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罗元恺是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先后主编《中医儿科学》第一、二版教材和《中医妇科学》第五版教材。擅长于内妇儿科,晚年精于妇科。他主张“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在妇科方面,首先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是女性生殖调节的核心。并以此作为调经、助孕、安胎的基本思路,创制了中药新药“滋肾育胎丸”和“田七痛经胶囊”,以及医院制剂“橘荔散结片”、“罗氏内异方(益母调经祛瘀合剂)”等。是获得全国首批中医妇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罗元恺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和中医教育家。
我是罗元恺的独生女儿,从小受家庭影响,听父辈谈论医道,看名医们给患者诊治,帮父亲抄写讲义。当时父亲经常带年轻医生下乡巡回医疗,有些外地的病人慕名到广州看病,甚至到家里等他下班,父亲下班后仍忙着看病、写讲义备课,也经常有学生上门讨论学术问题。长期耳濡目染,既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又体会了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
父亲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在20世纪80年代编撰出版了《罗元恺医著选》,并由岭南地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题写书名。数年后,又出版了《罗元恺论医集》。当年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查阅资料要到图书馆,写书编讲义要一字一句在稿纸上写,若有较多的修改,就需要誊写一遍。父亲对明代医家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十分欣赏,这是一部64卷的大部头,包括《传忠录》3卷、《脉神章》3卷、《伤寒典》2卷、《杂证谟》29卷、《妇人规》2卷、《小儿则》2卷、《痘疹诠》4卷、《外科鈐》2卷、《本草正》2卷、《新方八阵》2卷、《古方八阵》9卷、《妇人规古方》1卷、《小儿则古方》1卷、《痘疹诠古方》1卷和《外科鈐古方》1卷。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诊法、内科(伤寒、杂病)、妇科、儿科、外科等。可惜没有专科分册印行。父亲要把其中的《妇人规》两卷点校注释出版,让更多人了解景岳的妇科专著。家里的《景岳全书》是岳峙楼版,竖排,无标点。父亲让我把《妇人规》原文分段抄在稿纸上,加上标点。若有方药,再从《新方八阵》或《妇人规古方》中,按方名找出方药组成和剂量,补入该段原文下方。然后他给每段原文写注释,亦对方药作出方解。提出赞同或不同的意见,或补充新的用药建议。最后写成25万字的《罗元恺点注妇人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促使我通读景岳原文,提高了古文句读能力,亦领略了做学问的严谨。
【师承名家】
我在1980年考取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妇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父亲罗元恺教授。中医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78年,当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小,招生专业也不多,那一年我校本有5个专业招生,但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因此,学位课程难以开设,经我校与北京中医学院协商,让我到北中医旁听相关课程并参加考试。机缘巧合,我得以北上学习,并有幸聆听任应秋、刘渡舟、印会河等中医大家讲课。北中医的医古文教学也是超一流的,有刘振民、钱超尘、周笃文等名师授课,不仅让我学习了古文训诂知识,还阅读了不少古代名篇。周笃文老师记忆力超强,他是宋词研究专家,当时已有研究专著出版。我在图书馆借阅《昭明文选》,在周老师指导下学习了《三都赋》、《风赋》等,领略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之美。在北京学习期间,父亲给我一本赵孟頫的字帖,听课之余,在宿舍临摹练字。亦每周写信给父亲汇报学习情况。听课、思考、读书、练字,这是一段非常充实、美好的学习时光。
硕士研究生期间,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得到启发,研究月经周期调节与月相的关系。《灵枢》和《素问》对于生理与病理节律均有论述。《灵枢·岁露》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 人血气积, 肌肉充, 皮肤致, ……当是之时, 虽遇贼风, 其入浅不深。至其月廓空, 则海水东盛, 人气血虚,其卫气去, 形独居, 肌肉减, 皮肤纵,……当是之时, 遇贼风则其入深, 其病人也卒暴。”《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提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 卫气始行;月郭满 则血气实, 肌肉坚;月郭空, 则肌肉减, 经络虚, 卫气去, 形独居。”而明代张介宾《类经》对此的解释是:“月属阴, 水之精也, 故潮汐之消长应月。人之形体属阴, 血脉属水, 故其虚实浮沉, 亦应于月。”张介宾还指出:“月事者, 言女子经水按月而至, 其盈虚消长应于月象。经以应月者, 阴之所生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亦有论述:“女子, 阴类也, 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 下应海潮,月有盈亏, 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 与之相符, 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古人指出人体阴血的消长与太阴月周期相适应,呈现以28~30天为一周期的近似月节律变化。这种节律, 又以妇女的月经周期表现得最显著。因此,可以通过调查健康女性的月经周期、检测月经周期中与节律调节相关的物质来论证月经节律与月相的关系;并通过时间治疗法来验证和探讨月经调节与阴血消长节律的一致性。对于这一研究思路,父亲十分赞赏,然而,当时中医学院的研究条件很薄弱,又没有课题经费的资助,如何实施呢?他亲自出面,请学校免疫研究室、化学教研室和统计学教研室的专家协助,共同指导我设计研究方案,并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方法的探索,从学校筹集有限的经费购置试剂等,使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该研究首先在北京、广州两地进行问卷调查,对922名女大学生的月经情况调查表明,月经周期的终始在时间的分布上有一定规律。月经节律与朔望月周期呈现同步效应。其二,是对节律调节的重要物质——降黑素(melatonin)进行周期性的测定,发现位于大脑第三脑室的松果体所分泌的降黑素既具有昼低夜高的日节律,在女性还具有与月经周期相一致的月节律。其三,是对月经不调、闭经等妇科病证,根据月经周期与月相的关系,以及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规律,进行因时施治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硕士学位论文得到专家们很高的评价,研究论文“月经节律与月相的联系初探”发表在1984 年12月《上海中医药杂志》。The regulation of menstrual cycl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moon发表在1986年1月瑞典Acta Obstetrics & Gynecology Scandinavica。论文得到国内外数十位学者的关注,该研究也获得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乙等奖。
硕士毕业后,适逢父亲接到主编《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的任务,副主编是成都中医学院曾敬光教授,编委是南京中医学院夏桂成教授、安徽中医学院徐志华教授和湖北中医学院毛美蓉教授,广州的张玉珍老师和成都刘敏如老师协助主编和副主编的工作,天津中医学院哈荔田教授和黑龙江中医学院韩百灵教授参与审定。当时在广州召开定稿会,历时一个月。专家们认真讨论每一章节,有时候为一个概念的表述、一个病证的定义而争论半天,才达成共识。如对于月经病中的“崩漏”,古代许多医著是概指各种异常阴道下血,故有胎前血崩、产后血崩等。而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提出“崩漏者,经乱之甚者也”。父亲认为该病在现代教材中是月经病中的一节,应限定于月经病范畴,不应包括妊娠病、产后病或癥瘕所致的异常下血。故主张定义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专家们有不同意见,经过深入的讨论,最终将这个定义写入五版教材。夏桂成教授提出在月经病章增加“经间期出血”一节,在古代医著和以前的教材都没有这个病的论述,但夏老师认为这个病证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且与“氤氲期”的阴阳转化有关。父亲从善如流,在五版教材中增加了这个病证。我在教材定稿期间作为主编的小助手,负责绘制教材中的示意图和誊写稿件,在场目睹中医大家们编教材的严谨,更深刻地认识到为人师表应做到一丝不苟。五版教材只有不到30万字的篇幅,却影响深远。印刷数十次,并被台湾长庚大学作为中医教材;香港注册中医师考试作为蓝本。至今仍有许多老专家以此为案头参考,认为这是一部最精炼的教材,中医的特色最为显著。刚出道的时候有幸参与五版教材的工作,对于后续的教学、医疗与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作为教材的编委、副主编、主编的时候,仍以当年父辈编教材的一丝不苟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1991年国家出台中医师承政策。由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500名著名的中医、中药学专家,为他们配备学术继承人,传承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父亲成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导师,我和师姐张玉珍成为他的学术继承人。在这四年里,父亲每周带我们看门诊、查房,也定期给我们讲小课,指导我们读经典,写心得,整理医案。父亲在《新中医》杂志开设了“女科述要”专栏,每月发表一篇医话。两年之后,我们在1994年整理成册,出版了《罗元恺女科述要》。其后,又继续在同一刊物开设“食用药物与药膳”专栏,根据中医药“药食同源”的特点以及岭南地区民众普遍喜欢煲汤的习俗,介绍各种入膳中药的性味特点,药膳配伍及其功用,深受读者欢迎。我们在1994年撰写了师承论文,通过答辩,取得出师证书。《罗元恺女科述要》也收录了我们跟师的心得“学无偏执,行有定见”、“辨证论治的两分法”和“心必诚,行必果”。其后,我整理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罗元恺》,收录了父亲的医论医话和医案。2004年与张玉珍教授合作整理出版《罗元恺妇科经验集》,全面收录了父亲在中医妇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医论医话、医案,以及他的研究生所做的研究论文,也收录了“食用药物与药膳”。比较系统地反映罗元恺教授的学术观点、临证用药特点、新药创制以及学术研究脉络。近年又整理出版了《罗元恺妇科讲稿》。“岭南罗氏妇科诊法”2017年获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许多师长和亲友都主张我继续攻读博士。但当时父亲却认为我应该在实践中锻炼,从医疗、教学和研究实践中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于是,我放下了攻博的念头,留校工作,在病区、门诊、教研室、实验室等不同部门,经历了临床、带教、讲课、编教材以及外出进修等过程,从住院医师、助教逐步成长为副主任医师、教授。到了2000年,由于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大学领导要求各学科提升教师的学历与学位层次,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这就让我重拾攻读博士的梦想。2002年,我再次走进考场,跟我的学生一起参加入学考试,并成为欧阳惠卿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欧阳老师是广州中医学院第三届毕业生,1964年开始从事妇科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我们学科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她秉承罗老的学术思想,提携后人,培育团队,率先设立中医妇科实验室,推动现代中医研究。欧阳老师长期指导我学习和工作,她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也让我担任编委,该教材在2002年出版,并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职攻博三年,在繁忙工作之余重新回到教室听课、考试,做实验、写论文。在忙碌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也进一步体会名医的治学修身之道。欧阳老师治学严谨,编写教材一丝不苟,查证每段引文的出处。看病亦非常认真细致,不仅仔细询问病情,还经常把病人的病历带回家研究,若治疗效果不如预期,她会亲自找资料,力求给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她年轻的时候经常下乡巡回医疗,练就针药并用、药食同用的本领。后来由学校派出到英国伦敦的中医诊所工作一年,她也给病人做针灸。中药与针灸配合,确实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优势。跟随欧阳老师念博士、做临床、编教材,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更钦佩导师的医者仁心。
【出国研修】
在工作的过程中,曾经两度获得国家的资助,到美国进行短期研修。1988年,考取卫生部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到芝加哥做访问学者。导师是著名的生殖免疫学专家Alan Beer教授,他是国际生殖免疫学杂志主编。专注于妊娠免疫调节的研究,针对复发性流产夫妇的HLA抗原和封闭性抗体问题,采用白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形成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在国际上影响较大。我在他的实验室进行封闭性抗体的研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以准确评价治疗效果。在美国研修一年,对生殖免疫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流式细胞分析法等新技术。
1989年从美国研修归来,当时生殖免疫学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在中医领域几乎是空白。由于Alan Beer教授的主动免疫治疗需要采用人体白细胞,在临床运用存在一定的风险,我根据中医证候特点和中药药理研究,提出以补肾健脾中药复方改善妊娠免疫调节的设想,我跟欧阳老师提出想申报课题,但由于自己只是讲师职称,希望由欧阳老师牵头申报。欧阳老师看了我写的标书(当时还是手写的,未有电脑打印),询问了研究条件有什么要求?还需要购置什么设备?是否掌握相关的技术?我汇报了在美国学习的情况,如果有课题支撑,我认为研究是可行的。欧阳老师果断地在申报者一栏填上我的名字。她说,你刚从国外进修回来,掌握新技术,也提出了研究思路,应该由你主持这项研究。当年即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项目并获得立项,开展对免疫性自然流产的中医研究。应用在美国研修期间所学习的方法,探讨中医药在生殖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与机理。1997年“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10月,再次获得教育部重点项目的资助,到美国耶鲁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生殖药理学教授Dr Harold Behrman的实验室,以单味中药菟丝子、附子做促进小鼠卵泡发育的体外研究,并取得有意义的结果。耶鲁大学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其中,有1000多册的古今中医书籍,包括邓铁涛、罗元恺等当代名医的专著。美国各州有不少针灸医师执业,并设立了各地的中医团体,开展学术活动。在美期间,与波士顿的麻省中医学会进行了学术交流,到纽约曼哈顿给纽约州中医学会的同道分享了中医治疗不孕症的思路。
2002年,在耶鲁大学研修的基础上,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肾虚自然流产蜕膜孕激素受体基因表达与中医药调控”并获得立项。继而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进行“补肾复方对大鼠异体卵巢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
两次出国研修,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路,促进了研究,也结交了师友。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的发展与崛起让世界瞩目,中医也随着祖国的强盛而走向世界,逐渐被西方接纳。中医在海外的发展,亦拓展了现代中医的研究与创新空间。
【培育团队】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第三代学科带头人,肩负着学科建设的重任。2001年冬,我在美国耶鲁大学研修期间,教育部启动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我们学科经过省内的竞争,获得申报资格,提交材料后,要在北京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答辩。我为此专程回国,往返飞行30多小时,通宵达旦地准备材料,只为这30分钟的答辩。当时与欧阳惠卿教授和许丽绵教授一起赴京答辩。大学校长和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副厅长也到北京慰问参加答辩的专家们。经过激烈的竞争,我校中医妇科学终于进入第二轮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
跻身国家重点学科,需要一支精诚团结、坚强有力的团队,在医教研诸方面协调发展。我们学科当时虽然有老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但人才梯队和研究实力还比较薄弱,在欧阳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是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给中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示范、临床带教,夯实医疗、教学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请校外专家指导,启动临床与实验研究,积极申报各级开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科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学科每个研究方向都得到项目的支撑,并逐步获得成果,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
从2002年以来,我们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精品课程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齐头并进,全部进入国家队的行列。欧阳惠卿老师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我和邓高丕教授获广东省名中医;郜洁博士获聘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和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近几年,欧阳惠卿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已通过验收。张玉珍名中医工作室也获得立项。我们团队先后主编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其中,欧阳惠卿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和张玉珍教授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先后获一等奖和优秀奖。我还主编了案例版教材和首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以及世家中医药核心教材《中医妇科学》。在中医妇科教材建设方面发挥了学科强大的影响力。
【临证发挥】
1.补肾与健脾并重防治先兆流产与复发性流产
早在20世纪60年代,父亲治疗过几位多次流产的患者,由于反复流产,身体虚弱,情绪紧张,辗转找到我父亲诊治。其中有一位是军队话剧团的演员,经常到军营演出,难以坚持服用汤药。于是,父亲给她开了一个大处方,让她到药店加工为药丸,方便携带和服用。这位患者经过父亲的治疗,再次妊娠生育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后来,父亲总结了几个案例的药方,形成了一个补肾安胎的经验方“补肾固冲丸”。并在70年代编写《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的时候,作为滑胎肾虚证的代表方写入教材。
到了70年代末,广州的中药铺不再提供加工药丸的服务。因此,父亲萌生了制备一种安胎中成药的想法,他与广州中药一厂合作,将“补肾固冲丸”的方药配伍略加调整,易名为“滋肾育胎丸”。经过药效试验和安全性试验,广州三家医院的临床试验,在1982年获得新药批文。成为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中药新药。并于1983年获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
对于滋肾育胎丸的药效学研究主要着眼于改善黄体功能。而对于免疫性因素所导致的反复流产,国内尚未开展研究。1989年我从美国研修生殖免疫学回国后,分析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文献,发现具有促进免疫应答的中药主要是补气健脾方药。根据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封藏,脾主统摄。胎元之形成有赖于肾气盛;而胎元之长养则有赖于脾气之运化,气血之充养。固摄安胎,当补肾与健脾并重。因此,我在父亲和欧阳老师指导下设计了课题,获得了项目资助。又在父亲指导下,与师姐张玉珍、梁国珍老师一起,在滋肾育胎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形成补肾与健脾并重的“助孕3号方”,并获得医院制剂的批文。从1991年开始在院内使用。一方面进行临床研究,观察该方对于中医脾肾两虚证和妊娠免疫应答不足的治疗效果。发现虽没有配伍止血药物,但对于先兆流产的阴道流血也有止血效果。安胎的疗效与滋肾育胎丸基本一致。另一方面,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细胞因子,也发现该方对于妊娠免疫保护有促进作用。
在后续的研究中,针对高龄复发性流产的诊治,提出中医治疗要肾脾并重,尤其需要注重夫妇双方生殖细胞的检测以及再次妊娠前的中医调摄,“预培其本”以避免再次流产。并在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年会和各地的继续教育学习班讲课时阐述其观点。
验案举隅
罗某,女,35岁。2008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从2000年至2007年11月共妊娠8次,均在孕6-8周以自然流产告终。其中5次完全流产,3次行清宫手术。平素月经尚规则,周期30-32天,经期3-4天,末次月经:10月19日,3天净,量偏少,少许血块,无痛经。近半年时有左下腹隐痛。面色苍白,月经前后四肢发凉,大便每日2次,质软,小便调,舌暗红,苔白,脉沉弱。夫妇双方染色体、地贫筛查均无异常。周期14天B超检查:卵泡LOF 15*14 mm,内膜6mm。
诊为滑胎,证属脾肾两虚。治法要分两步:孕前宜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为主。建议暂时避孕,待中医证候改善,卵泡和内膜情况好转再尝试妊娠。
经后期注意补肾填精,促卵泡发育。方药以归肾丸加减:熟地15g,山茱萸12g,菟丝子20g,枸杞子15g,淮山15g,杜仲15g,巴戟15g,黄精30g,鸡血藤30g,郁金15g,丹参15g,白芍15g。中成药用胎宝胶囊和杞菊地黄丸;
排卵后则着重补肾健脾,改善黄体功能。方药用寿胎丸+四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15g,桑寄生20g,川断15g,淮山15g,杜仲15g,金樱子15g,覆盆子15g,菟丝子20g,北芪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医院制剂:助孕丸。
经过3个周期的治疗,症状好转,面色红润,无腰酸腹痛,卵泡和内膜均有改善。嘱可再试孕。
5月26日复诊,停经33天,阴道少量出血,伴腹痛、腰酸,胃纳差,口干。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血 β-HCG 1394.1U/L,E2 1585.22pmol/L,P 100.2nmol/L。诊为有滑胎史的胎动不安(早孕先兆流产),证属脾肾不固,当以补肾健脾,安胎止血为法。
处方:党参、菟丝子、桑寄生各20g,川断、枸杞子、白芍、淮山、杜仲、覆盆子、仙鹤草、茜草根各15g,阿胶10g,砂仁6g,共7剂,日一剂,水煎服,配合助孕丸、复合维生素服用。并嘱其卧床休息,不宜房事,定期复查血HCG定量。
6月3日,腰酸、腹痛好转,仍有少许阴道下血,查血βHCG 23981.1IU/L,P 94.16nmol/L。效不更方,守上方再服。
6月16日,阴道下血甚少,无腰腹疼痛。查血βHCG >100000IU/L,P 91.68nmol/L,E2 2999.29pmol/L;B超示:宫内妊娠7周,见胎心搏动。嘱继续用上方和助孕丸,并注意休息。
6月24日B超示:宫内妊娠8+周,活胎; 嘱用药至妊娠12周,做NT检查。
患者在孕13周后回家乡养胎,2010年1月足月剖宫产1女婴。
2012年10月9日,患者再来复诊,谓产后2年余,拟生育二胎,2012年6月再孕,又在孕8周时B超提示胚胎停止发育,行清宫术。要求再治疗。当时患者已39岁,月经尚准,末次月经9月25日,量中,色鲜红,平时偶有腰酸,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肾不固。处方:党参、川断、淮山、杜仲、金樱子、覆盆子、黄芪、白术各15g,桑寄生、菟丝子各20g,陈皮6g,日一剂,水煎服,配合助孕丸。嘱调理3-6个月再试孕。
2013年7月23日复诊,停经32天,末次月经6月22日,诉口干,乳胀,腰酸痛,舌淡,边有齿印,苔黄,脉细弦。查血清HCG 2651U/L, P 133nmol/L。此乃早期妊娠,脾虚兼有虚热。处方:菟丝子、桑寄生各20g,川断、枸杞子、女贞子、白芍、淮山、覆盆子、白术各15g,黄芩、石斛各10g,陈皮5g,共7剂,日一剂,水煎服,配合助孕丸。
8月10日复诊, B超提示宫内见36*13mm孕囊,胚芽7mm,见心管搏动。守方继续安胎,至孕13周,孕期无阴道下血,无腹痛。2014年3月足月剖腹产一男婴。
2017年7月31日,患者特携其一子一女从江西前来致谢。
2.攻补有度治疗癥瘕不孕
癥瘕与不孕,都属于妇科杂病。以前女性早婚早育,而癥瘕常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妇女。因此,在中医古籍中,较少论及癥瘕影响孕育的问题。现在则不然,一方面是女性婚育年龄推迟,许多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进入职场打拼,30岁以后才考虑生育问题;另一方面是疾病谱的改变,随着环境、饮食等因素的变化,工作与精神压力的增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年龄下降;子宫内膜异位症成为妇科常见病。许多妇女尚未生儿育女,就已经被癥瘕缠身,甚至影响生育。而癥瘕与不孕的治疗,往往需要权衡利弊,在消癥散结与助孕安胎之间取得平衡,攻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
对于宿有癥瘕的不孕妇女,首先要辨其虚实。病史较长,年龄偏大的,以虚实夹杂多见。常常是肾虚血瘀、脾虚痰湿、血虚气滞。应当根据月经期、月经后、月经前等不同阶段的阴阳气血变化,分期施治。这是中医周期治疗的特色。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患者常有痛经和月经过多,经行腹痛甚者,经期宜行气活血止痛,用失笑散、膈下逐淤汤。父亲的验方“田七痛经胶囊”和“罗氏内异方”也有温经活血止痛、活血消癥止痛的效果。经量多而有血块者,经期宜祛瘀止血,用血竭、蒲黄炭等。气虚血瘀者,用岗稔、地稔、党参、血余炭、三七末等。亦可佐以行气消癥,用橘核、荔枝核、川楝子。软坚散结则用鳖甲、牡蛎等。经后阴血不足,宜适当补虚,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以固其本。若偏于血虚,头晕心悸,子宫内膜偏薄者,用黄精、山药、鸡血藤等,养血益阴活血。若偏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或高龄卵巢储备不足者,用菟丝子、女贞子、石斛等。经间期是阴阳转化,重阴必阳的阶段,亦即现代所言排卵期。排卵后,宜平补肾阴阳以助孕,佐以行气软坚散结。用寿胎丸加橘核、荔枝核、牡蛎等。
孕后则根据妊娠病“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在固摄安胎的基础上,兼顾软坚散结。但必须谨守妊娠用药禁忌,不可使用碍胎、伤胎之品。对于妊娠慎用药,则根据病情需要,酌情使用,严格控制剂量与疗程。遵《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之意旨,勿伤胎气为要。对于有子宫肌瘤的孕妇,必须在妊娠早期和中期做定期的B超复查,并告知患者肌瘤可能在孕期增大,亦可能发生变性(红色样变),一旦发生腹痛,发热,子宫收缩等症状,须及时就诊,一般应住院观察。
验案举隅
黄某,女,34岁。2010年1月11日初诊。
患者自然流产2次,求嗣一年余未果。婚后分别于2006年4月及2008年7月怀孕两次,均于停经5-6周自然流产。其后一年余未再孕。近期发现子宫肌瘤,约1.5cm×1.0cm。迫切期望生育。平素月经规律,周期27-29天,经期5天,经量少,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末次月经2009年12月19日。经常口干,口腔溃疡,纳眠可,夜尿2次,大便干结。舌红苔白稍腻脉弦细数。
诊为癥瘕(子宫肌瘤),继发性不孕。证属肾虚血瘀治疗予以滋阴补肾,消癥散结为法,方药:桑寄生、续断、女贞子、白芍、郁金、钩藤、金樱子、丹参、橘核各15g,菟丝子20g,鸡血藤30g,石斛10g。日一剂,水煎服。医院制剂:橘荔散结片、助孕丸。
2月8日复诊。1月15日行径,经量较前增多,色鲜红。夜尿减少,大便调,舌尖红苔白脉细弦。基础体温(BBT)双相。治以滋肾疏肝健脾,方药:续断、女贞子、白芍、山药、郁金、山萸肉、金樱子、益智仁各15g,桑寄生、菟丝子各20g,川楝子10g。日一剂,水煎服。医院制剂:助孕丸。
11月25日复查B超提示多发性小肌瘤,最大约2.8cm(左侧壁),内膜厚度为0.7cm。末次月经10月29日,量中,色鲜红。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弦。继续以补肾固精,消癥散结为法,在上述方药加减基础,加上橘核、鳖甲软坚散结。
2012年7月2日再诊。停经56天,末次月经5月7日。昨日阴道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服阿胶后血已止,无腰腹痛,现恶心,呕吐酸水,胃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滑。B超提示宫内妊娠8周活胎;多发性子宫肌瘤,后壁肌瘤体积7.8cm×7.3cm,前壁肌瘤3.3cm×2.9cm、1.8cm×1.4cm。诊为胎动不安、癥瘕。证属肾虚血瘀,治以固肾安胎,和胃降逆,方拟菟丝子、桑寄生、山药各20g,续断、党参、白术、苍术、覆盆子、杜仲各15g,阿胶珠10g,陈皮5g,砂仁6g。日一剂,水煎服,医院制剂:助孕丸。
8月8日做胎儿NT检查,提示在正常范围内,子宫后壁肌瘤9.0cm×5.9cm。仍有少量阴道褐色分泌物,点滴即净,恶心欲吐,偶有腰酸,无腹痛,二便调。上方减陈皮、砂仁、苍术、覆盆子,加上三七粉3g、鸡血藤30g、鳖甲20g、橘核15g。
8月20日复查B超提示宫内妊娠15周,活胎。子宫后壁肌瘤增大为9.6cm×7.7cm。偶有下腹疼痛,无其他不适。以消癥散结,补肾活血为法,方拟橘核、荔枝核、赤芍、丹参、续断各15g,鳖甲、桑寄生各20g,牡蛎、鸡血藤各30g,三七10g,甘草6g。患者服中药至妊娠30周。定期复查B超,妊娠35周时,肌瘤缩小至6.2cm×6.3cm×6.2cm。
患者于2013年2月妊娠37+周时剖宫产一健康男婴,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最大的肌瘤约5.0cm×4.0cm。
3.滋肾养血治疗卵巢功能不全
卵巢功能不全,系指女性在40岁之前发生闭经(停经4个月以上),伴有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连续两次(相隔4周以上)血清FSH>25 U/L或40 U/L。又称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亦称为卵巢早衰(POF)。
虽然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但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者有绝经综合征的症状,如潮热多汗,烦躁失眠,阴道干涩,性欲减退等。中医古籍有“早衰”、“年未老经水断”、“血枯”等记载。由于肾气虚衰,肾精耗损,天癸早竭,以致经水早绝。中医理论认为,肾气盛则天癸至,冲任通盛而月事以时下;肾气衰则天癸竭,冲任衰少而经水绝。维持肾气旺盛,则天癸如常,经水不绝。天癸者,天一生水,属水,为元阴。张介宾《景岳全书》指出:“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真阴耗损,则血海无余以下。
卵巢功能不全为妇科疑难病。部分继发于病理性卵巢功能损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盆腔放疗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大部分原因不明。临床所见,其证候以肾虚为主,兼证则常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肾虚肝郁、肾虚血瘀等。治法以补肾为主,尤其是顾护真阴。通过填补肾精,平补肾气,滋养阴血,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之目的。由于本病的治疗需要持之以恒,仅用中药汤剂、针灸等,往往难以坚持,配制膏方,辅以中成药,则使用更为方便。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整体的调理,兼顾心、肝、脾等脏腑,并进行情志疏导,使病人树立信心,配合治疗。若月经停闭日久,可间断使用西药人工周期,以提高子宫内膜的反应性。经过恰当的治疗,仍有一些病人可以恢复月经和排卵,达成生育的愿望。
验案举隅
向某,女,26岁。2010年12月29日初诊。
患者16岁月经初潮,周期欠规律,25-120+天不等,经期2-7天,经量少,色暗红,无痛经。近1年停经,就诊某西医院诊断为卵巢早衰,主张长期用西药人工周期。到某生殖中心咨询,告知无法获取卵子。遂寻求中医治疗。刻诊:末次月经8月24日(人工周期)。症见烦躁,四肢欠温,夜寐多梦,带下少,性欲淡漠,小便频,大便2-3日一行。舌红,边有齿印,苔白,脉细。已婚未育,有生育要求。
即日查FSH:62.67IU/L,LH:17.33 IU/L,E2:59pg/ml。诊为闭经(卵巢早衰)。证属肾阴不足。治以补肾填精,益气活血。
处方:当归、川芎、香附各10g,熟地黄、赤芍、丹参、路路通、牛膝、白扁豆、苍术、郁金各15g,鸡血藤30g。每日一剂,水煎服。另配合中成药:胎宝胶囊、复方阿胶浆。
2011年1月12日二诊:LMP 2011年1月9日,量少,色暗红,舌红边有齿印,苔白,脉弦。时值冬季,拟用膏方。
开路方: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山药、杜仲、郁金、丹参各15g,菟丝子20g,石菖蒲、佛手、广藿香各10g,鸡血藤30g。
膏方:党参150g 黄芪150g 菟丝子300g 山萸肉150g 白术150g 山药150g 云茯苓120g 熟地黄150g 白芍150g 当归100g 黄精200g 淫羊藿100g 鸡血藤300g 续断150g 杜仲150g 狗脊150g 桑寄生200g 覆盆子150g 石斛100g 女贞子150g 广藿香100g 丹参120g 香附100g 肉苁蓉200g
另加:阿胶150g 西洋参150g 红参100g 蜂蜜300g 黑枣100g 黄酒500ml
2011年6月22日复查FSH:40.38IU/L,LH:11.77 IU/L,E2:<20pg/ml。 烦躁稍减,睡眠好转.继续治疗。
处方:熟地黄15g山萸肉15g 菟丝子20g 枸杞子15g 山药15g 巴戟15g 鸡血藤30g 郁金15g石菖蒲10g 丹参15 g淫羊藿10 g女贞子15g。
11月15日就诊时月经仍不规律,经量少,但带下增加,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再次予以膏方:党参150g 黄芪150g 菟丝子300g 山萸肉150g 白术150g 山药150g 茯苓120g 熟地黄150g 白芍150g 当归100g 黄精200g 淫羊藿100g 鸡血藤300g 续断150g 杜仲150g 金狗脊150g 桑寄生200g 金樱子150g 覆盆子150g 石斛100g 女贞子150g 陈皮60g 广藿香100g 佛手100g 丹参120g 香附100g
另加:阿胶150g 鹿角胶100g 西洋参100g 红参100g 饴糖200g 蜂蜜300g 黑枣100g 黄酒500ml
2011年12月27日就诊时,月经比较有规律,量中,有血块, 5天净,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
处方: 熟地黄15g 酒萸肉15g 菟丝子20 枸杞子15g 山药15g 巴戟天15g 鸡血藤30g 郁金15g 石菖蒲10g 丹参15g 制远志10g 盐牛膝10g。14剂。并配合中成药:逍遥丸,龟鹿补肾丸。
2012月2月29日,月经第2天复查FSH 16.89IU/L,LH 1.80IU/L,E2 49pg/ml。
4月11日复诊时已停经44天,自测尿HCG(+),B超提示宫内早孕约5+周。查血清β-HCG 63597 U/L,孕酮 22.12ng/ml,雌二醇:944ng/ml。予助孕丸每次6克,每日3次,服至妊娠12周。遂回湖北养胎。2012年11月孕39周足月剖宫产一女婴。
2014年11月带女儿到广州致谢,告知产后哺乳8个月,其后月经自然来潮,但仍然是月经稀发,量少,间有停经数月,则用人工周期。现孩子已两岁,希望再生育,要求继续治疗。复查FSH 53.06IU/L,LH 14.97IU/L,PRL 243.2mIU/L,E2 60.45pmol/L,P 2.01nmol/L,T 0.32nmol/L。遂按前法继续用中药汤剂、膏方等治疗一年余,2016年1月9日复查FSH 20.70IU/L,LH 4.52IU/L,E2 60.84pmol/L。不久就再次自然妊娠,2017年4月在我院剖宫产一女婴。
【传承创新】
从医35年,从研究生到博士生导师,在从事中医教学、临证与研究的过程中,在磨砺医术之中领悟医道,在前辈奠定的基石上前行,是吾辈中医人之使命。
1.女性生殖调节的中医理论研究与中药药效学研究
(1) 从太极阴阳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
父亲在中医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提出两个观点:其一,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二,肾-天癸-冲任-子宫是女性生殖调节的轴心。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论文“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研究资料第一辑.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从医学与哲学层面阐述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在60年代,学术界对中医理论核心问题有过一番争论,主流观点是以脏象经络学说为核心。但父亲仍然坚持己见,在90年代又写了“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妇科也不例外”发表在《新中医》杂志。他认为“阴阳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大系统,脏腑学说和其他学说是其子系统。”我校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潘毅教授曾撰“罗元恺教授对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定位思想探讨”发表于《环球中医药》。潘教授指出:“罗老‘阴阳学说,可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的观念实是以高阔的眼光,从‘道’的层面归纳出的中医理论体系核心中的最重要成分。”
对于中医妇科理论,父亲又从《黄帝内经》的经典条文中,凝练了“肾-天癸-冲任-子宫轴”。在1982年首届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上宣读了“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对妇科的关系”。以此作为妇科调经、助孕、安胎的理论指导。
我在师承过程中,首先从临证的各个环节领悟阴阳学说贯穿于理法方药的整个过程,作为“医道”的内核。撰写了“辨证论治中的两分法”。近年来,从太极阴阳和命门水火的角度思考“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内涵。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指出:“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而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肾主水,水为坎卦,阴中有阳,肾与命门即体现水火既济。而天癸属元阴,神机属元阳,孕育之机在于“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同样体现阴阳相合之玄机。而女性月经周期的阴阳气血消长“小节律”和生长、发育、生殖、绝经、衰老的“大节律”,无不贯穿阴阳消长、脏腑气血盛衰的变化。悟道所得,撰写了“从太极阴阳论女性生殖节律”。并在2014年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年会上以“从阴阳学说论女性生殖调节”为题做大会发言。
(2)补肾健脾中药复方的中药药效学研究
近20年来,专注于补肾健脾中药复方防治流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中药新药“滋肾育胎丸”和医院制剂“助孕丸”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探讨中药复方与拆方、单味的药效作用与机制。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科技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专项、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转化医学项目等10余项,其中,2002年以来,本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学生博士毕业后主持的青年项目4项。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我们首先设计了“病-证结合”流产模型,即肾虚-黄体抑制模型和脾虚-黄体抑制模型。这两个动物模型是本团队首创,并经过多次重复,形成造模标准规程(SOP)。已经被许多学者引用。以“病-证结合”流产模型为工具,进行中药干预,观察母胎界面的TH1/TH2细胞因子,以及孕激素受体(PR)在蜕膜的表达。研究发现,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具有上调母胎界面TH2细胞因子、下调TH1细胞因子表达;上调蜕膜PR表达;降低子宫内膜螺旋动脉阻力指数,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降低子宫平滑肌收缩强度等作用。也证实肾虚-黄体抑制模型和脾虚-黄体抑制模型是研究妊娠期中药药效的适用工具。“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获得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近年来,还设计了妊娠期蜕膜细胞模型和妊娠期滋养细胞模型。用于观察中药提取物对细胞生长与分泌功能的影响。
2. 创制岭南妇科四季膏方
膏方,作为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盛行于江浙沪,主要用于冬季补养疗疾,应用于每年的立冬与立春之间。岭南气候炎热潮湿,以前家庭没有冰箱,膏方难以保存。现在空调与冰箱基本普及,膏方进补亦逐渐被南方人接受。
我院从2010年开始提供制备膏方的服务,开设膏方门诊。妇科病人尤其喜欢用膏方。但每年仅使用3个月,仍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岭南暖冬居多,与江浙沪比较,岭南的季节性不强,长年气温偏高,雨水较多。过于温补,则易于“上火”;滋腻的药物,往往引起脾胃不适,大便溏薄。因此,在岭南用膏方,应具备岭南特色,适合岭南人体质,才能体现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优势。
作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的传承人,我参考父辈的用药经验,将“南药”用于膏方的配伍,替代偏于温燥的药物。如五指毛桃、千斤拔、岗稔、地稔等;又辅以行气、健脾、化湿的药物,如陈皮、砂仁、土炒白术、苍术、广藿香、布渣叶等,制约滋补类药物的滋腻。亦根据患者的体质与病证,结合季节特点,设计无胶类药物的“素膏”和无胶、无糖的“无糖素膏”。另一方面,对膏方的用药剂量也进行调整,改大剂为中剂、小剂,将一料服两个月的大剂膏方调整为一料服3周的中剂或一料服10天的小剂,可以缩短膏方的储存时间,降低费用,亦方便根据病情的变化更换新的膏方,对配方进行适当的调整。
经过两三年的摸索,已按照妇科调经、助孕、安胎、解郁、消癥、导痰、产后康复等不同情况,形成妇科养血系列膏方,实现全年可用的岭南四季膏方。给病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方便的剂型。尤其适用于月经失调、卵巢功能不全、癥瘕、不孕症和辅助生育等疑难病、慢性病的治疗,手术后的康复和预防粘连等。
传承医道,磨砺医术,培育英才,造福众坤。任重而道远。吾等将谨记前辈的教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