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医源流(成才过程)
杨文辉教授(1935~),广东省潮安县人,幼年从父学医,1957年毕业于广东金山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六年后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针灸治疗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在其从医生涯中,杨教授始终坚持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倡导针药结合、中西并重,既重视发扬祖国医学,又注重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其创见颇丰,著有《临床针灸治疗学》一书,并在刊物上发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偏瘫108例临床观察》、《刺络疗法及其临床运用》、《督脉主治作用探讨》《三才提插补泻手法的实验研究》《邓铁涛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经验简介》等多篇论文。此外,还参与编纂《实用医学辞典》、《中医大辞典》、《针灸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三、四版)、《刺法灸法学》(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书籍。杨教授曾主持广东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实验研究”获1993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参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主持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科研课题——“脾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2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杨教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与靳瑞教授、张家维教授同为针灸科三大名老中医;1995年杨教授又被授予“优秀中医药工作者”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教授还曾担任过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工民主党广东省省委常委、澳大利亚维省中医针灸学会顾问、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长。
1、幼承家技炮诸药,少读本经钟神农
杨文辉教授出生于中医家庭,自幼从父学医,杨老随父亲出诊之余尤其热爱跟随父亲筛选、炮制药材。父亲常说,中药乃中医师之利剑,而中药炮制方法乃利剑之磨刀石。中医师若能亲自参与药物取材及炮制全过程,则临床用药更能拿捏剂量,心中明了。医者用药如用兵,对药物多一分掌控,则增一分胜算。在父亲的教导下,杨文辉教授对药材真伪鉴别、药材炮制方法以及炮制方法不同的药物的临床适应症了然于胸,也因此他之后于临床遣方挑选用药时尤其讲究。杨老常说药材挑选是临床诊疗的“最后一道东风”,治病有效无效全看它了。他常常自嘲自己更像是一位用心选药的老药工罢了。
在随父亲学习炮制药物的过程中,杨老也一直在裤兜里放着一本《神农本草经》,炮制药物得空时,父亲常会提问药物的本经原文,这促使杨老将本经条文熟记于心。父亲常教导,中医师应如神农一般亲尝百药,对药物的药性药味一清二楚,临证方能真切体验到何病当以何药纠之。杨老于是在学习炮制中药的过程中亲自品尝各种中药,以体会其四气五味。杨老发现,本经对药物的气味及临床适应症记录极其精辟与贴切,他常教导学生:当你静下心来品尝药物时你能真切感受到,药物确有味与气两种特性。如麻黄味轻气重,将其放于嘴中咀嚼,其辛窜之气遍弥口中,但舌头味觉并不明显,此类药物可做发散之用,如表证、气郁之病,当选此类药物;再如熟地放于嘴中,其气接近于无,但舌头可有厚重味觉,此类药物最宜做滋补用,如阴血亏虚之证。四气五味为药物之基本属性,应将其感受于身、铭记于心。本经所记载之药物适应症虽纷繁众多,学者当静下心来品尝感受其气味,知其作用之方向、趋势,如此则可以提纲掣领,执本草之牛角。
少时熟读的本经使杨老对中药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经的启发下,杨老之后在临床中用药得心应手,逐渐创造了外伤性截瘫专用方千斤活力汤、血管性痴呆专用方复元汤等验方,其中复元汤已被制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复元合剂,深得患者好评。
2、灵素心法导针技,中西手腕疗重疾
杨文辉教授1957年于广东金山高级中学毕业后,怀揣医学梦想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其自幼从父学医,对遣方用药已有一定经验心得,但受孙思邈:“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的启示,决心精研针灸,针药并用,以发挥传统中医的最大优势。《黄帝内经》为针灸奠基之作,深受杨老喜爱。杨老常说灵素二书博大精深,诊病层次分明,十分严谨,按解剖结构可分为皮病、肉病、筋病、脉病(络脉病、经脉病)、骨病、腑病以及脏病,而病位不同,针具、刺法、治疗部位选取均随之不同,故杨老临床鼓励学生及弟子在谨守内经理念的前提下,不拘于毫针针刺一法,应多学习各家针技,如小针刀、芒针、浮针、穴位埋线等,以适应临床纷繁复杂的病种。
杨老于针灸门诊多遇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患者,此类患者病位在筋部,而筋处皮肉之下,骨骼之上,“主束骨而利关节”,若不及时诊治,日久必逐渐影响骨关节运动,如膝周软组织损伤后可逐渐发展为膝骨性关节炎,故杨老认为针灸推拿科医生应重点关注筋病的治疗。杨老临证治疗筋病,多仿《灵枢经•官针篇》于关节肌肉附着处采取恢刺法、关刺法,并鼓励采用小针刀等新针法对筋病进行干预。
杨老总结得出内经治疗手段以刺法、灸法以及刺络放血为主,其中刺络放血疗法在内经中被反复倡议与推崇,内经医家主张“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乃去其所苦”(《素问·血气形志篇》),并认为“ 刺出其血,其病立己” 。杨老于临证时深感其法虽简而其效神速,指出该法具有祛瘀止痛、泻热驱邪、平肝止痉、通脑醒神的作用,总结了刺络疗法的适应症及操作方法,撰写《刺络疗法及其临床应用》一文,为临床运用该法提供指导。
随着临证日久,杨老在临床遇到的疑难杂症日渐增多。针灸病房时常收治脑血管意外及重症肌无力患者,处理起来十分棘手,积极治疗仍效果不佳。杨老反复翻阅内经,受《素问·骨空论篇》:“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及《素问·痿论篇》:“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启发,从历代医家推崇的督脉寻求治法,于背部棘突旁开1寸针刺,逐渐形成了对脑血管意外及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性疾病疗效显著的杨氏夹脊穴疗法。
杨老虽中医出身,却始终抱着包容及学习的心态对待西医学,取长补短,西为中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临床诊断手段越来越丰富,对于脑出血及脑梗等脑血管意外,现代CT影像学手段能准确判断其病情及病位。西医学认为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产生是由于大脑言语区、运动区、感觉区中枢受损所致,CT发现上述3个中枢以外的皮质区及皮质下深部结构病变也可导致失语,传统的言语、运动、感觉中枢并非唯一的神经管理中枢。受此启发,杨老在临床中经过实践探索发现,以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 简称“C T” 定位围针法) 治疗脑血管意外顽固后遗症,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于是,把这一方法应用到所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治疗上,结果发现其疗效明显,由此揭开了“C T” 定位围针法的序幕。其弟子江钢辉教授等继承、发展、完善该疗法,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为临床上脑血管意外的治疗了提供新的有效方案。
二、培养人才
杨老从事医疗、教学、科研40余年,桃李满天下,毕业的学生现大多成为医院的骨干、专家。其弟子郑谅,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杨晓军,为杨文辉教授的幼子,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病区主任。2019年由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广东省名中医杨文辉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是郑谅教授,目前各项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初步形成了一支梯队层次明显、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队伍,拥有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人,研究生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