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籍广东潮阳,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师承周岱翰教授, 2000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内科)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4年评为教授。如今本人在学术上、医术上稍有成就,得到学术界、广大患者的认可,所有这些离不开导师的教导与培养,家人的支持与奉献。回首过去的中医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快乐,在此谈谈自己的感悟,希望能给广大青年中医带来一点启发。
我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科研已25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受老师的影响,推崇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提出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认为这即是实体瘤中医治癌的总则,对中医肿瘤临床具有指导意义。据肺癌痰、瘀、毒、虚的病机特点,治肺癌以益气除痰为大法,开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综合治疗方案等研究;认为肝癌病机首重肝火燔灼,脾肾两虚,治肝癌重在清肝利胆,健脾理气,祛瘀消癥,开展原发性肝癌局部微创与全身中医药辨治结合治疗的研究,强调大肝癌的治疗须护肝与抑瘤并举;指出大肠癌以“瘀”、“毒”为基本病机,治则祛瘀解毒,开展大肠癌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治疗研究。制订本专科的重点病种肺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诊疗规范,并在全国加以推广。根据中医药的疗效特点以及现代医学关于实体瘤疗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将生存质量的研究引入到中医肿瘤学的疗效评价中,制订了中医肿瘤学的疗效评价标准并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1995年,我发表论文《解毒得生煎直肠给药治疗恶性肿瘤》,即开始总结运用老师经验方的临床实践。1998年,我在《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卷五》初步总结了周岱翰教授的学术思想。2003年,我被国家中医药局评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周岱翰教授的学术继承人。08年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课题。在十余年间,我全面、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周岱翰教授中医肿瘤学术思想内涵,包括:周岱翰教授对中医肿瘤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周岱翰教授“带瘤生存”学术思想;周岱翰教授对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及温病学说等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经验、学术思想;周岱翰教授外治法经验;周岱翰肿瘤食疗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等,与老师共同编著国内第一部肿瘤食疗专著《中医肿瘤食疗学》,2006年出师并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周教授平素重视中医经典的教学与实践,经过多年的经典学习与临床实践,我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用于肿瘤的防治、《伤寒杂病论》经方用于肿瘤的治疗颇有心得。提出“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对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认为肝癌为病,多因肝郁不疏,气机不畅所致,每易侮脾犯胃,故在肝癌的治疗上主张以疏肝健脾为主,根据肝癌传变规律辅以清肝泻火、疏利三焦、滋肾养阴之法,临床中多以小柴胡汤、四逆散化裁治疗。概括妇科癌瘤的病机总由冲任失调、气血失和所致,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故其临床表现,也有相同的证型。在癌瘤初起,以邪实为主,则为气滞血瘀、瘀毒内结;疾病后期,正气渐虚,则多表现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深刻体现了祖国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个体化治疗特色。
我努力拓展了温病理论指导“放射病”的治疗方法,继承和发扬了周岱翰教授所命名的“放射病”的中医药治疗,根据放射病属“火邪”、“热毒”,易耗气伤津的特点,提出放射性损害可遵循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理念,临证首推滋阴法,主张养阴保津法在肿瘤放射病治疗中应贯穿始终。在具体运用上,根据病情不同,而分别用甘寒生津法,咸寒甘润法,酸甘化阴法,苦甘合化法等。从刘河间:“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得到启示,认为放射性皮炎属中医辨证属“疮疡”范畴。提出放射性肺炎归属于中医“肺痿”病范畴,如《金匮要略》:“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丰富了中医肿瘤学的诊治内涵。
我十分重视《医宗必读》中治疗“积”证的原则:“屡攻屡补,以平为期”。在扶正的基础上攻邪,维护生活质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率先将生存质量研究引入到中医肿瘤学术领域,1999年发表的论文《生存质量的评价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领域中的应用》,成为中医、中西医肿瘤学术界的重要文献之一。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始终强调中医特色的重要性,在二十余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学术传承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医临床疗效,始终坚持中医药特色的发展方向,发扬了岭南医学流派的优良传统,我的团队中医肿瘤专科建设成绩卓著,2013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的发展、科室的壮大是我从事中医药事业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