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曼琪
日期:2016年12月07日 04:40:30

熊曼琪教授(1938.1—),女,汉族,湖南省桃江县人。1956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系1962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同年留校任教,曾任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病区(华侨病区)主任,广东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第八届政协常委、省名中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女医师协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副理事长、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中医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熊教授于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伤寒论专业医学和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她为人师表,关心学生的成长,注重临床技能、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培养与训练,已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生10名,他们大多已成为医教研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熊教授治学严谨,著述甚丰。己出版著作21部,其中主编的10部,副主编或编委的11部。主要著作有:《临证实用伤寒学》、《现代中医治疗学)、《实用家庭中医百科全书》、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及《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探索》等。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国家级杂志20多篇。1992年国务院授予享受国家级专家待遇,199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名中医称号,1995年广东省人事厅、卫生厅、中管局授予优秀中医药工作者称号。1997年广东省高教厅授予南粤优秀教师称号。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及医教研工作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熊教授将六经辨证体系恰如其分地运用于临床,主编了《临证实用伤寒学》,总结并创新运用了《伤寒论》理法方药辨治常见的内、外、妇、五官及传染病的方法和经验。她力倡《伤寒论》是临床课,率先开展六经辨证现代化的研究。1984年她与伤寒论、金匮两个教研室的老师们组建了综合病区,在全国率先将伤寒论学科回归临床,为伤寒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临床基地。吸引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病人慕名而至。她主持的“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成果,1997年先后荣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二等奖。在她的领导下,还创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仲景学说实验室,伤寒论学科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教学改革及科研成绩显著,92年和95年分别被评为我校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和特等奖,1993年和1995年先后评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高教局重点学科。成为全国伤寒论学科中科研条件最好、学术幅射能力较强的学科单位之一。

熊教授十分重视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临证常以仲景之旨为圭臬,善于活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病症,尤其擅长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首创泻热逐瘀法治疗Ⅱ型糖尿病之新途。从1985年起,率先开展经方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系统研究。1992年以前,她以经方的降糖作用及临床研究为主,提出气阴两虚、瘀热互结是糖尿病的主要证型,脾虚是消渴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并证实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腑功效的加味桃核承气汤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有较好的降糖降脂作用。1992年后,她以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为研究重点,率先提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研制的三黄降糖片通过泄热逐瘀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芪桃片能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并阐明了作用环节和机理。已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2项,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4项、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及校院级课题多项,其中“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成果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1993年先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部级)二等奖和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药治疗Ⅱ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成果获1997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研究奖三等奖。已发表糖尿病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国家级杂志十余篇,多次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多篇论文被世界权威医学文献检索所摘录或被译成英文、日文发表,并在国际性糖尿病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得到同行的肯定和好评。

熊教授在东南亚等地有较高的知名度,多次应邀出国讲学诊病。1984年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秘书长赴泰国学术交流,1990年受中联部和卫生部派遣赴朝鲜为某领导诊病,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韦因大学医学院及爱因斯坦医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研修期间,向美国学者介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受到极大关注;还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及港澳等地讲授伤寒论和糖尿病专题。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和促进国际间中医药交流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