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中医药如何守正创新?南方都市报在广东省中医药局的指导下,推出广东(岭南)中医药守正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南都邀请中医药名家大师阐释他们眼中的中医药“守正创新”之道,以助力新时代广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跨越。
周岱翰是现代中医肿瘤学学科奠基者之一,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50余年,一直活跃在医教研的第一线,除了每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3个半天的门诊,还要查房、会诊、讲学,带学生、做科研……受启于明清医家提出的“带病延年”、“带疾终天”的论述,周岱翰早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带瘤生存”的观点。周岱翰认识到中晚期癌症是长期慢性病,根治不切实际,但可通过中医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乃至延长生存期。
努力探索中医克癌 开拓中医肿瘤事业
周岱翰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医学世家,受家庭熏陶立志从医。“我父亲对中医和西医持完全开放的态度,可以自由选择。适逢1960年国家贯彻中医政策,支持报考中医院校,于是我在1960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学校又吃饭不要钱,周岱翰每年寒暑假多数不回家,总是约好同学带上馒头和象棋,爬上学校附近的白云山背诵《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周岱翰说:“现在想来,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绝好的学习机遇,因为当年刻苦打下的中医基础让我受用至今”。
1966年,周岱翰毕业后参加医疗队,在广东的县级医院锻炼,并于1968年初分配到广东省泗安医院工作。这是一间地处广东东莞的省级皮肤专科医院,作为该院的第一个中医师,他购置百草柜、开设中医科,正式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悬壶济世生涯。虽然接触病患多为外感内伤等小恙,但也不乏癌瘤大症。周岱翰说:“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接触到了一些肿瘤病人。比如岭南地区常见的鼻咽癌和肝癌。许多鼻咽癌颈部转移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皮肤溃烂,痛苦不堪,用草药治疗以后,却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基层患者缺医少药、治癌乏术,这激发了年轻的周岱翰的求知欲,促使他努力钻研包括肿瘤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诊治方法,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颗运用中医攻克癌症的种子。
经过10年基层临床实践,带着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和对肿瘤辨证论治的部分认识,周岱翰于1976年调回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他一面跟师,在岭南名医周子容、关济民老先生门下继续提高中医造诣,一面搞科研,翻遍学校图书馆、资料库,参与广州地区肿瘤科研项目,从事中医治癌研究。并在1979年,周岱翰作为当年国内第一批学 者到香港讲学,交流恶性肿瘤的中医辨证论治经验。
在广州中医学院相关领导对开展中医治癌的巨大支持下,周岱翰1978年开始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成为我国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研究、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专科教育的学者之一。
周岱翰说:“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我和当时的华南肿瘤医院(现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签订科研协作,每周两天到病房开中药(当时该院无中医),我也在他们的病房里了解西医治疗手段,为后来我在一附院开展肿瘤病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是在一点一滴地努力下,1987年周岱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肿瘤科病房,2002年创建二肿瘤科,目前该院已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四个肿瘤病区,约180张床位的南方中医肿瘤研究基地和临床治疗中心。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岭南中医肿瘤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倡导“带瘤生存”,发扬中医优势
最新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危害之一。在与癌症“打交道”半个世纪的周岱翰看来,中医药治疗癌症有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潜力。
受启于明清医家提出的“带病延年”“带疾终天”的论述,周岱翰早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带瘤生存”的观点。他首次较全面地为自己提出的“带瘤生存”下了定义:在治疗的漫长过程中,当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此时治疗目的在于通过辨证论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之所在。
周岱翰指出,过去西医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持续一个月以上,肿瘤完全消失就叫完全缓解,如果肿瘤缩小一半,无新的病灶出现,就叫部分缓解。这种评价标准只看有效率,不看生存时间和病人现在的生活状况。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缩小肿瘤的效率虽然不如西医立竿见影,但是多数病人治疗以后身体改善,虽然肿瘤没缩小,原来卧床的现在能够下地活动,生存时间延长。
传统以杀灭、清除癌瘤组织为目的的西医治疗模式,对老年的肺癌病人和原发性肝癌并不适合,因为他们大多身体虚弱,病情隐匿,一旦发现,几乎都为中晚期病例,并发症多,伴随着内脏功能的损害。此时应该选用最佳的个体化支持疗法,治疗的目的不只是消灭肿瘤,而是着眼于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随着对肿瘤基因组学的解读和肿瘤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将肿瘤论述为可控性疾病,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国际上对癌症的认识从“绝症”到“可根治”到“可控性疾病”“慢性病”,这与周岱翰提出的“带瘤生存”理念不谋而合。
周岱翰指出,中医辨证论治凸显了中医治癌的特色和优势,是高级别的个体化治疗,与精准治疗有异曲同工之意,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辨病、辨证(证候)、辨症(症状)三个层次,辨病定病性、治疗目的和方案;辨证了解脏腑状态而确定某阶段的病机和治疗措施;辨证了解当前的突出症状,急则治其标,如发热先退热,大便不通,我就要先通大便。如果说西医治病是个空间概念,中医的辨证论治突出的就是个时间和空间概念。
周岱翰也认为,作为基因性疾病的癌症,不是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任何一种医学可以克服的,因此,综合治疗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尤其对于中晚期患者,手术、化疗、放射、热疗及射频、冷冻、靶向药物等措施,与中医药、支持及营养治疗等扶正补虚配合,争取临床治愈,改善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中能获早期诊断的恶性肿瘤仍占少数,大多数癌症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治疗上更符合中医“带瘤生存”的观点。提高中医药的治疗参与率有助于提高中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从观念上摒弃肿瘤的“过度治疗”,使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而“带瘤生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治疗模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视频:李春花 吴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