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某,女,58岁,患者诉4年前出现心悸不适,每日持续6-10h,偶发作性加重,持续10min,完善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早5000余个/24h,近20余天较前加重,伴偶有胸闷。平素易心情急躁,手足心出汗,口干不欲饮,偶有腹胀,纳眠可,二便可。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现规律服用替米沙坦0.5# qd po,血压控制尚可。高脂血症病史,未服药。
体格检查:神清,偏瘦。血压137/89mmHg。
舌脉:舌淡暗,少苔。
中医诊断:心悸病
证型:阴虚证
西医诊断:室性期前收缩
治法:滋阴潜阳,宁心安神
处方:养阴方(麦味地黄丸加减)
初诊(2023年9月28日)
具体方药:熟地黄30g,山药30g,茯苓15g,牡丹皮15g,泽泻15g,酒萸肉20g,麦冬15g,五味子15g,玉竹15g,黄连10g,合欢皮15g,炙甘草10g,炒酸枣仁30g,珍珠母(先煎)20g,煅磁石(先煎)30g,燀桃仁10g,海螵蛸10g
共14剂,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水煎煮为250-300ml,分两次温服。
二诊(2023年10月12日)诉服药后心悸初有好转但仍有发作,现偶有胸闷,近2日疲乏气短,上腹部胀闷、恶心。舌苔较前增厚而白。故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具体方药:红参片10g,黄芪20g,白术15g,甘草片6g,当归10g,陈皮6g,广升麻10g,柴胡10g,甘松6g,炒酸枣仁15g,海螵蛸10g,珍珠母(先煎)20g,煅磁石(先煎)30g,素馨花10g,木香(后下)6g
共14剂,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水煎煮为250-300ml,分两次温服。
三诊(2023年10月26日)患者诉服药后心悸症状改善欠佳,出汗多,全身乏力,偶有气反酸,眠可,2023年10月18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动志心电图示室早12306个/24h,部分成对出现及二联律。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末56mm。故再改为滋阴潜阳,行气安神为法。
具体方药:玉竹10g,石斛10g,麦冬10g,生地15g,海螵蛸10g,素馨花10g,柴胡10g,黄连5g,麸炒枳壳10g,葛根15g,龙骨(先煎)15g,牡蛎(先煎)30g,柏子仁10g
共14剂,日一剂,煎煮两次,每次水煎煮为250-300ml,分两次温服。
四诊(2023年11月23日)患者诉服药后心悸症状较前减轻,每日持续时间减少,发作次数减少,汗出减少。前方加五味子5g,甘松6g。后随诊治法同前,症状逐渐减轻。
按:室早最主要的症状即为心悸、胸闷,常见于女性,常与焦虑、急躁的情志状态并发。杨忠奇教授认为此类疾病可行射频消融术,目前技术成熟,根治率高,但患者接受度不高,故可选择疗效好、创伤性小的中医药治疗。在杨忠奇教授临证中,此类疾病实多痰湿、气滞,虚多阴虚。仲景最早提出“叉手自冒心”、“脉结代,心动悸”等心悸的表现,主要以心阳耗散、心阴不足或水气凌心为病机,代表方有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现代人饮食不节,加之岭南地区湿热,多有痰湿作祟,或精神压力大,肝郁气滞,又或作息不规律,耗气伤阴,总之心悸病之痰湿、气滞、阴虚证较为常见。
此案患者心悸胸闷,平素易心情急躁,手足心出汗,口干不欲饮,偶有腹胀,舌淡暗,少苔,主证以心脾阴虚为主,心阴虚可见心情易急、手足心出汗,从而导致的血脉凝涩亦是其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因;伤及脾胃之阴,可见口干不欲饮、腹胀等症,心脾之阴常互资互用,相互损益,故滋阴应入中上二焦。杨忠奇教授常用自拟养阴方,组成为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酒萸肉,麦冬,五味子,玉竹,黄连,首乌藤,合欢皮,延胡索,炙甘草,酸枣仁,方中以经典“三补三泻”为底,滋而不腻,加归心、肺、胃经的麦冬、玉竹,收敛安神之五味子,养血安神之首乌藤、酸枣仁,和中宁心的炙甘草,另加清心火、燥胃湿的黄连,解郁安神的合欢皮,行气活血的延胡索,同样补中有泻,补而不滞,总体走中上二焦,以滋阴、安神、清热、行气为效。
初诊杨忠奇教授以此方为底,加珍珠母、磁石重镇定悸,虑中年妇女气滞多兼血瘀,加桃仁活血化瘀,再加海螵蛸制酸,达心胃同治之效,可见患者阴液正在恢复,但其素体阴虚,需长期调理。二诊患者诉疲乏气短、腹胀恶心,见气虚侯,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结果效果不佳,病情有所反复,在排除了其他导致病情加重的原因后,值得思考是否补气行气太过,伤及阴液,故三诊杨忠奇教授改为滋阴潜阳,行气安神为法,以玉竹、石斛、麦冬、生地滋心胃之阴,素馨花、柴胡疏肝解郁,海螵蛸制酸,枳壳宽胸消胀,黄连泻心胃之火,亦治反酸,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柏子仁养心安神,葛根疏通经络,亦有降压的功效。之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疗效得到好评。
临证中杨忠奇教授用药如用兵,灵活调整,随证变化,同时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苦诉,总是给予患者会越来越好的信心,同时也常强调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