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吴伟教授简介
    • 吴伟工作室简介
  •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
    • 经验方
    • 养心闾
    • 临床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 学术成就
    • 学术专著
    • 立项课题
    • 主编教材
    • 研制制剂/发明专利
    • 科研奖项
    • 学会任职
  • 名医风采
    • 个人剪影
    • 媒体报道
    • 生活逸事
  •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
  • 经验方
  • 养心闾
  • 临床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首页 > 名医研究 > 养心闾
泰利,走夹唔唞!高温卷土重来,当心“阳邪”中暑
—— 医学指导/吴伟教授 文/心血管科:褚庆民副主任医师 林智超、徐荣霖、闫梦元研究生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9日 07:19:36

夏日炎炎,酷暑逼人,尤其近日台风“泰利”登陆前,甚至出现了38-40℃的高温天气,应证了中医学“热极生风”的理论。从自然界来看,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地球表面的海洋上空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从人体医学来看,外界持续炎热,加上人们劳动或运动产热,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能力,导致人体体温升高,汗出过多,血容量丢失,出现低血压,心率快,神志昏厥,四肢抽搐等,人体也会发生类似“风动”的症状。难怪一些朋友感叹:近期“热死人了!快中暑了!”真的会“热”死人吗?普通人群,尤其心血管病患者应该注意什么?。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暑可以用来描述从轻微症状如热疹、热痉挛等到致命性热射病等一系列广泛的疾病。狭义的中暑以机体失代偿后体温升高、严重脱水为特征,包括热衰竭和热射病。

中暑,中医亦称“中暍”“伤暑”等。

中暑的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中暑的病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产热增加

在高温、高湿、不透风或强热辐射下,长时间从事剧烈活动,机体热量产生增加。

(2)周围环境温度上升

环境温度升高时,尤其地表温度或工作环境温度超过人体的温度,一些易感人群,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不能对自身体温进行良好的调节,身体从环境当中获得热量增多。

(3)散热障碍

出汗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心血管功能下降;服用影响排汗的药物等。

中医学认为,中暑由外感暑热之邪、内因正气不足而成。夏季暑气当令,暑热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暑热之邪极易乘机侵入人体,传变迅速,直入气分可导致津气耗伤,甚或出现津伤、气脱、神伤的危重证候。如暑热未及时清解,极易迅速内传或直入心营,导致气营(血)两燔、痰热闭窍、生痰动风等严重病变。出现发热、乏力、汗出、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头痛,甚至口鼻及皮下出血、晕厥、昏迷、抽搐等症候。

中暑的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度中暑  除了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  即热射病。

包括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①经典型热射病:致热源主要来自外部环境,一般为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被发现, 1~2d症状加重, 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 体温升高达40~42℃, 常伴有大小便失禁、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表现。②劳力型热射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如军训)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突感全身不适, 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 出现谵妄、意识水平下降和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表现。

中暑的预防

(1)补充水分。高温天气下,要保持液体的摄入,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运动或进行体力劳动时,应多饮水。剧烈运动,一小时需因人而异,补充500-1000ml的液体。此外,饮水宜少量多次,不宜一次暴饮。饮水的温度最好常温水为宜,或为了解渴,可以喝8-12℃的冰水。补水的同时也要重视盐类的补充,可以酌加少许食盐;也可适当选择含有钠、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饮料饮用。

(2)合理饮食。夏日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不宜高脂、荤腥、冰冷、辛辣饮食。常服清暑饮品,如西瓜汁、橙汁、苹果汁、海带绿豆汤、王老吉、夏桑菊、邓老凉茶、广东凉茶等饮料。

(3)做好避暑防护。户外活动时,选穿浅色、透气的衣物,选择在清晨或黄昏时从事户外劳动或健身运动。避免高温环境下劳作,如必须参加高温环境下高强度的劳动,劳动者必须间歇劳作;定时到阴凉处适当休息并补充水分;缩短劳动时间或轮岗上班。通过开启空调,适当降低室内温度。对于老人、小孩、患有心血管病及慢性基础病的人群,高温天气下应加强看护。

(4)可适当服用具有清热解暑、益气养阴功效的中成药。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丸)、生脉口服液、清暑益气汤、夏桑菊颗粒、广东凉茶颗粒、沙溪凉茶颗粒等。

心血管病患者重点防暑

在夏季,心脑血管病人的病情一般趋向平稳,要比在寒冷的冬天安全些,但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因此就麻痹大意,放松警惕。酷暑季节由于人体大量排汗,水分丢失多,使血液浓缩,黏度上升,血液循环障碍,容易诱发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天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保健注意事项:①昼长夜短,起居有时:心脑血管病人早晨不宜过早起床,中午要适当休息,以补充睡眠不足,保障睡眠。在炎热夏季一定要安排适当时间午睡,即使是短暂小憩,也会使身体得到舒缓,身体组织缺氧状态得以改善。②清淡饮食、注意补水:夏季人们食欲下降,多吃一些新鲜疏菜,水果、黑木耳、豆制品等,可适当吃一些瘦肉、鱼类,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食物。患者要多喝常温(凉)开水,及时补充水分,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最好在睡前半小时、半夜醒来及清晨起床后都喝一些水。如有条件可常喝如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荷叶茶等饮料,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标准以每日1500-2000毫升尿为准。如每天只排几百至1000毫升尿,说明饮水不足。千万不要怕拉尿而不喝水。③动静结合、稳定情绪:运动应在早晚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活动强度要适量,时间不宜太长,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发作;天气炎热,容易使人过分情绪激动、紧张。人们大喜大悲大怒时,由于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可使小动脉血管异常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增强,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④降温防暑、均衡膳食:心脑血管功能对气温变化最为敏感,气温的骤然升高或降低,都会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当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较大时,应减少户外活动。在室外活动或劳动时应戴遮阳帽、戴墨镜,并备足水,防止因周围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而使得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缺血而诱发心绞痛。当天气闷热时,室内可以开启空调,但度数不要太低,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以25-26℃左右为宜。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夏季膳食问题上一定要荤素搭配,兼“好色”(天然植物色素),各种颜色的蔬果、食物、饮料:红黄绿白黑通吃最好。如,红是指红葡萄酒,每日饮50-100毫升,有助于预防冠心病。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红薯、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能减轻动脉硬化。绿指绿叶蔬菜。白指燕麦粉、燕麦片,每日50克。黑指黑芝麻、黑豆。⑤心血管病患者,注意监测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利尿剂等用药。慎防汗出过多,加上血管扩张降压药、利尿降压等,导致低血压、晕厥,引发心血管事件。

结语

人们应当了解中暑及预防。因为中暑症状轻重不一,重者可危及生命。高温天气下,要通过保持水分摄入、饮食保健、做好防晒防高温保护、适当服用中成药或中药。警惕中暑症状,做到早预防、早处理。重症中暑,需要呼叫120或护送医院急诊科急救处理。

 

参考文献:

[1]徐光勋,张胜男,姚卫海.中暑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22,41(08):862-864.DOI:10.16025/j.1674-1307.2022.08.009.

[2]刘树元,宋景春,毛汉丁等.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03):181-196.

专家简介: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36年,传承国医大师邓老“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论,倡导辨病为先,“病-理-法-方-药”诊疗程式。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等4部教材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岭南名医门诊,门诊南楼4楼7室),周三下午(普通门诊,门诊楼4楼5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