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绍祥主任中医师长期潜心于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悬壶岭南,孜孜不倦。他通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古典医籍,并对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医著反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临证得到欧明、刘亦选、赵立诚等名师的悉心指导,长年侍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认真研读名师医论、医话和经验方,博采众长,结合个人临床实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冼绍祥教授主要学术思想及思辨特点归纳如下:
(1)治病必求于本,辨证务求精确
学术上,他认为古代经典医著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金元明清各家学说则是在经典医著上的继承和发展。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精髓,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而辨证之关键,在于掌握疾病的性质及临床演变规律,使立方下药、有的放矢。他在治病过程中,时常体现出熔伤寒、温病于一炉,集各家之长而活用,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风格。临证辨治,他十分注重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他说:凡病之起,必有其因。《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求本,既包括探索人体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求其阴阳盛衰之偏颇,也包括追究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求其发病起源之由来。他在审因辨治方面思路开阔,善于采用寻根探源、证因合参的方法审明标本,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证治,更有其独到之处。
(2)心脉同治理论
冼绍祥教授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出了“心脉同治”理论。该理论认为:从结构上理解,心与脉管及脉管中的血液紧密相连,即“心脉相连”;从功能上而言,心之功能与血脉功能息息相关,表现在:一方面心气强盛,不仅协调着心脏的正常搏动,更推动、温煦血脉运行,使血脉通利,血液得以洒陈于六腑,灌注于四肢百骸,外则表现为脉来有力,有律有节,生生不息。另一方面,血液充实、脉管滑利则有利于心主血脉功能发挥正常。若心功受损心气亏虚,可致脉道异常,脉道异常反过来又可影响心之功能,损及心气,故心脉同病在心血管疾病相当常见。临证治疗心病,当取之于脉,以脉测心,心脉同治。例如高血压的治疗,冼绍祥教授认为其病机多为气机升降失常致气血壅滞,脉道不利。气机壅滞,早期可致心气郁滞,气道失宣,日久更可致心气受伐,致心气亏虚。因此,根据“心脉同治”的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早期即参合活血化瘀、行气宣痹之法,疏通心脉,气血相合而不逆乱,血压得平,心亦自安,此即调心调脉之降压法。冠心病更是“心”与“脉”同病,当“心脉同治”,其治心当以养心为先,养心包括养心气、养心血、养心阴、养心阳以治其本,治脉当以活血通络以治其标,临证对于气虚心血瘀阻证,选用补阳还五汤,气虚甚,重用黄芪等补心气,加龙眼肉等养心血,再配伍活血通络之品如鸡血藤、地鳖虫、地龙、水蛭、蜈蚣等;气滞心血瘀阻证,选用血府逐瘀汤合金铃子散,血瘀甚,加甘松、素馨花、木香、降香、檀香等以行气活血(气行则血行)。对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冼绍祥教授同样认为其病机涉及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瘀血痰饮阻于脉络为患,同样提倡“心”“脉”同治,临床取得很好的效果。他提出“心脉同治”的意义在于:(1)以心度脉,以脉测心、心脉测证,有利用将心体心用与脉搏结合,提高辨证诊断的准确性;(2)心血管疾病多为“心脉同病”,临证可通过治心以治脉,亦可通过治脉以治心,心脉同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3)心血瘀阻论
与众多医家一样,冼绍祥教授认为瘀血病机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的关键病机和核心病机,贯穿心血管疾病病程的始终,为此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了“心血瘀阻”的证治理论。该理论核心思想为:心血管疾病的病位在心及脉络(含心之脉络及周身脉络),病机主要瘀血阻滞。瘀血产生的原因责于元气亏损、或寒凝、或气滞、或痰阻等。临证他很注重对心血瘀阻证的辨证及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心血瘀阻证治经验。此外,对于一些并无外在瘀血症候及舌脉表现的“心血瘀阻”证,临床辨证时有歧见,他提倡将中医辨证与现代科学方法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进行辨证。他很早开展“心血瘀阻证诊断客观化及其本质的研究”,通过多年研究探讨“心血瘀阻”证的证候本质,建立了“心血瘀阻证宏观和微观标准”,以期提高“心血瘀阻证”的辨证准确性。在治疗方面,注重不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如活血化瘀、活血通络、活血解毒、益气活血、养阴活血、破血逐瘀等,对于心之脉络瘀阻者,善用归于心经的活血化瘀药以引经直达病所,对于络脉瘀阻者,善用搜风通络及活血通络药。对于心血管急危重症,如瘀血病机明显,则用峻用破血逐瘀散结之法,以达速效强效。对于缓解期或慢性期心系疾病,他认为“久病慢病勿忘络瘀”,仍然提倡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4)痰湿致病论
受“三因制宜”传统中医理论及岭南医学流派名医名师如邓铁涛教授、刘亦选教授、赵立诚教授等学术思想的影响,冼绍祥教授特别注重“痰湿”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他提出了“痰湿致病”理论,认为岭南地区气候潮湿,易困湿生痰,岭南疾病多痰多湿,心血管疾病尤是如此。因此在临证时特别喜用化痰祛湿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如临床治疗冠心病擅用温胆汤系列,如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加参温胆汤加减辨治;对于高血压之眩晕、头痛,擅用“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等加减化裁;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兼痰湿水饮泛滥者,喜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加减化裁运用。结合临床实践他在温胆汤基础上化栽形成医院制剂“温胆片”([98]穗卫医制(省)字第A-294号),已经在医院使用已有近20年,因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安全性和依从性良好,价格便宜,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累计销售累计高达100万余瓶,目前正在进行中药新药开发工作,于2016年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5)上工治未病,心病防治优选膏方
冼绍祥教授认为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有时发病急骤且凶险,但大多是建立在慢性疾病的基础上,所以“治未病”理念应贯穿于心病治疗的全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工作压力等,使很多人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之下,而且一些患者已经出现血脂、血压、尿酸等升高,这时如果不积极进行干预,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缓解期,更应该辨证进行调治,做到“瘥后防复”,这是防止病情复发加重的关键。他倡导将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贯穿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
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冼教授提倡应用中医膏方。膏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古代医家与百姓的喜爱,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膏方文化,它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冼绍祥教授认为,中医膏方不仅可以用于养生,同样也可以用于防病治病,他通过举办“岭南膏方节”和“膏方论坛”等途径,率先在我省提倡推广膏方应用以防治各种疾病,大力推广岭南膏方在养生保健及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岭南地区因此也掀起了一股服用膏方的热潮。当然,与养生性质的膏方有所区别的是,他认为治病膏方不宜一味进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膏方应在补益气血、健脾益肾法等的基础上,兼顾化痰、祛湿、活血、通络之法,以达标本兼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