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周岱翰教授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40余年,年逾七旬仍然壮心不已,一直活跃在医教研的第一线。学术上衷中参西,推陈致新,学验俱丰,对中医肿瘤学学科发展贡献卓著,是中医肿瘤学大学专科教育的先行者,南方中医肿瘤事业的开拓者。

1. 倡导“带瘤生存”,更新治癌观念

周教授根据临床实践,强调恶性肿瘤是一种局部属实,整体属虚的一类慢性疾病,癌瘤的病机是“毒发五脏,毒根深茂藏”。“毒发五脏”是指内脏病变在局部的表现;“毒根深茂藏”意为病灶由里及表,隐蔽而广泛。长期与癌症“打交道”,周岱翰认识到中晚期癌症是长期慢性病,根治不切实际,但可通过中医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乃至延长生存期。周岱翰认为,以杀灭、清除癌瘤组织为目的的西医传统治疗模式,对老年的肺癌病人并不适合,因为他们大多身体虚弱,病情隐匿,一旦发现,几乎都为中晚期病例,并发症多,伴随着内脏功能的损害。此时应该选用最佳的个体化支持疗法,而不是积极抗癌,治疗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癌瘤,而是着眼于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与癌“和平共处”,实现带瘤生存。他首次较全面地为“带瘤生存”下了“定义”:在治疗的漫长过程中,当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此时治疗目的在于通过辨证论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之所在。“带瘤生存”观念体现整个抗肿瘤过程中的一种务实态度,中晚期癌症患者即使出现大量胸水、腹水或骨转移、肝转移等情况,如能及时进行全身有效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较长期生存。

随着对肿瘤基因组学的解读和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将肿瘤论述为可控性疾病,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国际上对癌症的认识从“绝症”到“可根治”到“可控性疾病”、“慢性病”,与 “带瘤生存”理念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现代医学既往以“无瘤生存”为目标,临床往往出现过度治疗,甚至出现“生命不息,化疗不止,死而后已”的悲剧。当前,临床中能获早期诊断的恶肿瘤仍占少数,大多数癌症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治疗上更符合中医“带瘤生存”的观点。提高中医药的治疗参与率有助于提高中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从观念上摒弃肿瘤的“过度治疗”,使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而“带瘤生存”,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中国模式。

2. 肿瘤辨证施治宗《伤寒杂病论》,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周教授学术造诣深厚,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肿瘤治疗的绳墨。仲景创立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和方法,不仅为外感热病而设,同样也适用于内伤杂病。中医肿瘤学的辨证施治也遵循《伤寒杂病论》的法度,同样须根据各种临床证候,辨明病属寒热虚实,病在何脏何腑,属何经脉,而灵活运用六经的辨证方法,如消化系统肿瘤,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病位少阳,病机属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者,用小柴胡汤主之;癌瘤引起的腹水证,因膀胱气化失常,水饮内停,小便不利,辨证为太阳腑证之蓄水证,可用五苓散主之;又如“脉微而沉”、“瘀热在里”之抵当汤证,为瘀血内结。盖肿瘤的成因,与“瘀”密切相关,故临证时体壮而有“瘀”表现者,均可选用。因此,深刻领会仲景的六经辨证精神,而不拘泥于表面上属某经某证,即是仲景教导我们的“思病之源,思过半矣”。

3. 以“火邪”、“热毒”论放射病,发展温病学说

他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辨证归属温病范畴。放射治疗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线对组织损害可以修复的为放射反应,出现不可修复的组织损害则为放射损害,此类反应周氏统称之为“放射病”。“放射病”的表现可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表现。全身症状表现为于放疗后1至数小时或1至2天出现恶心、厌食、呕吐、头痛、全身乏力、骨髓抑制等反应,并有发热、口干、喜热饮、小便短赤等热盛伤阴症状;局部反应如鼻咽部、生殖器出现的放射性粘膜损伤,导致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出现溃疡、出血;以上症状表现,均有热象偏重、化燥伤阴的病理特点,因此,“放射病”属“火邪”、“热毒”,而“火邪”、“热毒”属于阳邪,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且邪热从外感受,起病急、变化快,因此,辨证应属“温病”范畴。治疗首推养阴清热,祛邪消瘤。养阴清热法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不仅具有减轻放疗的副作用,还有增效、祛邪抑瘤的作用。实验也证明养阴药物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及抑制肿瘤细胞成长与转移的作用。运用养阴清热法,具有标本同治作用,临床上还须根据夹瘀、夹痰、气虚、阳虚的情况,综合辨证,以求“阴平阳秘”。

4. 益气解毒法辨治肝癌移植术后复发,衷中参西,与时俱进

周教授敬仰大医孙思邈教诲:“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他继承不忘创新,医技衷中参西,学识推陈致新。器官移植是新的医学手段,中医古书上也没有记载,今人的辨证论治就将面临免疫排斥这些新的挑战。周教授总结通过总结器官移植后病人的舌脉证候和病机,提出供体器官植入受体在本质上等同“外邪入侵机体”,人体的“正气”驱邪功能就产生一系列的应答(排斥反应),机体正邪交争表现为湿浊、热毒乃至神昏的证候,西医使用抗排斥药后,抑制、扰乱了机体原有“正气”的驱邪功能,治疗思路是益气解毒来疏导、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以逐渐“同化”、接受供体器官,即重建使用抗排斥药后受影响的人体机能,从低级平衡达到新的平衡(阴平阳秘)。对于移植后复发、转移患者,应用于临床亦不乏有长期生存患者。

5. 重视辨证施膳,药膳兼施,发展中医肿瘤食疗学

周教授依据岭南的地域、气候特点和居民重视食疗养生等特点,特别提倡研究癌证食疗,提出“土健以灌四旁,论治不忘补中”的学术思想,强调辨证配膳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癌措施,临证中往往药膳兼施,独辟治癌新途径。他涉猎古籍,深入病家,博采众方,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中医肿瘤食疗专著《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开创了中医肿瘤食疗学的先河,该书从营养学和中医营养治疗学的角度探讨了饮食营养对于肿瘤调治的意义,探讨癌症的饮食宜忌,强调饮食营养对于癌瘤调治的重要意义。2003年周岱翰教授与其弟子林丽珠教授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中医肿瘤食疗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肿瘤食疗学体系。

(整理执笔:林丽珠 王树堂)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