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阮岩教授的成才之道
阮岩教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师承全国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王德鉴教授和王士贞教授。为追求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发展,他考取了卫生部笹川医学奖学金,1998-2000年赴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冈本美孝教授,回国后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研究,现在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耳鼻咽喉用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卫计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主编,国家重点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学学科带头人;是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变应性鼻炎(鼻鼽)中医诊疗方案》、《变应性鼻炎(鼻鼽)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急喉喑(急性喉炎)》、《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慢喉喑(慢性喉炎)》撰稿人。阮岩教授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杂志和学术大会上发表,代表作在国际著名《Immunology》(排名第一)杂志上发表。主要研究方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鼻窦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为主。尤其在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16年度被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评选的“岭南名医录”收录。
回顾阮岩教授的成才之道,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自强不息,精勤不倦
学医和从事医学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事情,首先学习过程比理工科要漫长很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加上出国深造需要十多年时间,毕业从事临床工作之后,知识更新很快,还有一个做到老学到老的过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精勤不倦的精神;要经常看书学习,把理论知识用到临床实践中来,临床实践碰到的难题要从书本找到答案。除自我学习之外,多点参加学术交流,虚心向别人学习也是提高自己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阮岩教授不仅对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十分重视,他说:“医生这个职业跟别的不一样,有些专业可以闭门造车,但是医学要交流,除了极少数天才外,大部分还是要学别人,还要参考别人的经验,才能够进步。如果没有别人的指点、交流,你水平肯定有限,是闭塞的,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高更远”。
阮岩教授的研究主要从事变应性鼻炎、鼻窦炎的研究工作,他善于应用古方治疗耳鼻咽喉科疑难病,注重岭南本草在耳鼻咽喉科运用。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木治一方病,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岭南中医学里面有很多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岭南本草。我们有很多研究项目,像广东省中医强省项目,有运用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有运用中药治疗鼻窦炎的研究。别人治疗很多用西药。我们运用中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取得不错甚至更长远疗效。”
(二)良师指引,事半功倍
一代名医的养成离不开前人们的铺路和指引,有良师指引,犹如在黑暗中有明灯引路,照耀我们前进的方向。阮岩教授师承全国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王德鉴教授和王士贞教授。在王德鉴、王士贞教授的指导下,阮教授反复研修中医的经典著作,并不断把中医药知识、技术运用于临床上,最终在临床上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法方药和诊疗思路。为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跳出“井底”认识更广阔的世界,1998-2000年阮岩教授赴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留学,师从日本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冈本美孝教授。据阮岩教授回忆,冈本美孝教授是位“工作狂”,不但工作严谨、细致和认真,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留学期间,在冈本美孝教授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学术氛围浓厚,大家工作认真,拼搏向上。这种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不断激励着阮教授的成长。刘大新老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教授。他的博学儒雅、临证思维和医德医风等也对阮岩教授产生重大的影响。阮岩教授强调,正是这些令人尊敬的良师,给予无私的关怀与帮助,才能让他在医学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少走很多的弯路,在每个关卡面前迎难而上,不断进取。
(三)薪火相承,师徒相传
阮岩教授认为,中医人才培养需要传承才能不断发展和创新。目前中医文化的传播和中医人才的培养单靠校园教育是不够的,“师带徒”教育模式对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作为一名曾经的“受渔”者,他明白师承的意义和重要性。他曾说:“我们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推广“学中医学技术,无利益师带徒”活动。中医需要传承,所以我们把这个“师带徒”模式推广开来,还是为了以后,学生能正确认识中医的实质、传承中医核心观念、整合已有知识,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中医和西医有点不一样,西医是国外有,中医是中国有。特别是作为耳鼻喉科来讲,他有他的特色,我希望后面的人把中医学好,为老百姓服务,这点我是毫不含糊的。每年我们开全国学术年会我都是反复强调,如果一个学术组织后继无人,那有什么希望呢。如果学会没有青年参与,也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也是没什么活力的,所以我们反复强调这个“师承”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现在他每年带硕士、博士、博士后、专科学徒接近20人,一方面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也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办法,间接提高了自己水平。
(撰写人:方彩珊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