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感病方(外感发热)
柴胡15g 前胡10g 白芍10g 法夏10g
党参10g 大枣10g 银花10g 细辛3g
荆芥10g 黄芩10g 牛蒡子10g 甘草3g
按语:小柴胡汤为底,稍佐辛凉解表之药,寒热并用。太少合病者,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小柴胡汤均可治疗,稍作加减,是临床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方剂之一。
2、咳嗽病方
柴胡 10g 黄芩 10g 白术 15g 熟党参 10g
麦冬 15g 五味子 10g 山药 10g 白芍 10g
前胡 10g 紫苑 10g 麦芽 10g 生地 15g 。
按语: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之证,方取小柴胡与生脉散之意,参以止咳降气之药。《明医杂著•咳嗽》中有曰“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变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3、血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黄芩 10g 黄连 3g 侧柏叶 10g 白及 10g
仙鹤草 10g 桑白皮 10g 党参 10g 生地 10g
山药10g 炙甘草 6g
按语: 治疗血证之时,唐容川所提出的“止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临床所提倡与常用,但也不可偏执。若气随血脱,则补虚和止血当同时进行,且有时补虚更重要过止血。从西医角度来说也一样,快速补液扩容,维持重要器官组织的基本灌注与寻找出血原因并积极止血是同等重要的。
4、中风-中经络
法半夏15g 白术15g 天麻15g 胆南星15g
川芎15g 丹参15g 醋香附15g 大黄6g
地龙10 全蝎10 蜈蚣2条 丹皮15
按语:中风之中经络,病情较为轻浅,且来诊及时,这是治疗效果较好的一个原因,第二个方面,我们早期即开始运用通络的虫类药物和针灸康复治疗。根据我们的经验,通络的虫类药物和针剂治疗越早介入,患者恢复越快越好,而一旦到了中后期,痰瘀痹阻脉络已成顽痰死血,药力和针灸之力都难以到达的时候再想逆转,就效果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