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某,男 ,80岁,2013年 9月 27日 初诊。
主诉:气短,乏力加重1周。
病史:2013.9.5-2013.9.12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出院诊断:左心衰竭(急性);多个心瓣膜疾病(重度二尖瓣前叶脱垂及小腱索断裂,中度三尖瓣返流,中度肺高压);肺部感染;高血压。出院后坚持服药治疗:坎地沙坦,复方卡托普利片,呋塞米(1片 q3d),万爽力,氯吡格雷片,泮托拉唑钠,门冬氨酸钾镁片,氟伐他丁钠,血滞通。现精神欠佳,喜睡,气短乏力,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下肢浮肿,纳呆,眠可,大便2-3天1次,偏干,小便调。BP100/62mmHg,HR72bpm,二尖瓣区、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3/6级。双肺未闻及罗音。舌淡暗略胖苔薄脉细滑。
中医诊断(病名及证型):心衰病(气阳两虚,血瘀痰结)
西医诊断:心力衰竭;多个心瓣膜疾病(重度二尖瓣前叶脱垂及小腱索断裂,中度三尖瓣返流,中度肺高压);高血压
处方:黄芪2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0克,党参25克,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毛冬青30克,鸡内金10克,枳实15克
心阳片
二诊:2013年10月 14日
精神好转,无气短等,纳眠可,二便调,口干。自测BP120-130/60-70mmHg,舌淡瘀点苔黄,脉细滑。BP140/76,HR72bpm
处方:效不更方。
之后随诊1年,主方为:黄芪3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茯苓15克,党参25克,桂枝10克,毛冬青30克,枳实10克,菟丝子10克,红丝线30克,益母草15克。随症加减治疗,病情稳定,精神好转,无明显气短乏力,纳眠二便调。予心阳片继续调治。
按语: 冼师带领的研究团队根据“心衰病”病机和证型研究成果,提炼出基本治法为“益气活血利水”,具体治法为“益气养阴活血利水”和“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形成了中医治疗“心衰病”的一套简便可行的综合方案。
本案的主方正是体现了以上的理法,以益气活血利水为大法,偏于阳虚则加用了温阳药。方中含有仲景的苓桂术甘汤和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之义,还结合运用了毛冬青、红丝线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