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日期:2016年09月13日 21:16:37

本课程由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创建于1956年。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5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我校两大教育部特色专业——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专业及国家理科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学的主干课程,2013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所在学科中医妇科学2000年以来,先后成为广东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教育部重点学科。主编《中医妇科学》教材7部,其中欧阳惠卿主编的“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200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张玉珍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获2009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张玉珍、罗颂平分别主编的《中医妇科学》教材被确定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医妇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疗规律等,各论介绍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诊疗原则及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等。在教学中注意以培养学生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为指导思想,关注将医学知识转化为医治能力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从单一注重学科知识体系传承逐步转向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

该课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高度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临床为根基,科研为先导,培养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人才。1.课程的设置注重中医的传承与创新,突出中医特色与专科优势,反映中医的现代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必要的西医知识,适当介绍专科新技术与新进展;以科研引领教学,在本科教学渗透科研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2.更新教材编写体例和编写逻辑,形成立体的教材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全国中医妇科教材建设的主力军。罗元恺教授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影响深远。21世纪以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均由本团队担任主编。教材建设中一直贯穿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编写逻辑的教材编写导向,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反映学科新进展。贴近临床、强化实践:贴近学生,教学互动;并形成教材体系,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指引和帮助。3.构建多元化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应用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医学素养,锻炼其临床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练中医基本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能力,选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

课程负责人罗颂平教授,医学博士,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中心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中医药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全国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生殖免疫与优生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罗颂平教授在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获“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2007年获“南粤优秀教师”和“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师”;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2013年获“全国医德标兵”、“广东省名中医”;2014年获“广东省杰出女科技工作者”、“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并获聘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2015年被评为“羊城好医生”。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羊城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