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绍贤教授简介
日期:2016年12月09日 22:24:30

劳绍贤教授(1937.06 - ),男、汉族、湖南省长沙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1937年6月出生于长沙中医世家,是长沙“劳九芝堂”(创建于1650年)第十代传人,1956-1962年就读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是该校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即在广州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50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曾受教于岭南著名医家刘赤选、邓鹤芝、钟耀奎、陶葆荪、邓铁涛教授,并于1962年在广东省委书记区梦觉同志主持下拜邓铁涛教授为师,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嫡传大弟子;1975年与王建华教授一起创建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先后任主任、副所长。1989年起担任卫生部第二、三、四届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评审委员以及广东省历届药审中心评委。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3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1997年获“八五”期间广东省“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劳绍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并于2013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至今先后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终身荣誉委员等。

劳绍贤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证研究,临床擅长于岭南脾胃湿热病证和中医药对胃癌癌前病变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疑难疾病的诊治,是国内脾虚证、脾胃湿热证和中医药防治胃癌癌前疾病现代研究的开创者之一。针对岭南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提倡“祛湿以理脾,清热以防变,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学术思想;并基于岭南湿热的高发提出“湿受热煎成痰、生瘀,湿热蕴结致气滞、气郁、血瘀,热毒与湿(痰)互结而生瘤(增生、息肉、肿瘤)”的学术观点。

在国内最先参与拟定中医行业内脾虚证临床诊断标准;与国内著名脾胃专家王建华教授合作,发现脾虚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1993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该指标列入脾虚证诊断标准参考指标,是为数不多得到政府部门认可的证候研究指标。劳教授第二签名的研究成果“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国内脾胃病证研究获得的高水平标志性成果。2007年劳教授参与“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七五”期间,劳教授主要承担了“七五”攻关项目“脾虚证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为组长单位);之后又作为全国组长单位负责人主持“八五”攻关项目“中医药防治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劳教授于1987和1995年分别成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至今已培养32名硕士生和25名博士生;2004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劳教授坚持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造益于社会。其中,主持研究的“胃痞消颗粒”转让给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胃热清胶囊”转让给广州中药一厂,均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加味胃炎消片”和“肠炎安片”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也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