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情真 报恩医生
19年前,一位善良的教授救助了一对贫困的河南农民夫妇。19年后,这对农民夫妇在80多岁老教授中风活动不便时,侍病床前答谢当年的救命之恩。施恩与报恩之间,永城(何南农民的老家)和羊城之间,演绎了一段医患佳话、一出人间真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2009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下发《关于做好袁浩教授与患者李敬斋互助感人事迹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各媒体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做好袁浩与李敬斋互助感人事迹的宣传报道。11月,上述媒体以及《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等再次在新闻黄金时段以及报纸的头版头条、要闻版等重要位置对袁浩教授和李敬斋的感人故事进行深入追踪采访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轮宣传医患和谐、传颂感恩的新高潮。袁浩和李敬斋被评为2009年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执笔:方宁)
19年前,他仁心仁术施恩。19年后,他全心全意报恩
医患“恩缘” 情牵千里
记者 罗艾桦
2009年11月7日 人民日报07 版
题记:10月31日,经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批准,由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09年10月“好人榜”名单揭晓,河南省永城市推荐的李敬斋入选当月“诚实守信好人榜”。李敬斋是该市顺和乡张庄村李庄组的一位普通农民。19年前,他求医得到无私帮助。19年后,他报恩深沉而执着。施恩与报恩之间,永城和羊城之间,演绎了一出医患佳话、一段人间真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大医精诚 无私相助
一名广州医生的仁心仁术救助了来自河南的贫困农民患者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这段日子,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间病房里,经常会传出《东方红》的歌声。唱歌的人是躺在病床上的该院老教授袁浩和不远千里,从河南永城赶来照料他的农民李敬斋。看着这一老一小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的样子,不知情的病友都感到纳闷:老教授哪里找的这么好的护工,全天24小时陪护,一干5个多月都不烦?
问号的背后竟隐藏着一段延续了19年的真情。
1990年4月的一个清晨,风尘仆仆的李敬斋、梁桂英夫妇敲开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袁浩教授的家门,哀求教授救救他们。
李敬斋命运坎坷,三年内两次遭遇车祸,双腿先后骨折,由于家贫没能及时医治,后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症。这种病治不好,病人会慢慢失去行动能力,严重者还会终身瘫痪。李敬斋上有老,下有小,若是倒下了,一家八口可怎么活?悲痛和绝望之中,他听说袁教授已经攻克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难题,便毅然变卖家产,筹得3000多元赶到广州。
当听说住院押金就要1万元时,李敬斋万念俱灰,他顾不得许多,甩开手中的拐杖,“扑通”一声就和妻子一起跪了下来。袁教授十分同情他的遭遇,连忙扶起夫妇俩,答应尽量想办法。
医院床位紧,要等好些天。得知夫妇俩为了省钱准备住在医院走廊,袁教授关切地说:“这附近有点乱,小偷多,这救命钱丢了咋办?不如先交给我保管吧。”李敬斋夫妇当即面露难色——钱缝在梁桂英的内衣里面。袁教授赶紧把梁桂英请进自家卧室,又让爱人找来一把剪刀。钱取出来时,早已被汗水浸湿,发出一阵酸臭味。
几天后,经袁教授出面担保,医院同意给予李敬斋住院费半价,医药费也是能减免就减免。还安排梁桂英在医院做临时清洁工,换来两人免费床位和一日三餐。
当时,李敬斋最大的心愿就是袁教授能为他主刀,对此,尽管自己作为科主任,手术排得满满的,袁教授还是答应了。
手术前,李敬斋从老家借来500元,让妻子跑到袁教授家里,偷偷塞在一本书下面。也是老天有眼,手术非常成功。想不到术后第三天,袁夫人竟拎着营养品、水果和那个500元的红包前来探望他:“教授从来不收病人红包的,你们留着急用吧。”
夫妻俩禁不住热泪盈眶:“天上掉馅饼喽,我们赶上好人了哩!”
尽管医院已减免大部分医药费,李敬斋办理出院手续时仍欠医院1000多元。李敬斋夫妇“急中生智”,提出留在医院继续打工,还清钱再走,被袁教授拒绝了。
“欠的钱我去想法子,你给我马上回家好好休息,还有老人孩子在眼巴巴等着你们!”第二天,袁教授含糊地告诉他们,所欠的医疗费已免了,然后将两张火车票塞到李敬斋的手上,不由分说,把夫妇俩“赶”回了河南老家。直到几年后,李敬斋看到一本《爱舟竞珠江》的书,提到袁教授曾帮一个河南农民垫付医药费,才知道内情,第二天就把钱寄给袁教授,但袁教授又将钱寄了回来……
经过一年的休养,李敬斋终于甩掉了拐杖,身体康复如初。李敬斋也知恩图报,从此奉袁教授两口子为“再生父母”,并在堂屋的香案上摆上一个大相框,里面全是袁浩教授的大照片。
“我不迷信,我就是要把袁教授当活菩萨来供!”以后的19年里,每当望着发黄的照片,李敬斋总是眼眶湿润……
每年春节、中秋,李敬斋都会给袁浩写信或打电话,时不时寄些家乡特产。去年年初,南方遭遇冰冻灾害,李敬斋夫妇担心上了年纪的袁教授冻着了,便用自家产的棉花做了两床厚厚的棉被寄去,只是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我特别高兴的是你的右腿已基本恢复了正常,实现了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这比得到任何东西都好啊。”袁教授在回信中,经常提醒他如何巩固治疗,注意保健,还给李敬斋寄去一些药品。
感恩图报 不计得失
河南好人不远千里,来到广州无偿照料先后中风的医生夫妇
去年4月,袁教授的爱人突然不幸中风,生活不能自理。李敬斋知道后,心中十分牵挂。9月的一天,在一次通话中,李敬斋得知袁教授请来的保姆熬不过辞职了,4个子女也因分住各地、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时,便萌发了去广州照顾袁教授一家的念头。
此时,李敬斋本身也是面临难题:父母都已年逾八十,母亲更是多年前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全身颤抖不止,吃饭都需别人喂。
“19年前要不是人家袁教授帮你,你早是废人一个了,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深明大义的父亲说。
二人到了广州后,梁桂英全天陪护袁夫人,袁教授则为李敬斋在一家名为友好医院的老人院找了份清洁工作,平时也兼顾照料教授。袁教授多次要求支付工钱,都被李敬斋婉拒,“我收了钱,那还叫报恩吗?”
祸不单行。今年5月,袁教授也突然中风住院。李敬斋赶紧辞了工作,为老人端茶送水、抹身子,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爹一样。
为了照顾好袁教授,李敬斋这个年近六十的老农民开始跟医生学习护理知识,回去后先在妻子身上试验,直到妻子说“感觉不错”,才在袁教授身上“下手”。
每天早上5点多,他就起床帮老人洗漱、抹身子、端茶送水,然后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地帮老人做“语言训练”;中午陪老人做康复治疗;下午陪他念唐诗,哼一些《东方红》《国际歌》之类的老歌;到了晚上,教授经常会因肌肉收缩、痉挛而疼痛不已,他就反复帮教授摩搓双脚,直至老人入睡……
李敬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教授恢复语言功能,所以一有空就陪教授说话,像教小学生一样,阿拉伯数一个一个反复数,汉字一个字一个字反复念;散步时则看到什么就教他说什么,如蓝天、白云、飞机、汽车。
采访中,李敬斋一本正经地告诉记者,在与袁教授的相处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家都知道,袁教授是治股骨头坏死的权威,全国很多病人打电话找他看病,他特别能理解病友的失望、焦急的心情。所以,照顾好教授 ,也能帮助更多的病人及早解除病痛的折磨。
在李敬斋的细心照料下,袁教授身体恢复非常快,走路不用拐杖了,说话也清楚了。
9月25日,回到家中的李敬斋,看到院子里年迈的母亲,拿出袁教授赠送的中秋月饼,禁不住伏在母亲身上哭起来。
“好人哪!”李敬斋回到家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望这位质朴善良的农民,主动帮忙打扫卫生、干起农活……“袁教授‘喷’的是‘涌泉’,我‘报’的只是‘滴水’,这点付出,不值一提。”李敬斋谦逊地说。
19年前,医生救助河南贫困夫妇
19年后,夫妇报恩照料中风医生
曾为韩素云治病的袁浩教授感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间真情
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图/记者陈安
2009-09-19 广州日报 A3
19年前,河南农民李敬斋不幸患上股骨头坏死症。老教授袁浩不但亲自主刀为他治病,还悄悄垫付医药费,买好火车票送他回家。
19年后,80多岁的袁教授和太太都不幸中风。59岁的李敬斋辞了工,和妻子一起照顾两位老人,像照顾亲生父母一样尽心尽力。他们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感恩方式。”
昨天,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病房里,即将出院的袁教授和在一旁张罗个不停的李敬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19年的特殊情缘……
河南贫农广州求医
李敬斋患上股骨头坏死症。绝望中,医生给他指了一条路:去广州找袁浩教授,他已攻克这个难题。
李敬斋是河南商丘永城市顺和乡张庄村的农民,1990年左右,由于之前三年内遭遇了两次车祸,他不幸患上了被称为“新癌症”的股骨头坏死症。
“当时老家的医生告诉我可能要终生卧床。可我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都得靠我种地或打工来养活。”绝望中,医生给李敬斋指了一条路:去广州找袁浩教授,他已攻克了这个难题。
于是,在1990年4月的一天,李敬斋夫妇怀揣着乡亲们东挪西凑的两三千元南下广州,并一路打听到袁教授家。
李敬斋说:“袁教授,我只有两千多块钱。”
袁教授说:“不够啊!手术押金就要一万元……”
“那我没指望了……”当时李敬斋拄着拐杖,妻子梁桂英一听这话,扑通跪在教授面前。
“快别这样,我跟你们一起想办法嘛!”
“信我的话,钱就放我家吧”
李敬斋夫妇为省钱住在医院走廊,袁教授伸出援手为他们保管钱财,还替他们找了一份临时工。
听说李敬斋夫妇为了尽量省钱治病就住在医院走廊,袁老当时很关切:“你没处住,信我的话钱就放在我家吧,等过几天联系好你再来住院……”李敬斋面露难色:“我们把钱缝在贴身内衣里,一路过来没洗过,身上又脏又臭,多难堪呀!”
“醒目”的袁教授让太太拿了把剪刀,将他们领去卧室取下钱,他们便放心地离开了。
5天后,教授托人告诉李敬斋,他把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了,不但争取到半价的住院费,还帮梁桂英在医院找了一份临时清洁工作,免了她陪护床位费,让她既能照顾住院的丈夫,又能顺便赚钱解决一日三餐,还答应亲自给他动手术。
退红包,还送上营养品
李敬斋夫妇偷偷把红包夹在教授的书里,没想到术后第3天袁太太就退回红包,送上营养品,后来教授还偷偷垫付了他们的医疗费。
手术前,李敬斋夫妇心里还是不踏实:“我们认识他不经人介绍,他凭什么对我们这么好?”于是,他们将身上所剩的500元生活费当“红包”悄悄夹到袁教授的书里。
但在术后第3天,袁太太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还有那500元的红包出现在李敬斋的病床前……李敬斋两口子流泪了。
出院时,医院虽减免了一半费用,但李敬斋还欠着一千多块钱。这时袁教授又出现了,他含糊地告诉他们,所欠的医疗费已免了。第二天,他又送来车票,“赶”着他们回家。
“真是活菩萨!我长这么大头一回遇到这么好心肠的陌生人!”别后,李敬斋夫妇逢人就讲袁教授,并希望孩子长大有出息了能报答他。
得知恩人中风入院
辞工来穗悉心护理
去年9月,得知袁教授的太太中风,李敬斋把梁桂英送到广州来照顾她。教授嘱咐他们千万别带任何手信,但李敬斋还是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把跟教授交往18年来的感人细节诉诸笔端,投给了《老人报》。
刚到广州时梁桂英水土不服,“但谢恩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老人需要,那点不舒服我忍忍就过去了。”梁桂英说。
送妻子到广州后,李敬斋本来打算赶回上海建筑工地去打工。临走前,他自豪地告诉教授:“多亏你相救,我现在骑车拉车干粗活跟能干的好手没差异,扛上百斤的东西很轻松。”袁教授一听,反而打定主意让他留下来,并帮他在某老人院找了份轻松的工,嘱咐他别再干重活,免得伤身子。
今年5月,袁教授突然中风,59岁的李敬斋辞了工,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榻前为他端茶送水、抹身子,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爹一样无微不至。
如今,子女长大了,在老家80多岁的双亲支持李敬斋夫妇留在广州,陪伴中风的老教授夫妇安度晚年,李敬斋说:“这是我们一家人唯一能想到并做得到的谢恩方式。”
在李敬斋的细心照料下,昨天,袁教授终于出院了。但关于他和农民李敬斋的这段往事,长年跟他从医和做学问的学生、医护人员昨天都向记者表示“还是第一次听说的”,只知道教授对自己“很孤寒”,没想到他对穷人会这么慷慨。
妙手教授
曾医治韩素云
袁浩教授精湛的医术曾经救助过不少患者。1994年元旦的晚上,袁教授看到“好军嫂韩素云为支持丈夫守边防而承担起家庭重负,终因劳累过度患上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报道后,眼前总是浮现出这位军人妻子的影像。凌晨3时,他索性起床,执笔给院长写信,恳请将韩素云接来医院治疗,给予优惠。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震东看信后,决定无偿为她治疗,并成立了一个由院领导牵头,由袁教授和他的两名高徒及医院最好的麻醉师、护士组成的治疗小组。
袁浩教授研究植入血管束治疗股骨头坏死已10多年,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1月28日手术当天,袁教授改进了手术,加入一个带肌骨瓣支架支撑患者已有霉烂迹象的骨头,手术时间比原定计划缩短了两个钟头,帮助韩素云早日恢复健康。
悭家教授
经常周济穷人
开始照顾袁教授时,李敬斋也像医护人员一样困惑:“你们不可能想象得到,他这么有名望、收入高的大教授,睡衣还要打大补丁。”他悄悄拿出袁教授睡裤,还有补了又补的大小毛巾,有点自责地说:“现在生活好点,我们从农村来的,还真没他省!”
李敬斋说,袁教授一日三餐,饭桌上掉的饭粒他会一颗不拉地捡回口里,旧得不像样的药袋还要洗洗再用……他不明白教授这么有钱,为何要“比乡下人还省”。但几个月下来,他看出来了,“节俭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不过他只对自己省,对经济困难的病人,我看见他常三百、五百地给他们塞钱。”