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成果 > 教学团队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介绍
日期:2017年07月24日 05:59:01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由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的教师组成。以课堂教学、临床教学以及研究生培养为中心工作,注重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成绩,开展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的原则,以优秀团队培养优质师资队伍,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团队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教师队伍拥有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学位14人。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1人。队伍中有我校首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南粤优秀教师,大学师德标兵,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及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

目前中医妇科学团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等2门本科专业课程;以及《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西医妇产科治疗学》等本科妇科方向班的系列课程及研究生课程《中医妇科临床研究》。

团队负责人罗颂平教授,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中心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生殖免疫与优生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编国家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团队重视课程建设。持续建设与更新主干课程《中医妇科学》课程,并围绕主干课程开设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拓展和优化教学资源。坚持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推动课程建设,以教师研究性教学带动学生研究型学习。各门课程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反映中医的优势与现代进展,融会多学科知识,拓展课程内容,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西医学知识,适当介绍专科新技术与新进展,在充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启发、锻炼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应用“启发式教学”、“PBL教学法”、 “标准化病人”、“以案例为中心”等新的教学方法,着重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亦创新临床实践教学,以专题讲座、病案讨论、实际操作和跟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主编教材及专业参考书,开放专题学习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教师评估、问卷等方式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实施“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内容形象化,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在本科实验班、针推七年制、中医妇科方向班的部分章节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在多媒体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临床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均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缩短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中医妇科学》双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201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具岭南医学特色之现代中医妇科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2013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团队重视教材建设,自1986年罗元恺教授组织编写《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以来,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部《中医妇科学》全国统编教材的主编工作,主编《中医妇科学》教材7部,其中欧阳惠卿主编的“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200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张玉珍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获2009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张玉珍、罗颂平分别主编的《中医妇科学》教材被确定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目前已主编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针对中医学本科妇科方向班开设特色课程并主编特色教材,出版《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 》、《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等3部教材。团队在《中医妇科学》教材建设中不断改革创新,教材、教参及时纳入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学科的学术进展与技术进步,并注重与相关学科的融会、渗透。所主编的教材均已应用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当中。

团队重视培养、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挥国家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的龙头示范作用,多次举办省级、国家级的教材、教学研讨会、师资提高班等,积极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推广,并派送中青年教师前往国内外进行短期培训和学习,促进学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