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欣
学者风范——构建学科,创建流派
周岱翰教授是中医肿瘤学科构建者之一,他出身医学世家,1960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1966年毕业后在基层工作。1976年调入广州中医药学院任教并总结名老中医经验,有机会接触、总结古代医籍及全国各地中医治癌资料。1978年开始筹建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1987年创建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医教研并举,2013年由四个临床科室、一个教研室、一个实验室组成的肿瘤中心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成立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任所长。终身执着于教学工作,1982年在本省和大学自编教材开办中医肿瘤专科班及选修课,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2005年开全国高等院校之先河,在本校率先开办中医肿瘤本科教育。
在五十多年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对中医肿瘤学科发展颇有建树,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课程的学者之一,构建中医肿瘤学科。提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为临床的绳墨。治学师古不泥,首倡肿瘤放疗后的“放射病”按“热毒”论,拓展了温病学说的内涵。在国内提出了中医治癌“带瘤生存”的理念。连续担任国家教育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主编、“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主编。
周教授是岭南肿瘤学术流派的创立者,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根植于岭南医学的土壤,是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受广东省名老中医周子容、关济民学术影响,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源于上世纪70年代周岱翰教授对抗癌中草药的研究,此后经过近50年的发展,涉及中医肿瘤基础理论、四诊、病因病机、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中药制剂、中西医结合抗癌机理、姑息治疗、精准治疗、疗效评价等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医药学特色与优势、岭南医学人文特点、以“带瘤生存”为治疗新理念的,具有代表性人物、观点和著作的中医肿瘤学术流,是当代中医学术流派在岭南地区的创新成果。
2017年当选为第三届国医大师,周岱翰作为国医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他常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寄语后学。他淡泊名利,因材施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广东省、国内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培养了大量研究生、中医肿瘤学术骨干,是当代中医肿瘤学术领军人物。
周教授熟谙经典,潜心临床。重视经典理论指导肿瘤临床,拓展中医肿瘤四诊。耽嗜典籍,学验俱丰,端本以正末,溯流以探源。他推崇大医孙思邈“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的学术观点,擅长治疗肝癌、肺癌、大肠癌等晚期恶性肿瘤,治肝癌强调健脾养肝,软坚消癥。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遵《内》、《难》之要旨,守肺癌之病机,创“益气除痰”之大法,扶正与祛邪有机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治疗大肠癌强调“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的治疗方法,以《金匮要略》下瘀血汤、木香槟榔丸等古方化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周教授临证诊治规范细心,以人为本,仁心仁术,下午门诊常常从2点半延续到晚上9点多。2011年的一天,刚出门诊的周教授被一群脚步声打拢了,因为为了专心诊治病人,他一向要求诊室安静。这群“不速之客”是谁呢?原来他们是周教授的一群特殊的患者,10几个生存期超过10年的患者来给周教授献花,每年他们都会相约一起来看望共同的救命恩人,他们之中有肺癌病人,有肝癌患者,有乳腺癌患者……个个成为鲜活的生命奇迹!他的病人病情尤其复杂,周教授常对所带研究生说:找我的病人,“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大多数是中晚期的、耐药的、复发的、全身转移的,因此,对待每一例病人都要了解一大串的病史,治疗经过,根据全身状况、局部肿瘤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康复方案。他言传身教、教育学生,诊治病人要做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自己满意、医院满意”。践行“辨证三层次,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患者哪里不舒服都要看到哪里,摸到哪里,闻到哪里,全面了解病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他对患者无论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处处彰显中医临床大家风范,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在患者中享有崇高威望,每年皆有大量的外宾、华侨请求诊治,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2012年2月获全国百名“郭春园式好医师”称号。
中医治癌到底有何优势?周教授多次回答这个问题:“大概70%的癌症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身体状况欠佳,体质差的患者西医根治性的局部治疗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还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时,中医注重调节整体、辨证施治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周教授解释说,中医辨证施治既看肿瘤又顾及整体﹐以整体的状况决定消瘤的措施。虽然目前抗瘤中药抑瘤效果多数不及化学药,但辨证治疗常常能使患者“带瘤生存”,最终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中医治癌的原理,一方面运用中药调理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识别和杀灭癌细胞,使癌细胞走向灭亡;另一方面可以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也就是说,癌细胞可以“改邪归正”。这些理念已为中西医临床接受并获得广泛验证。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开发项目。以前西医看不起中医,不少人对中医有误解,是因为中医在表达和表述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无标准、无规范。现在我们提出中医治肿瘤的诊断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要科学地阐明抗癌机理,这样我们的学术才能走出国门,服务于世界人民。”基于这样的认识,1996年周岱翰教授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首届会长后,一直着手进行学科的规范化建设,他组织专家从事诊断量化、辨证分型规范化及疗效标准化等工作。
在诊病之余,他每天翻阅所订的10几本中西医杂志,他对学生所讲的学习策略是“中医抓经典,西医抓前沿”,很多年轻医生回味周教授在病例讨论时,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对西医进展的追随,常常让年轻一代自叹弗如而深受启迪鼓舞。在科研上,周教授始终坚持立足于临床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中医肿瘤学科发展,他领导科室将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理念引入中医肿瘤研究,研究方向从肺癌、原发性肝癌等攸关民生的重大疾病和重点病种入手,瞄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进行科研布局。先后主持“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科技部支撑计划等项目。“有理,有据、有节”地证实中医治癌特色与优势,提出“带瘤生存”的观念,建立了适合中医肿瘤疗效评价的“实体瘤中医肿瘤疗效评定(草案)”,在同行中应用引起极大的学术共鸣。成果先后获得了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时俱进,最近探索中医药治癌特色优势的表观遗传学基础,提出辨证论治选药可作为表观遗传调控剂治疗肿瘤的新观点。
周教授是中医肿瘤专科教育的先行者,中医肿瘤学院教育的奠基人。1978年始,先后编写广东省中医肿瘤专科班教材和大学选修课——中医肿瘤学讲义,1982年至1984年举办了3期广东省消化系统癌瘤专科班,为全省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了一百余名中医治癌骨干。1985年起在大学主讲《中医肿瘤学》选修课程。2005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第一家开办中医肿瘤本科方向班,让中医肿瘤学走进本科生、研究生课堂,至此医疗、科研、教学三驾马车齐心协力带动中医肿瘤学术一路前行。这也成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周教授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他曾对科室的人说:医疗、教学、科研的台子我搭起来了,轮到你们这一代“唱戏”了,这是一个开拓者的学术期望!2008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周岱翰优秀博士论文奖”。他被遴选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主编,先后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40多名、硕士研究生20多名(研究生来自澳大利亚、越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优秀教师称号。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三、四、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指导国家级学术继承人5名,省级学术继承人2人,获2006年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周岱翰名医工作室。2014年,设立奖学金、创立“中医肿瘤卓越班”培养后备人才。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成立“周岱翰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他又有了传承创新中医学术的新的更高平台。
周岱翰教授学术影响辐射港澳台、东南亚、澳美欧等大洲。周教授作为大会主席举办五届粤港澳中医肿瘤学术大会,加强两岸四地的学术交流。他是国内较早重视粤港澳台之间的学术联系与文化交流的学者之一,早至1979年,香港新华中医中药促进会关于周教授到香港参观“中国草药药剂展览”并作有关专题学术讲座的邀请函辗转多个部门,经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同志、陈慕华同志等层层审批,几经艰难与周折,终于促成了此次学术交流。在西医与中医严格对立的香港,宣讲中医药优势和中医治癌特色,刮起了一股“中医风”,减少了香港中西医业界的分歧。2003年在香港医院管理局礼堂召开首届粤港澳中医肿瘤学术大会,第一次让香港的西医生和中医生坐在一起就恶性肿瘤诊治专题讨论与交流,香港医院管理局聘请他为中医顾问研究员。香港中西医结合学会特别颁发奖牌表彰周教授为弘扬中医肿瘤学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18年,他被聘为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首批专家顾问。
学术影响波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1990年应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专题演讲。1992-1995年间多次到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进行讲学。1992年,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以连载的方式对周教授学术成就专题报道。2010年泰国学术访问期间,《泰国日报》介绍其学术思想。1996年,受澳州皇家墨尔本大学邀请访问澳洲,并聘请其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开启“中美中医肿瘤学术外交”。1997年,神奇的中医药救了东南亚某国政要女儿的命。40多岁的琳达(化名)是东南亚某国一位政要的女儿。1997年,她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身染顽疾。经医生诊断,被确诊为难治性复发性恶性淋巴瘤。于是,琳达所在的东南亚某国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把琳达送进了墨尔本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为她治疗,早期治疗效果非常好,但一年后复发。医生说对付这种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最好的办法是到美国进行骨髓移植,但风险很大,病人和家属难以接受,整个家族又一次笼罩在绝望中。眼看琳达的状况一天天虚弱,机缘巧合经周教授在澳洲从医的一个学生介绍,家人带她不远万里来广州找到周岱翰教授。周教授以中草药、传统抗癌中成药控制了病情,改善了体质,最终以中医治疗而临床治愈,该国朝野在庆幸琳达奇迹般康复的同时,无不赞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刚接触中医,外国人都心存怀疑。”周教授说,不像国内许多病人从小就理解并信任中医,“洋病人”自小接受西方教育,看到中医所用的药材,特别是像蜈蚣、壁虎这样的小虫,他们既感厌恶又十分畏惧。要喝下用青草和虫子等熬成的苦水,许多“洋病人”非到生命危殆不愿“冒这个险”。但最终病情的好转又令他们不得不佩服中医药。有个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的泰国病人甚至从此迷上了中草药,学会认药看方。
这些因中医药康复的病人引起了美国专家的注意。2005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教授采用纯中医中药方法根治癌症病人10多例的报道引起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杰弗瑞D·怀特博士的高度重视,他是美国医学肿瘤学专家,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癌症补充和替代医学办公室主任。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研究项目,怀特博士首次踏上中国大陆,探访这神奇的中医中药并与康复患者当面交流。通过这次访问,这位美国专家开始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开始了和中国国内中医人多年的合作和交流。2018年,杰弗瑞D·怀特博士委派贾立斌教授等5位美方专家至广州参加“中美肿瘤学高峰论”,中美肿瘤学专家再次畅谈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和优势、国内中西医肿瘤临床科研现状,探讨新时期中美肿瘤专家合作的切入点,“中美肿瘤学高峰论”成为今后双方科研协作的新起点。
作为中医学教授,周岱翰登上了西方高等学府的讲台,谈阴阳、讲伤寒、论气血、辨虚实、出著述、收弟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周教授是中医学、中医肿瘤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志在千里,不余遗力,因为他的学术自信:学术无国界,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它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世界人民。
老骥伏枥,精诚济世,医技衷中参西,学识推陈出新,“70”后的周教授在医疗、教学、科研上拼搏半个多世纪,现仍然坚持在抗癌临床的第一线,他常以“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鞭策自己,寄语后学,不断焕发中医肿瘤研究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