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诉近1年余反复出现胸闷气喘,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步行500米以上需歇息,于2023年11月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II级)、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规律服用硫酸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尚可,胸闷气喘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平时易疲倦乏力,胆怯易惊,偶有心悸、胸闷痛,无双下肢水肿,夜间可平卧,胃纳可,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病史。
体格检查:神清,面色偏暗,未闻及心脏杂音。血压142/74mmHg,心率63bpm。
舌脉:舌淡暗,有裂纹,苔薄腻而干,脉弱。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病
证型:气阴两虚证
西医诊断: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II级) 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
治法:益气养阴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减。
初诊:(2023年12月19日)
具体方药:红参10g,黄芪20g,五指毛桃30g,白术15g,陈皮6g,甘草6g,当归10g,广升麻10g,北柴胡10g,防风10g,五味子5g,石斛10g,玉竹10g,麦冬10g,红丝线10g。
共14剂,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水煎煮为250-3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
复诊:(2024年1月15日)诉服药后胸闷气喘症状较前缓解,现口干,偶有咳痰。舌淡红苔稍厚,脉沉细。
具体方药:红参10g,五指毛桃30g,白术15g,陈皮6g,甘草6g,广升麻10g,北柴胡10g,防风10g,五味子5g,石斛10g,玉竹10g,麦冬10g,红丝线10g,葛根15g,瓜蒌皮10g。
共14剂,每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水煎煮为250-3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
按: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杨忠奇教授认为胸痹心痛初期可见“短气不足以息”而未见胸痛,证型属本虚标实,或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或以痰饮、气滞、血瘀为主。老年人脾肾亏虚,气易虚、易滞,血易瘀,加之饮食不节,过劳或过逸,痰浊内积,故多见动脉硬化、动脉斑块、血栓形成等,累及心脏冠状动脉,则胸中或痛或闷,心功能下降,运动耐量较差。 此患者为老年女性,以胸闷气喘、运动耐量减少为主要症状,伴疲劳、胆怯、心悸等心气虚之征;面色偏暗,舌淡暗,脉弱,是气虚血滞之候;舌中有裂纹,苔薄腻而干,是气虚而痰结,伴有阴虚,津不上承而口干;属因虚致实,心气不足,痰结心胸,故见胸闷气喘,胆怯易惊,心悸,气阴两虚之证,治以益气养阴之法,拟方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减。
杨忠奇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病主张辨识病机,通补兼施,择善而用。方中黄芪为君,为补气提升要药;五指毛桃又称“南芪”补气而不燥;红参、甘草补中气以治喘而气短;白术、陈皮健脾行气,补而不滞;升麻、柴胡引胃中清气向上,脾虚血减,心无所养而胆怯易惊;当归佐而和之。气虚先乘脾,其次肺气受邪,加防风取玉屏风散之意。阴虚之候,生脉散补元气不足,以五味子敛阴安神,麦冬、玉竹、石斛滋肺脾之阴,配人参共奏益气养阴之功。红丝线有降压之效。二诊,恐燥伤阴去黄芪,血色改善去当归,加葛根生津升胃气上行以润之,见咳痰加瓜蒌皮化痰宽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