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吴伟教授简介
    • 吴伟工作室简介
  •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
    • 经验方
    • 养心闾
    • 临床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 学术成就
    • 学术专著
    • 立项课题
    • 主编教材
    • 研制制剂/发明专利
    • 科研奖项
    • 学会任职
  • 名医风采
    • 个人剪影
    • 媒体报道
    • 生活逸事
  •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
  • 经验方
  • 养心闾
  • 临床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首页 > 名医研究 > 养心闾
什么是心脏起搏器?
—— 医学指导/吴伟教授 文/心血管科:褚庆民副主任医师、林晋海研究生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6日 17:13:48

起搏器:心脏的“人工电源”

在上一期推文中,我们讲了心跳慢了怎么办。我们将心脏比作“两室两厅”的房子。在这一期,我们设想,如果房子总开关经常“跳闸”失灵(心动过缓),那能不能在人体中附加一个电源维持供电(心跳)?

在这样的想法下,人工心脏起搏器诞生了。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由电池供能、植入体内的电子仪器。它由发生器和导线组成。一方面,起搏器感知“总闸”是否正常运行,如正常则保持静默;另一方面,在发现“总闸”失灵时,起搏器发出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其收缩、舒张以完成泵血,维持心功能(图 1)。


图 1 2022年7月6日,我院心血管科完成雅培起搏器PM2182(MRI兼容3.0T)安装(全国第5台)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起搏器的认知以及起搏器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均严重不足。

据报道,我国现有心动过缓患者逾500万,每年新增约50万。我国每年有54万人心源性猝死,即每天约有1500人因此去世。我国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与美国接近,但美国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数量为近1000台/百万人口,而我国仅为55台/百万人口。尽管我国起搏器的植入量逐年增加(图 2),但仅占患者人数的3%-5%;每年新增的起搏器适应证患者中更是仅有2%得到器械治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使用量而言,我国冠脉支架植入量(例数)已位居全球前三,而心脏起搏器则在全球倒数行列。因此,起搏器相关知识亟待推广、传播。



图 2我国起搏器年植入量呈增加趋势,但仍远低于患者人数


安装起搏器,会影响正常生活吗?

起搏器安装属于微创手术,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已十分成熟。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起搏技术飞跃发展,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创伤少、寿命长及抗核磁等多种优势。现代起搏器还在心衰治疗、猝死预防方面取得了飞跃进步,如DDDR电极植入起搏部位改良(图 3)、心室起搏再同步化(CRT-D)、具有体内除颤功能的起搏器(ICD)等(图 4)。近年来,医学界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起搏方式——无导线起搏(图 5)。

一般来说,植入心脏起搏器不影响日常生活。当前起搏器制造甚至以让患者“忘了”自己有心脏病为目标。


图 3我院心血管科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图 4 ICD植入术



图 5无导线起搏植入技术:(左)植入中,(右)植入后


那么,安装了起搏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围手术期观察术口。术后卧床休息,观察伤口是否渗血。

2基础心脏病治疗。安装起搏器的人群大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而起搏器并不能治疗心脏原发疾病,因此患者同样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心力衰竭等,仍须坚持相应的治疗方案。

3定期随访。定期到专科门诊接受起搏器随访检查,注意带起搏器识别卡。一般而言,在术后第1/3/6/12月进行随访,此后根据情况,每年随访1次。

4避免磁场干扰。由于部分起搏器的工作受磁场干扰,因此应先确认是否可耐受核磁共振检查。对于植入抗核磁起搏器的人群,在磁共振检查前应通过程控调整工作模式。此外,尽量避免磁铁或手机靠近起搏器,通话时用对侧手,使手机与起搏器的距离>15cm。

5避免挤压、冲击。不要挤压、触碰起搏器装置,尽量避免打击、撞击及可导致剧烈碰撞的运动。开车时,避免安全带压迫起搏器,可垫一个垫子以分散压力。日常生活中,避免用起搏器植入侧的手臂负重。

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第1周,植入侧的手臂避免高举过头或剧烈活动。

植入后的3个月内,植入侧的手臂避免剧烈活动;3个月后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图 6)。

6出行安检。一般安检不影响起搏器工作,但起搏器会影响安检通过,因此须事先向安检人员说明并出示起搏器植入卡或疾病诊断证明。


图 6一起搏器术后患者并发“肩周炎”,医生指导患者做手臂“爬墙运动”


结语

起搏器植入是当前心动过缓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挽救生命,改善生存质量。然而,当前人们对心脏起搏器植入的认知率、我国起搏器的人均植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必须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国民认识,使高危的慢心率患者免于死亡。对于起搏器术后的患者,要注意6大事项。正是:心脉迟漏易晕厥,妙手起搏醒心神!


参考文献:

[1]Baine WB, Yu W, Weis KA. Trends and outcomes in the hospitalization of older Americans for cardiac conduction disorders or arrhythmias, 1991-1998. J Am Geriatr Soc. 2001;49(6):763-770. doi:10.1046/j.1532-5415.2001.49153.x

[2]Jensen PN, Gronroos NN, Chen LY, et al. 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sick sinus syndrom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4;64(6):531-538. doi:10.1016/j.jacc.2014.03.056

[3]Daley WR, Kaczmarek RG. The epidemiology of cardiac pacemakers in the older US population. J Am Geriatr Soc. 1998;46(8):1016-1019. doi:10.1111/j.1532-5415.1998.tb02760.x

[4]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陈伟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3):209-220.



专家简介:


吴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主要学术继承人之一。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3部教材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岭南名医门诊,门诊南楼4楼7室),周三下午(普通门诊,门诊楼4楼5室)。



作者简介:


褚庆民,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主攻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方向。本科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等进修学习电生理技术。2014年参加全国青年医师"高血压知识大赛"并获得第一名,并因此而获邀参加欧洲心血管病年会。2020年在我院率先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双心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21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百篇优秀论文”称号。主持并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1项及医院创新强院课题1项,发表SCI及核心论文26篇。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室性早搏及复杂室上性心动过速)、冠心病、心力衰竭、顽固性高血压;起搏与电生理消融技术,食道调搏技术,左心耳封堵术。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周日上午(心血管科门诊、房颤门诊,门诊四楼5号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