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绍祥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工作30余年,在很多疾病的诊治中有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心衰、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诊治及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证治经验。现简要总结如下。
(1)治心衰先辨阴阳,再辨气瘀水毒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及危重阶段,冼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气虚基础上,出现的气郁血瘀水停毒盛,但在病情过程中存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故在临证时主张“先辨阴阳,再辨气瘀水毒”,即先辨明以气阳虚寒盛为主还是以气阴虚有热为主,再辨气郁、血瘀、水停、毒邪的轻重。治疗上,气阳虚为主者,多以附子理苓汤、丹参饮合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气阴虚为主者,多以生脉散、血府逐瘀汤合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对急性加重者,多认为是在前病机基础上,表现为毒盛,在重用补气温阳及补气养阴药前提下,视瘀毒、水毒之偏盛而选择不同的药物。如在治疗慢性心衰时常使用心衰基础方暖心方:红参、毛冬青、桂枝,若气虚明显多加黄芪,阳虚明显则多合用附子、干姜,阴虚明显则加麦冬、五味子、黄精等;气郁者多合用四逆散,血瘀者多合桃红四物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若成瘀毒者,则合抵当丸之属;若水饮明显则合用木防己汤、五苓散等,若已成水毒则用甘遂、京大戟、芫花等。相关经验方已制成院内制剂“心阴片”和“心阳片”等。
(2)冠心病从痰瘀论治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病”范畴,仲景对此病早有“阳微阴弦”之立法,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冼教授认为仲景所述之阴弦是指痰浊之阴邪,尤其结合岭南患者体质多痰多湿之特点,并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冠心病患者在很多时候会存在“痰瘀互结”病机,治疗上力主化痰泄浊,通利脉道,临证与活血化瘀方药相结合,多获良效,效果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治疗。临证实践中他根据辨证,常用化痰泄浊合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冠心病,取得较好疗效。化痰代表方主要有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小陷胸汤、藿朴夏苓汤等,常用药物有瓜蒌、法夏、竹茹、郁金、陈皮、茯苓、石菖蒲、茯苓、枳实等。活血化瘀方主要有桃红四物汤、丹参饮、血府逐瘀汤、失笑散、桂枝茯苓丸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牡丹皮、生地黄、当归、生大黄、毛冬青、益母草、三菱、莪术、水蛭、地龙等。
(3)治疗高血压的“六降”法
冼教授认为高血压的病机主要在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气机不得沉降引起。通过多年临证总结出治疗高血压“六降”法,包括“潜降”、“清降”、“通降”、“和降”、“滋降”、“温降”六法。
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目赤口苦、胁胀、便干、溺赤等肝阳上亢者,宜用“潜降法”平肝潜阳,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若表现为头目昏眩、口干口苦、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等痰火上扰者,则以“清降”法,清热化痰降火,以加味温胆汤为主治疗;若头晕头胀、眉棱骨痛甚、口干引饮、便秘、舌黄等,常以“通降法”,通腑泻热降火,常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白芷等治疗;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虚寒则痰湿内盛,清阳不盛而浊阴不降,故可见头晕错蒙、呕恶纳差、舌苔厚腻等表现,当治以“和降”法,和脾胃而降痰浊,常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若表现为头晕、头痛绵绵、头重脚轻、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暗红少苔、脉沉细等,是肝肾阴虚、虚火上攻,当以“滋降”法,滋补肝肾、养阴降火,多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治疗;有久病年老者,肾精不足,肾阳亏虚,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冷痛、畏寒肢凉、脉沉微者,是肾阳不足、虚阳上扰,当治以“温降”法,温肾敛阳,多以八味肾气丸为主治疗。
(4)补肾健脾化浊法治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控制血脂是预防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冼绍祥教授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生活习惯关系密切,认为其发生的关键为脾肾亏虚,而多食肥甘、少动懒行、起居无节等是其诱发因素。脾虚不运则易生痰湿,肾精不足则相火不旺,更使脾运迟滞。久食肥甘则食不化精微而生痰浊,少动懒行则脾气更不得运,起居无节则易耗伤肾精,久之则成脾肾两虚、痰浊内盛之证。在治疗上,冼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降脂经验方,主要药物包括黄芪、枸杞子、红曲、郁金等。若痰饮重可合泽泻汤,若痰浊郁久生热则可合大黄、胆南星等,并以其经验方制成方便服用的袋泡茶,用于临床取得很好疗效。
(5)“心病”必用“心”药医
冼教授认为“心”的生理功能包含“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两个方面,二者皆为“心用”部分。心脑血管疾病除“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外,也多有“心主神明”功能失用,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双心”医学模式十分吻合。“心主神明”与情志关系密切,冼教授认为心脑血管病常因“情志过极”而发,因“情志不舒”而迁延,亦因“情志不遂”而难治。临床中强调治心病当先治“心”,四诊必先诊情志,观其神色、问其喜恶,治疗必先调情志,强调七情调畅对疾病的重要性。基于五脏相关理论,他注重心肝同治,调肝疏肝以养心护心。临证时若患者已经有较明显的情志或躯体症状,如善忧郁、喜悲伤、常焦虑、失眠、多梦、心悸等,必先以调畅情志药物为主治疗,如临床常用温胆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