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某,女,6岁,因“夜眠打鼾数月余” 于2018 年5 月7 日初诊。家长代诉患儿夜眠张口呼吸,睡眠转侧不宁,时有鼻塞流涕,纳差,白天精神较差。大便偏烂,小便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查体:鼻黏膜肿胀,双下甲肿大,双中鼻道未见引流。鼻内镜示: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约70%。中医诊断:小儿鼾眠病(肺脾气虚,痰聚清窍)。西医诊断:小儿鼾症。中药治疗以补脾益肺、化痰散结为大法。方药以四君子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具体方药:辛夷5g,白芷10g,太子参15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桔梗10g, 甜叶菊1g,路路通10g,猫爪草10g,浙贝母3g,五指毛桃10g,焦山楂10广藿香10 g。共处方7剂,每日1 剂,水煎服。
2018年5月21日二诊,家长诉患儿睡眠打鼾情况明显好转,无明显张口呼吸,睡眠较前踏实,无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不适。胃纳好转,大便每两日一行,质稍硬。查体:鼻黏膜肿胀较前明显减轻,双下甲肿大,双中鼻道未见引流。处方如下:辛夷5 g,白芷10 g, 太子参15 g,茯苓10 g,白术10 g, 甘草6 g,路路通10 g,甜叶菊1 g, 广藿香10 g,猫爪草10 g,浙贝母3 g,五指毛桃10 g,
瓜蒌仁8 g。共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后随访3个月未出现鼾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
按:此患儿素体脾虚,土不生金,肺脾常不足,水液代谢失常,津聚成痰,阻塞清窍,发而为病。首诊治疗即以补脾益肺,化痰散结为大法,方以四君子汤扶正固本,辛夷白芷以芳香通窍,五指毛桃补脾益肺,予路路通增强开窍之力,猫爪草、浙贝母化痰散结,焦山楂健脾消食,予广藿香芳香开窍除涕。二诊家长代诉患儿情况明显好转,故守方续服,去桔梗、山楂,加
瓜蒌仁,既增强化痰散结之功,又能润肠通便。针对小儿肺脾不足的特点,阮岩教授治疗小儿鼾眠病时重点放在调理肺脾上,重视整体,固护正气,兼顾治理痰瘀。阮岩教授治疗小儿鼾眠病依据“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思路,临床取效显著,甚至可使部分患儿免受手术之苦,其疗法具有简便、价廉、效著的优势,值得推广。
2 患儿黄某5岁,因“反复鼻塞、流浊涕2年余”于2019年8月15日初诊。家长代诉:患儿于2年前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未及时治疗,此后每遇天气变化则发作(1月约发作1-2次)。此次发作缘3日前感受风寒后出现诸证。当下见精神可,双侧鼻塞,黄色浊涕多,时有鼻涕倒流入口,常欲清嗓。纳差,眠一般,小便调,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数。查体:双侧鼻粘膜稍肿胀,双侧中鼻道见黄色引流,咽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增生。中医诊断:儿童鼻渊病。中医辨证:肺脾气虚、痰聚清窍证。西医诊断:儿童鼻窦炎。治则治法:补脾益肺,健脾化痰。处方用药:太子参15g,白术5 g,茯苓8 g,甘草5g,五指毛桃15g,辛夷5 g,白芷5 g,薄荷5g(后下),桑白皮10g,炙麻黄4g,荆芥5g, 路路通10 g ,毛冬青5g,稻芽15g,广藿香 5 g,甜叶菊1 g。共处方 7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煎服方法:去外包装后加入两小碗水浸泡药材20分钟,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再煎10分钟,再加入薄荷煎3分钟。
2019年8月22 日二诊,家长诉患儿鼻塞症状消失,流涕症状明显减轻,大便亦通,故去路路通,续服7剂,嘱自行鼻部按摩,后患儿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月无复发。
按:缘患儿素体脾虚复受外邪侵袭,致肺宣肃失职,肺脾两虚,痰湿内生。方中四君子汤合五指毛桃补肺脾之虚,稻芽健脾消食。白芷、薄荷等升肝阳,辛夷、路路通辛温通窍。病久出现瘀、热之象以毛冬青、广藿香以解之。荆芥、炙麻黄宣肺郁,桑白皮宣肺化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宣通,则不用通便药而大便自畅。诸药合用,共取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