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奇教授,1969年8月生于福建政和。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国家药典委员会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在中医药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包括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课题23项,获得了2项中药新药临床批件和11项专利,被授予“中国药学会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十六届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奖突出成就奖”等称号,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杨忠奇教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带队驰援武汉,制定并实施了多项中医药治疗方案,为患者的临床救治和中医药在抗疫中的应用做出了关键贡献。
杨忠奇教授的学术道路承载着岭南学派的深厚渊源,这源于他的导师赵立诚教授的传承。赵立诚教授,广东省台山市人,广东省名中医,是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得意门生。邓老作为中医药界的泰斗,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创新五脏相关理论学说,开岭南医学流派研究先河,并强调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弘扬了中医药的传统和创新。赵立诚教授继承了邓老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和脾胃病方面深有造诣,崇尚“治病求本”和“四季脾旺不易受邪”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杨忠奇教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在中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杨忠奇教授还深受岭南刘氏内科学派的影响与指导。他的另一位导师刘亦选教授,是岭南刘氏内科流派创立人刘赤选教授的后人。岭南刘氏内科学派以其独特的温病学说和创新的临床教学方法闻名,其理论将寒、风、暑、湿、燥等因素融入治疗框架,并提出夹痰水、夹食滞、夹气郁、夹血瘀等病理分类。这一学派开创了“温病兼夹”的概念,在岭南地区广受推崇。杨忠奇教授通过在刘亦选教授门下的学习与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岭南刘氏内科学派精髓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研究,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等领域,为岭南刘氏内科学派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显著贡献。
杨忠奇教授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于临证实践中不断理解与领悟邓老、赵立诚教授和刘氏内科学派的经验和理论,灵活以纯正中医思维,指导纯正中医药治疗。继承于中医理论,立足于临床疗效,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在中医理论视域下创新和发展中医药,提出多种针对心悸、胸闷、气短、失眠、眩晕、水肿等症状的治疗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杨忠奇教授提出了中药“人用经验”理论,指出中药人用经验是具有规律性和可重复性的关于中医临床诊疗认识的总结。他强调,“人用经验”不仅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中药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标准之一。他构建中药人用经验技术体系,对体系的内涵外延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形成一系列相关技术文件、专家共识和学术论文,有力推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审评技术体系的建设。杨忠奇教授关于“人用经验”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被国家药监局采纳,并在中药注册审评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忠奇教授的工作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提升。杨忠奇教授的学术之路,既是对邓老、赵立诚教授以及岭南刘氏内科学派学术思想的传承,也是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