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国华
日期:2016年12月07日 04:40:30

关国华教授,男, 1933年11月生,籍贯广州。1958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任住院医师,1962年-1964年任总住院医师,1974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81年任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982-1984年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两年制)毕业,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历任眼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及主任导师。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7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01年12月退休。

关教授从事眼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50多年。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眼科学会常委(4-6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广东省视光学会委员、顾问等职。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学著颇丰。多年来,在全国性眼科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编《中医眼科诊疗学》,副主编《现代中医治疗学》,参编《现代黄斑疾病诊疗学》、《眼耳鼻喉专病中医临床证治》、《现代眼视光学》和《中医临床诊治眼科专病》等。

197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结膜面游离皮肤面截腱的提上睑肌缩短手术治疗上睑下垂、巩膜下板层巩膜切除术(新的双瓣手术)治疗青光眼。1982年与科内同事合作开展上直肌搭桥术联合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取得了较以往更好的疗效。1985年开始,与科内同事组成并主持以下三个科研课题项目,并分别于1996年度、1997年度和2001年度通过同行专家技术鉴定,三个课题均被评为全国领先水平。

1.   中医中药治疗高度近视系列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赞助课题),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

2.   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医病因病机和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3.   中医中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防治高度近视病程进展研究(大学课题),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

 

学术思想方面:强调眼病治疗中以整体宏观辩证与病变过程各阶段眼底表现之征象作微观辨证相结合,并掌握其辩证之规律性。

1、 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变过程的辩证规律

老年性黄斑变性一病在历代中医眼科属“视瞻昏渺”,“暴盲”范畴。该病致盲率高,眼底损害错综复杂,至今未能找到阻止其病程发展的疗法。关国华教授主持的研究团队以整体宏观辨证与眼底病变微观辨证相结合了解本病病变过程不同阶段的辨证规律,发现年老气虚、痰浊内藴是本病早期即玻璃膜疣期发病的主要因素。随着病变进展,眼底出现新生血管,再而渗出性、出血性病变。最后疤痕形成导致视力丧失。上述病变均由脾虚导致血瘀、痰湿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使该病反复恶化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病变过程的辩证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早期以健脾益气、利湿化浊为主。中期眼底渗出为主者则以健脾益气、化痰散结之法。再重为急性大量出血者则以益气、养阴、化瘀止血治疗为主进行用药。对出血者还需注意其治法应以早期宁血,中期活血止血,后期祛瘀散结为原则。另外在治疗出血过程中要注意合并使用补气、摄血、养阴止血和祛瘀止血药,诸法合用,标本兼治,但不宜使用三棱、莪术等过强破瘀之品以免发生再出血。整个诊治过程辩证严谨,治疗用药目的明确,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经同行专家技术鉴定属国内领先水平。

2、     中医中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防治高度近视的研究

高度近视是以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轴不断延长、眼底组织进行性损害,使视力逐渐减退为特征的眼病,长期以来没有防治方法。关国华教授主持的研究团队,198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中药联合后巩膜加固控制高度近视病程进展。通过病例,整体宏观辩证与眼底组织损害的微观辩证相结合进行研究。证实高度近视的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引起。应用后巩膜加固球壁,阻止眼轴延伸,联合中医辩证用药,以补肝肾、益精血为本,辅以健脾益气之法,治疗眼底组织所受的进行性损害。通过临床验证本疗法,在控制屈光度进展和视力提高方面获得90%以上的成功率,受到全国推广。此项研究通过技术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在5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讲课、临床带教、教学查房或研究生培养,及多年来参加院内、校外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及毕业论文答辩评议,或校外科研成果评审工作,能坚持认真、负责、客观、严谨的原则,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