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一)学科建设发展历史沿革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学科是1956年由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我国首位中医教授、首批中医妇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罗元恺教授创建;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学科;2000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并在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继续成为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点;2002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并于2007年进入第三轮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作为重点学科项目被纳入广东省“211工程”建设并于200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中医妇科学课程2005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任学科带头人罗颂平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是本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妇科学专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科,2006年通过验收并进入“十一五”建设阶段。

本学科在同类学科中居龙头地位,是全国同类学科中第一家在学科建设、专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均进入国家级行列的单位,在国内外有较强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二)医院学科建设主要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成果

本学科在长期的建设中已形成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研究、中医药诊治不孕症、女性生殖道炎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综合研究、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异位妊娠的中医药研究5个稳定而可持续的学术研究方向,并注重对名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继承、整理和发扬。

1、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研究:本学科在老一辈中医名家罗元恺教授的指导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从自然流产病证结合模型、中医病因学、证治规律、免疫学、内分泌学、中医药预防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目前已开发了一个中药新药“滋肾育胎丸”。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已先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在自然流产的中医药防治研究领域,本学科的研究条件与成果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特色。

2、中医药诊治不孕症、女性生殖道炎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综合研究:不孕症的病因复杂,与内分泌失调、自身或同种免疫、生殖道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因素相关。本学科曾开发了治疗肾虚不孕的中药新药“麒麟丸”,对排卵障碍性、输卵管性和免疫性不孕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女性生殖道炎症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可影响生殖功能,导致不孕、宫外孕。本学科对慢性盆腔炎建立了诊疗规范,采用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疑难病症之一,具有较强的异常增生能力和侵袭性,可导致痛经、不孕症和盆腔包块。本学科80年代设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科,多年来运用罗元恺教授的经验方益母调经化瘀合剂(罗氏内异方),采用活血化瘀和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中药治疗对调经、助孕和改善生存质量的作用及其机理。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重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已先后获得省部级三等奖1厅局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3、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近年来,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研究也是妇科领域的热点内容。中医药在防治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本学科多年来运用罗元恺教授的经验方橘荔散结片,治疗妇科良性肿瘤,取得显著的疗效;另一方面,针对妇科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研究中医药防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也取得一定的进展。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等项目资助

4异位妊娠的中医药研究

异位妊娠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安全及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之势,其中95%为输卵管妊娠。本学科通过对输卵管妊娠的时间、腹痛情况、血HCG水平、腹腔内出血量、输卵管妊娠包块大小的综合分析,初步探索出输卵管妊娠的辨病辨证论治规律。严格选择病例采用中医药对输卵管妊娠辨证治疗,取得一定成功,使患者避免了因手术而带来的痛苦和术后并发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患者的生育功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已先后获得省部级三等奖1项,厅局级一等奖1

5名医学术思想与中医教学研究

进行名医的学术思想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名医的学术思想。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罗元恺教授是本学科的创始人,是我国首位中医教授,首批中医妇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为学科稳定的研究方向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整理出版了《罗元恺妇科经验集》。本学科多年来运用罗元恺教授的经验方橘荔散结片,治疗妇科良性肿瘤,取得显著的疗效欧阳惠卿教授是本学科的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为学科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学科在教学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中传承名医学术思想与中医学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中医人才,创新中医妇科学教学模式。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医药局等项目资助,研究成果获厅局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