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一)、学科建设发展历史沿革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于1989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经教育部评审,再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97年开始 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997年在“211工程”建设中,纳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管理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在 1998-2002年“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验收“优秀”的基础上,2003-2005年进入“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阶段, 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3月验收再次获得“优秀”通过。现学科带头人为冼绍祥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相关学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重点学科组建至今,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伴随 学科建设不断成长。200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科属下的中医内科消化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5年6月以优良 成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期评估,2008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验收工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学根据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本学科人才和条件建设的优势,继承和发扬并重,以提高内科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 防治水平为目的。通过学科建设,对脾胃虚实证、胃癌癌前病变、胃肠功能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神经肌肉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辨证论治水平有了较大的 提高,在理论认识上有所创新,诊断和治疗手段有所突破,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培养和锻炼了学术队伍,促进了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学科持续发展提供了高层次人才储备,提高了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的能力,以科学研究带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临床疗效的提 高。在医、教、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保持同类学科的国内领先水平,对国内同行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扩大了在港澳台、东南亚等海外地区的影响力,为保 障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医院学科建设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脾胃病:开展脾胃虚实证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治疗胃癌癌前病变、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和研制有关的中药新药。 中医血证:完善“火热病机”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的临床研究和研制有关的中药新药。 中医心病:以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为重点,开展血瘀痰阻证的病理本质研究和中医药防治研究,研制有关的中药新药。 中医肌病:开展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和研制有关的中药新药。


(三)、主要研究成果


1、邓铁涛教授主持的课题“脾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邓铁涛教授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 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实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承担高层次重大科研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2、王建华教授主持的课题“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 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学科是主要参与单位。 3、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名称: 重症肌无力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血证急症的研究 毛冬青甲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胃炎消片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邪毒内侵致冠心病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 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表达及胃肠微生态关系的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PRO量表和脾胃系模块的研究 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相关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多种中药有效成分体外诱导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健脾化痰法对培养前脂肪细胞分化与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 安宫牛黄丸对脓毒症大鼠JAK/STAT通路的干预作用 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性临床与实验研究 重症肌无力中医干预方案优化及其评价研究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 痛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从肺泡上皮水主动转运功能探讨肺虚痰阴证的形成机制 青蒿琥酯对人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最佳作用靶点的研究 津液代谢肺脾肾与水通道蛋白关系的研究

4、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一共2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