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形、神的统一,养形在于谨和五味,适当运动,养神在于开阔心胸,清静养神。形与神俱,则生命强健;形神不一,则疾病丛生;形与神离,则寿尽而亡。是故养生之道在于形与神俱,阴平阳秘。
食者,谨和五味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之酸、苦、甘、辛、咸与五脏相应,五脏各有所喜,饮食应“谨和五味”以养五脏,以饮食性味之偏性来能够调整机体脏腑功能。若饮食上长期偏嗜一味,则损其脏,继而损及五体之筋、脉、肉、皮、骨,造成脏腑功能盛衰偏颇,损伤五脏精气,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五脏生成》:“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岭南地区经受相对暖湿的气流影响,炎热多湿,地处卑下。何梦瑶《医碥·卷六》:“岭南地卑土薄……春夏淫雨,人中多湿。”湿易伤脾,加上饮食上喜以肥甘厚腻之品,因此岭南地区人群具有脾虚湿蕴的体质特点。杨教授建议饮食应当五味均衡,营养合理,减少钠盐摄入,清淡为宜,以固护中土而防湿浊内生。五味调和则“久而增气”,促进气血流通、强健筋骨、延年益寿。偏嗜肥甘厚腻则易于积湿生痰,甚则化热化火、阻滞气机。偏嗜辛辣刺激则易化火伤阴,阴虚火旺。因此,饮食之道,应饮食有节,调和五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如此方能使骨骼坚实、筋脉柔和、气血流通。
动者,户枢不蠹
杨忠奇教授认为,人体健康与气血流通尤为密切,养生贵在动。华佗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临床中杨忠奇教授常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即使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以根据身体状况进行身体活动。运动可使机体气机运行正常,促进气血畅通,增强脏腑功能,使心脏耐劳,稳定血压,降低血脂,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预防冠心病。
《内经》言五劳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视、卧、坐、立、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五种体态,生命活动既不能过静过逸,亦不能过动过劳。运动应当动静相宜,劳逸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散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舞剑、游泳及球类运动等。对于老年人可以采取自我按摩与气功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或者简单散散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活动方式。这些适当的身体活动都可以达到锻炼身体,释放情绪压力的目的。
静者,心神自安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喜、悲、恐、惊、思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若情志失调,则脏腑气机功能异常,病从中生。养生之道在于养神,保持积极乐观,从容温和则心安神静。急躁易怒,烦恼忧愁则心神耗伤。临床中杨忠奇教授常细心聆听患者之苦疾,宽慰其难,建议患者学会调节情绪,避免情绪的极端波动,通过调养精神,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享受生活的美好。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宰人体的情志思维意识活动,驾驭精神情绪,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以保证机体的健康。杨忠奇教授认为,养生重在养心神。他常建议我们应当多读书读经典,在经典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书中前人智慧以发省己身,开阔心胸,滋养自己的内心,充实自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