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选教授(1934.9--2008.4),男,汉族,广东省顺德人,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中医内科学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34年9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耳闻目睹中医药能救死扶伤,在父亲(广东省名老中医刘赤选教授)的影响与指导下,自幼立志岐黄,少年时期开始随父亲学习中医,1951年9月入读广东省中医药专科学校。1955年8月毕业根据国家需要,被分配到肇庆地区的广宁县医院,1973年11月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工作。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退休前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主任,曾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广东分会内科主任委员。
医疗上积极吸收中西医专长,诊治疾病时常用中西医两法诊断和辨证,运用中医中药防治疾病。特别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悉心研究,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肺源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在诊断、治疗上发明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根据病者本虚标实的病机,认为原因一是正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血脉凝滞而淤,二是邪实,邪气壅滞心之正经别脉。在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独到之处,对危重疑难病人运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临床上取得了确切疗效。撰写的《原发性高血压证治规律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两篇论文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第四界内科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受到好评。
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任内科主任13年期间,组织科室全体同志共同搞好内科医、教、研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5年,组织八二级同学参加全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统一考试,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主编有《中医心脏病学》、《中医内科学》、《内科急症学》等著作,还参加了内科已出版的书刊编写共15本,在日本及国内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论冠心病本虚标实与辨治论治》等7篇,合共著述约52万字,质量较高。主编的《中医心脏病学》作为本科班选修教材,同学们认为该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易学易懂。参加编写的《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一书获得1977年至1981年全国优秀图书奖。
躬身临床工作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许多内科疑难病证的疗效均有独到之处。师古而不泥古,敢于创新,临床辨证强调在八纲辨证的指导下重视脏腑辨证。如治疗冠心病,认为“心本乎肾”,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之后,其人肾气自衰,肾脏对五脏功能的促进作用开始减退,五脏之间功能的协调平衡被打乱,痰、淤等病理产物在体内逐渐形成,以至壅滞心脉,便成胸痹心痛之症,提出冠心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治宜补肾通心,有“四通”、“四补”之法。对高血压病的治疗,认为其病机为水不涵木,病位在肝,其本在肾,对肾精不足、阴阳两虚型的高血压病采用自拟育阴助阳方,从治肾入手以治肝,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