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辉教授在4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始终坚持针药结合,借西补中的理念,对中医经典拥有独特、精辟见解,创造性提出杨氏夹脊穴、CT定位围针等新针法,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深受广大师生和患者好评评。而这与其长期坚持的学习方法和治学理念密不可分,兹将其部分介绍于下。
1、根于中医经典
中医之根在于经典,古人以其恬淡虚无、合乎于道的观察角度将医学至理悉皆记载于内经、伤寒、难经、本经四大经典中,中医师若要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则断不可将经典束之高阁。杨老从小跟随父亲学医,诵读经典是每日功课。直到临床繁忙之时,仍坚持每晚睡前翻阅经典。正是这样对经典的热爱以及深入阅读,使其临证诊病时对患者病机病理的观察多了一份通透与精准,临床疗效显著。
2、不惧临床实践
杨老虽自幼从父学医,但进入学校读医期间仍惧于为同学看病,担心学艺不精难以胜任而错过许多独立诊病机会。后来杨老反思长此以往必不利于自身成长,故之后每当周围有人求诊时,皆谨慎而大胆接治。学习针刺期间,杨老更是努力抓住每一次机会提高自身针刺水平,初期虽常有失误,甚至被病人责骂,但杨老仍坚持不懈。杨老深知针灸本身是临床学科,一切理论、实验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临床服务,医者的源头活水在于临床。
3、以中为主,借鉴西医
杨老虽中医出身,却始终抱着包容及学习的心态对待西医学,取长补短,西为中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临床诊断手段越来越丰富,对于脑出血及脑梗等脑血管意外,现代CT影像学手段能准确判断其病情及病位。西医学认为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产生是由于大脑言语区、运动区、感觉区中枢受损所致,CT发现上述3个中枢以外的皮质区及皮质下深部结构病变也可导致失语,传统的言语、运动、感觉中枢并非唯一的神经管理中枢。受此启发,杨老在临床中经过实践探索发现,以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 简称“C T” 定位围针法) 治疗脑血管意外顽固后遗症,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于是,把这一方法应用到所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治疗上,结果发现其疗效明显,由此揭开了“C T” 定位围针法的序幕。其弟子江钢辉教授等继承、发展、完善该疗法,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为临床上脑血管意外的治疗了提供新的有效方案。
4、以科研为羽翼
杨文辉教授作为一位秉承传统深厚学养的老中医独具慧眼,他深切认识到现代科研具有许多优势与可用之处,对于中医的发展、中医理论的进一步解释,在以经典为根的同时当以科研羽翼,这样现代中医才能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借助现代科研手段,杨老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三才补泻手法对人体胃肠道的干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先后发表多篇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